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之将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朝政皆废。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先苦 心志                   尔 无忘乃父之志
              B. 征于 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
              C. 及凯旋而纳                       庄宗受而藏 于庙
              D. 世言晋王之将 也                  至一夫夜呼
            • 2.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固 不以山溪之险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B. 三里之城,七里之      爷娘闻女来,出 相扶将深
              C. 环而攻 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
              D. 地利不如人和也       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 3.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的字。

              ⑴ 一或尽粟一石( ) 之不能尽其才( )

              ⑵ 执而临之( ) 之不以其道( )

              真无马也( ) 真不知马也( )

            • 4.

              阅读下面文段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义 相同的一组是(   )
              A.饮少 醉        造饮 尽           B.往来而不 者    佛印 类弥勒C.颓然乎其 者    又何 焉            D. 之者谁        不能 其一处

              (2) 

              把“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 

              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并交代亭名的由来。B.第二段描写了琅琊山朝暮、四时之景的变幻无穷,写出了太守的欣赏山水之乐。C.第三段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的场面,表现太守与民同乐。D.第四段写了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表现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

            • 5.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1) 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____________
                (2)今臣使楚  使:____________
                (3)晏子对曰  对:____________
                (4)比肩接踵而在  比:____________
              (2) 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
                (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
                (5)使使贤主
                (6)何为使子
                出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贤者,使使贤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注释】①辐:连接车辋(wǎng)和车毂(gǔ)的直条。  ②轸(zhěn):古代指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  ③轼:古时车前的横木。  ④辙:车轮压的痕迹。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和“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中的两个“然”意思不同。

              B.“盖竹柏影也”和“轮、辐、盖、轸”中的两个“盖”意思不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和“惟愿孩儿愚且鲁”中的“惟”意思不同。

              D.“记承天寺夜游”的“记”和“名二子说”的“说”都是指古代的文体。

              (3) 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___________ ____

              (4) 苏洵有二子,长子名轼,次子名辙。苏洵为什么用这两个字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

                                                                                       

              (5) 根据你对《洗儿》的理解,你觉得苏轼最有可能给儿子起的名字是( )。

              A.竞            B.遁            C.杰            D.胜

              (6) 苏轼最终是否领会苏洵为其起名“轼”的初衷?请你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洗儿》具体内容,来谈谈你的理解。

                                                                                       

            • 7.
              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丁壮者弦而战    以为戒    B.吴广爱人  昧平生

              C.至于斟酌损    精求精    D.寒暑节    知难行

            • 8.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巴陵状     (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予求古仁人之心(              )  (4)是亦忧    (               )

              (2)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微斯人,吾谁与归?

              (3) 下列词语中“去”字与“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B.去伪存真     C.停数日,辞去     D.去留两便
              (4)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5) 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各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 9.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后面问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

              (1)暮冥冥:                                       (2)至若春和明:         

              (3)宠辱忘:                                        (4)长烟空:             

              (2) 

              下列加横线词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

              A.北通巫峡,南 潇湘    渔歌互答,此乐何 极    

              B. 国怀乡  游人 而禽鸟乐也

              C.去国 怀乡    触目伤 怀                  

              D.予 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 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在 结构内容上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的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

            • 10.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 国人道之(        )

              (2)丁氏曰(        )

              (3)得一人之使(        )

              (2) 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穿井得一人。

              (2)闻之于宋君。

              (4)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5) “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
              (6)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
              (8)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