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难得淡定
                ①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你用什么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①柳德米拉是二战中苏军著名的女神枪手,在一次战役中曾射杀308个敌人,威名远播.一位战士向柳德米拉请教射击精准的诀窍.柳德米拉问道:“你以前训练时,达到什么标准就可以结束了?”战士说:“接连三次打中预设目标.”柳德米拉说:“我的标准是连续二十次打中目标,而且必须是要害位置.”可见,成功离不开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
                ②标准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标准低一些,自然更轻松,但也更容易小富即安、止步不前;标准高一些,必然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来的事情也一定会更加出色.
                ③“我已经很努力了,已经做得很好了.”诸如此类的话,无非是为自己开脱.你努力了,看你是和谁比,也就是你的标准是什么.一个时速10000米的人只看身后那些时速5000米的人,他就会觉得自己跑得很快.如果他看看前面那些跑得更快的人,才知道自己还差很远,才会有压力.想要成为驰骋沙场的将军,便不能拿士兵的标准要求自己.用身边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作标准,你才有可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④濮存昕调到了人才济济的北京人艺,他对自己的要求比以前更加严格了.他以为要求自己的标准已经很高了,但他发现身边一位非常卓越的老艺术家,为了一句台词能拿捏到位,竟练了三天.从此以后,他留心身边前辈们的一言一行,像他们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演技提高得很快.
                ⑤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时候,旁边也有一个英语培训班,办得比俞敏洪好.他们经常说:“咱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总比新东方要好得多.”俞敏洪听说这话后很不服气:“我们把他们的标准拿过来,他们能做到,咱们也一定能做到,就不信不能超过他们!”妻子说:“你照搬别人的标准,做到最好,也不过和他们一样,怎么超过他们?”俞敏洪恍然大悟,他下大力气搜集北京办得好的培训班的信息,兼容各家之长,制订了新东方各方面高于同行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很快,新东方就声名鹊起,在北京众多培训班中成为领跑者.
                ⑥欲登临多高的山峰,你必先对自己有多高的要求.按照那些差的标准要求自己,你永远落后于人,这就像在一个标准要求宽松的流水线上,是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的;按照那些成功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但未必能超越;只有你制定高于其他人的标准,你才有可能成为领跑者.
                ⑦竞争激烈,你凭什么成功?不要降低对自己的标准,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信成功就在前方等候着你!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论述内容上分析选文④⑤两段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
              (4)选出适合作选文⑥段道理论据的一项    
              A.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B.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安徒生
              C.希望是引导人成功的信仰.如果没有了希望,便一事无成.--海伦•凯勒
              D.任何卓越都来自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近乎苛刻的标准.--穆勒
              (5)你是否同意选文的观点?结合你的经历说明理由.
            • 3. 阅读《学会在过程中享受》,回答(1)-(4)题.
                学会在过程中享受
                傅全章
                ①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
                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品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
                ③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更长.
                ④农人种粮种果,往往是几个月才收获一季,而收获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是短暂的.学生也如此,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地听、写、练,才会有拿成绩的几十分钟.写作有时看起来一蹴而就,但积累生活、打腹稿的时间也是很长的.
                ⑤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
                ⑥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
                ⑦农人播种后,每天去田间地头,看见种子发芽了,应该高兴;长叶了,由两片叶变多片叶了,开花了,结果了,果熟了,哪一个过程不令人高兴?学生冥思苦想的一道题终于解了,能不快乐?这快乐恐怕比看到高分时的快乐更实在.练书法者,某字长期写来不满意,或因临摹古帖,或因借鉴他人,或是自己所悟,此次写来十分满意,不亦乐乎!文学创作者,把长期聚结在心中的极想通过文字倾述的情怀终于写成了作品,爱恨情仇的心怀得以宣泄,发表与否,都是快乐!旅游者,并非只在目的地才有风景,无论乘车乘船坐飞机,沿途都有风景:或乡野,或街镇,或沙漠,或草原,或云海,或波涛…比那些只到目的地才开始欣赏风景的人,不是多领略了美、多享受了乐趣吗?
                ⑧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理解全文,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⑤段中作者说:“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的乐趣.(文中涉及的内容除外)
            • 4. 议论文阅读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甲】.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务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乙】.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磨难使人超越.《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丙】.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文意,请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
              ②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③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3)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磨难使人进步
              正反对比
                
              正面:①
              反面: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
              由事及人
              事:②
              人:人经历磨难更坚强

              磨难使人超越
              列举事例
              西伯侯、仲尼、屈原、左丘明、
              太史公、杜甫、吴敬梓等人的事例
            • 5.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 6.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也许长时间以来,你的生活并没有任何起色.你为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似乎你已无法跨越前方的障碍,但请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的人胸怀大志,并且很有天赋,却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而没有一些条件来助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拼搏,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在多次的打击后,终于他们丧失了信心,意志也被磨灭,那改变命运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其实,他们应该去看看大海,看看海风刮起海浪澎湃的景象,看看被礁石击成碎片的浪花不退缩的继续努力.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地被礁石击碎,又无数次地扑向礁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心灵受到一次次打击时,他们应当如海浪一般继续去尝试,去拼搏.
                愈挫愈勇和锲而不舍是翻越人生的“火焰山”必不可少的精神.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你无法克服所遇的障碍,那么在人生长途中你又怎能一展宏图?
                林肯出生卑微,一身孤苦奋斗,厄运连连,屡战屡败,但坚持不懈的他最终成就了辉煌.
                林肯也曾为他所遇的困难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有好多次,都绝望至极,担心自己会不再爬起来.林肯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即便我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条件来帮助我,但这并不代表我不能成功.”
                在林肯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很不服气,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而当时的参议员大都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人士,怎可容忍自己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所以,当林肯首次站在参议院的演讲台上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便羞辱他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台下的参议员立刻哄笑起来.
                但林肯并没有因此而恼怒,他平静地对大家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出色.”
              接着,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可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顿时,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了一阵阵的掌声.林肯并没有因为步入权力的顶峰而以新贵自居,相反,卑微的出身成了他体察民情、为民众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的基石,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失败了再爬起来,重振旗鼓.古今中外,无数伟人都是这样成功的.他们都有着一颗自信、坚强的心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因此,要相信自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有放弃、不可能、没希望等字眼.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因为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人生的路还长,凡事需要靠自己.所以,不妨抓住梦想与理想,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总有一天你将会从小溪变成大海.
              (1)选文作者论述的观点是:    
              (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一句能作本文理论论据的名言警语.    
              (3)文中叙述林肯先生平静地面对别人的羞辱,其作用是什么?    
              (4)体会下面这句话在选文论证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    
              (5)有人说当今部分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挫折的“蛋壳心理”.当然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请联系当前中学生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历史像条棉被
                                                    商志强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成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⑤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⑥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⑦“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⑧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惟有披露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⑩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选自《作文与考试》2003年第14期,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要说说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样.
              (2)文章第②、第⑥段都引用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4)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曹操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 8. 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
                                                  孙君飞
                ①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②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
                ③拥有青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的开端,前方又呈现出诸多可能.如果仅仅做到一种可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一根木头也许雕刻一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的.57刀似乎够了,但恰恰有人切出了80多刀,于是一个惊世传奇诞生了,正在人们啧啧赞叹时,又有一个人切出了100多刀,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奇迹吗?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了大好青春.
                ④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运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台湾年轻演员桂纶镁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通过自我较劲、自我拧巴、自我叫板,终于让她的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不同质的赞誉.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的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
                ⑤我们不妨将桂纶镁看做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⑥法国作家码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选由《青年博览》,有删改)
              (1)第③节作者为什么将木头、璞玉和钻石放在一起来谈论?
              (2)结合语境,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钻石”各有什么含义.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
              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
              (4)从第⑤节桂纶镁的那番话中,可以看出钻石切割者具有什么宝贵品质?
              (5)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不必等到盛春再开花
                                                   刘诚龙
                ①你知道北方的苹果运往南方,在果树上什么时候采摘吗?你知道既要灭菌又要保持香味,葡萄酒要加温到多少度吗?
                ②那年我到山东烟台一处苹果园,看到果农将没成熟的青苹果摘下来,我好奇地问,苹果还很生涩,怎么就摘了?果农说,熟透的苹果不可远途运输,没到南方就会腐烂,生涩的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啊.
                ③葡萄酒酿成后很容易变酸,因为有细菌在捣鬼.如何消灭细菌呢?
                ④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他给葡萄酒加温开始加到100摄氏度,细菌是消灭了,但葡萄酒的香味却没有了,后来,他加到55摄氏度,酒味非常醇厚.
                ⑤巴斯德由此得出结论:许多事物不需要全部沸腾.比尔•盖茨跟他的同学说,我们辍学吧,一起研究计算机.他的同学十分惊讶:你疯了吗?哈佛大学的文凭不要了?最后呢,修成学业的同学给人打工,老板就是提前创业的比尔•盖茨.
                ⑥如果迎春花要等到阳光明媚时才开放,就会误了占尽春天的天时;如果创业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动身,就会误了站住制高点的先机;你得到了老成的经验,很有可能耽误了青春的激情;你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很有可能耽误了快乐的天伦.
                ⑦不必等到风平浪静,我们就可以乘风破浪去赶海.不必等到阳光明媚,春寒料峭就播种.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我们恰逢东风即出征.不必等到老态龙钟,我们可以一腔热血搏人生.
                ⑧如果知识尚未完全储备,你不要心虚,激情是一把刀,虽然未经磨砺,但它本身就富有锋芒;如果经验尚未获取,你不必自卑,机遇就是一把刀,虽然促狭隐秘,但它本身就富有热情.
                ⑨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所以我们可以趁早打包出发;葡萄酒不必等到沸腾,所以我们可以提前新鲜出炉;迎春花不必等到盛春再开放,所以我们可以趁着年轻早日扬帆起航.
                                                                              (摘自《知音•海外版》)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文章①--④段写苹果和葡萄酒起什么作用?
              (3)文中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4)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请谈一谈.
            • 10. 一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  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作者:王虎林,有删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