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2.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日啖刍豆①数升,饮泉一斛②,然非清洁则不受。介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奋迅④,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刍豆: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②斛:量器名,十斗为一斛。③介:披甲。④奋迅:鸟兽飞奔而有气势。⑤褫:脱去,解开。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增下列各题。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宫。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③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④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选自《温国文公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是司马光于宋仁宗末年知谏院时所写。②天禧,宋真宗的第四个年号。③庆历,宋仁宗的第六个年号。  ④嘉,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居官者                          
              ②彼于名者
              ③专利国家而不为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一项是 ______
              为任亦重 真无马也(《马说》)
              B 刻 至陈(《陈涉世家》)
              C四海 虽我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D专利国家不为身谋 人不知不愠(《论语十二则》)
              (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的一项是 ______ 。
              A、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宋朝设立谏官的目的和特殊之处。
              B、本文也体现了作者司马光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
              C、本文的记叙简洁利落,既做到面面俱到,又惜墨如金。
              D、本文涉古论今,文意丰厚,感情充沛,令人回味不尽。
              (4)你认为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
              ②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
            • 4.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 请用"/"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

                 太 祖 常 劝 以 读 书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选取人物典型的两件事,表达了一个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文学完后,你从赵普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语段结尾处所言“太祖乃悟”,请你设想一下,太祖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出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 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蕃 ______
              清涟而不妖 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同予者何人? ______
              ②宜乎众矣。 ______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 ______ ”。(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限答三个字)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与朋友交而不 信: ______
              ②不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 ______
              ③富与贵是人所欲也 之: ______
              ④先行其言后从之 而: 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 7.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 ______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______
              ③怀民亦未 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 ”和“ 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 ”。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______ 之美”,乙文描写了“ ______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______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 ”的语句中。
            • 8.
              张五悔猎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仔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 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见母死仔孤,故破网纵仔。”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此焚网,永不复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鹿iang二仔行: ______
              张母出户 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
              (3)读了这篇短文,请写出你的感想。
            • 9.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前人之述矣/众妙毕 B.南潇湘/初
              C.暮冥冥/不宜妄自菲 D.而长烟一空/一食尽粟一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______ ”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 ______ , ______ ”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每空4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鷇 kou:初生的小鸟。③忮zhi: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于异类也 ______   ②人太远 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