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渔人甚之( )(2)便还家 ( )

              (3)处处之 ( )(4)未果,病终(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4) 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

              (5) 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理想社会?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

            • 2.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__

              (2)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

              (3)之不以其道:________

              (4)真无马邪:________

              (5)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3)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指什么?“千里马”________“伯乐”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
              (4) 本文每段都以“也”字收尾,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说说各是什么感情。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
            • 3.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画线的词。
              (1) 山北之塞     (        )

              (2)二小儿沙上(         )

              (3)甚矣,汝之不   (        ) 

               ( 4 )虎亦去   (         )

              (2) 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3)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舜于畎亩之中________(2)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于虑 _________(4)征于色,发于声,比而后喻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古人事例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孟子认为一个人什么情况下能成才?请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父母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在孩子乐于接受的前提下,逐步推出有益的措施,使用一切方法为刘亦婷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终于将她培养成才。因而顺境有着成才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也利于造就人才。“孟母三迁”、“一门父子三词客”不也是这样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石底以出(    )       

              ②潭中鱼百许头(     )

              ③日光下(     )        

              其境过清(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 6.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 解释加下划线字。

              (1)下车之___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              

              (3)不亦乎_______________(4)人不知而不 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3) 用 /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划一处。

              (1)待 君 久 不 至          (2)回 也 不 改 其 乐

              (4) 下面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学时习之    B 人不知不愠      C 温故知新     D 择其善者从之

              (5) 甲文和乙文的第②章都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要___________________ 。

            • 7.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1)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清涟而不妖( )      

              ②怀民亦未 ( )

              (2) 

              解释画线的词。
              ①陶后 有闻 鲜: ____________     

              清涟而不妖  濯: ____________  
              ③亭亭净    植: ____________      

              ④相与 于庭中  步: ____________ 

            • 8.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1)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尊君在:________ 

              (4)相而去:_______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批驳友人的?

              (2)元方自己的行为与他的言语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为什么?

            • 9.

              【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公输盘不(2)献十金(3)吾固不杀人(4)伤人者

            • 10.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略无 处    
              多趣味   
              ③俶而远

              折蛇行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划分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 [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