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分别写出下列“之”字指代什么。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 (   )
              ②以我酌油知 (     )
              ③徐以杓油沥  (    )

              ④康肃笑而遣(     )

            • 2.
              “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 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
              (3)温故而知新 ______     
              (4)博学而笃志 ______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
              (6)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 。
            • 3.
              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
              蹴尔而与之 ______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
              (3)而:
              呼尔而与之 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 。
            • 4.
              解释一词多义。
              (1)全石以______
              坻,为屿 ______
              (2)下见小潭,水尤______
              以其境过 ______
              (3)潭西南______
              从者 ______
              (4)参披拂 ______
              其岸势犬牙______
            • 5.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水陆草木之花   之: ______
              可爱者甚蕃   可爱: ______ 。可: ______ 。甚: ______ 。蕃: ______ 。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______ 。
              自李唐来    自: ______ 。李唐: ______ 。来: ______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 ______ 。独: ______ 。出: ______ 。
              之: ______ 。而: ______ 。
              淤泥: ______ 。染: ______ 。
              濯清涟而不妖 濯: ______ 。清: ______  涟: ______ 。
              清涟: ______ 。而: ______ 。妖: ______ 。
              中通外直     中: ______ 。通: ______ 。直: ______ 。
              不蔓不枝  蔓: ______ 。枝: ______ 。
              香远益清    香: ______ 。远: ______ 。益: ______ 。清: ______ 。
              亭亭净植    亭亭: ______ 。净: ______ 。植: ______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 ______ 。远: ______ 。观: ______ 。
              而: ______ 。亵玩: ______ 。亵: ______ 。
              玩: ______ 。焉: ______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予: ______ 。谓: ______ 。之: ______ 。
              隐逸:隐 ______
              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 ______ 。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 ______ 。 之: ______ 。
              爱: ______ 。后: ______ 。 鲜: ______ 。闻: ______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之: ______ 。同: ______ 。
              予: ______ 。者: ______ 。 何: ______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 ______ 。众: ______ 。 矣: ______ 。
            • 6.

              【甲】

              闽主曦嫁其女,取班簿阅视之;朝士有不贺者十二人,皆杖之于朝堂。以御史中丞刘赞不举劾①,亦将杖之,赞义不受辱,欲自杀。谏议大夫郑元弼谏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中丞仪刑百僚,岂宜加之棰楚!”曦正色曰:“卿欲效魏征邪?”元弼曰:“ 臣以陛下为唐太宗,故敢效魏征。”曦怒稍解,乃释赞,赞竟以忧卒。
              【乙】
              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宣宗素晓音律,初亦召供奉,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眦睚②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为之请。 会上幸后苑奏乐,乃设虚坐,置琵琶,而罗拜于庭,且泣。上问其故。对曰:“ 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辈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注】①举劾:检举揭发罪状。②眦睚(zìyá):发怒时瞪眼睛,这里借指极小的仇恨。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皆 之于朝堂(棍棒)       B.赞竟以忧 (最终)
              C.宣宗 晓音律(向来)       D.会上 苑奏乐(恰逢)

              (2) 

              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辈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
              B.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辈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  
              C.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辈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
              D.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辈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臣以陛下为唐太宗,故敢效魏征。
              ②会上幸后苑奏乐,乃设虚坐,置琵琶,而罗拜于庭,且泣。

              (4) 

              同样是劝谏,【甲】文闽主取消杖罚之念,【乙】文唐宣宗却仍不赦罗程,为什么?请联系具体内容加以说明。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道理?

            • 7.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异时:从前。   固石洞:地名。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1)余访其士卒                    尝:_____________

               (2)能得人心                      故:_____________

            • 8.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形    劳:______________

              (3)可爱者甚         蕃:______________

              (4)亭亭净        植: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1)何陋之有         (      )

              (2)莲,花之君子者也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友人惭,下车引之 (      )

              (3) 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4.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文言词语。(4分)

              ⑴不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记》)       ⑵陶后有闻 (     )(《爱莲说》)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三峡》)              ⑷高二黍许  (     )(《核舟记》)     

            •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文言词语。

              ①未果,病终      (          )      ②父其然也       (         )

              ③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      ④同舍生皆绮绣   (       )

              ⑤ 入无法家拂士     (       )      ⑥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