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②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③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②坏:通假字,通“培”,指屋的后墙。③倍:通“背”,违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意思没有区别的一个选项是
              A.牺牲玉帛    B.妻子邑人    C.又何焉    D.辞令如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    
              北面就群臣之位北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望其旗靡  
              翻译:    
              ②弃信于诸侯      
              翻译:    
              (4)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甲】文中的曹刿帮助鲁庄公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是凭借他的    ,【乙】文中的曹沫帮助鲁庄公收回了失地凭借他的    ,两个文段集中反映出鲁庄公是一个    的君主。
            • 2.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
              由此
              之,王之蔽甚矣
              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B.
              群臣吏民能
              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
              山而居(《愚公移山》)

              C.
              能谤讥于
              百里奚举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E.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
              言欲亡(《陈涉世家》)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今齐
              千里
              B.由是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
              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
              ,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
              (5)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 3.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中诗人所呈现的情景。

              (2)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整首诗歌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民族气节?对后世有何影响?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3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4?”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一:整个。④独止:一个人留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尊君在              ②不忍

              ③友人巨伯曰       ④子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请用“/”给【乙】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划分节奏,限划4处。

              (4)请给【甲】【乙】两文各拟一个标题。

              (5)【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       的性格;【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          的性格。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伯牙 鼓琴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哉,峨峨兮若泰山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 “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1)请用“/”线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吴 起 者 卫 人 仕 于 鲁

              (2)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分人         杀妻求将

                B.肉食者谋       小大

                C.登轼望之       以鲁国区区有胜敌之名

                D.战长勺         仕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小惠未徧                         2.肉食者,未能远谋                

              3.谮之鲁侯曰                     4.魏文侯贤                        

              (4)翻译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

              译文:                                                                       

              (5)曹刿与吴起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 6.

              西湖总记——明圣二湖

                     ◆张岱

              ①自马臻开鉴湖,而由汉及唐,得名最早。后至北宋,西湖起而夺(A),人皆奔走西湖,而鉴湖之淡远,自不及西湖之冶艳矣。至于湘湖则僻处萧然,舟车罕至,故韵士高人无有齿及之者。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不谓。余以湘湖为处子,目氐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B)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之矣。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

              ②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C)。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游湖者,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献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注释:①齿及:谈起。②媟:轻慢。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然(       )      亵(       )  善(       )    亦(       )

              (2)用/给下列句子断两处。

              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

            • 7.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⑴其文轩(    )                 ⑵此为若人

                   ⑶故人(    )                    ⑷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   )

              (3)翻译句子。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4)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5)【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 

              (6)【甲】体现了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请结合【甲】文字作简要说明。

            • 8.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真不知马也                  ④云弗灵于龙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3)【甲】【乙】两文通篇说物(马、龙)事,其实论人事。马、龙分别指什么?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加划线字的意思。

              (1)是马也,有千里之能                           (2)一食尽粟一石

              (3)求其能千里也                      (4)才美不外(5)执而临之

              (二)翻译下面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四)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

              阅读《马说》,完成(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故有名马( )

              ③鸣之而不能其意( )④执而临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