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故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心也(        )

              (3)今人曰(               )  (3)何(       )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断子之手足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诲汝知之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投诸渤海之尾

              (3) 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 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舍生取义的观点。

              (5)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 2.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2)斯是陋室,惟吾德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                                 

              (3) 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具体来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了陋室       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室中人       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室中       人之雅。

              (4) 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 3.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王维

              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释: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①晓雾将(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

              登华子岗(           )④倘能我游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夕阴                     (2)前人之述

              (3)野芳发而幽香,                (4)山间之四时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 [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 5.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苔痕∕上阶绿D.可以调∕素琴

              (2)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1)无案牍之 形(  )(2)谈笑有 鸿儒 (     )(3)如吾两人者 ( ) 

               (4)月色入(    )(5)水中藻荇交横(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 【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的      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 6.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③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④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⑤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⑥,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⑦小舟,幅巾⑧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⑨;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选文有删减)

              【注】①僦:租②蒸燠:非常炎热③虚辟:空旷僻静④并水:沿水而行⑤杠:独木桥。⑥旧老:年老的人⑦榜:船桨,借指船,这里作动词用,意为驾船。⑧幅巾:表示闲散者的装束⑨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1) 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不乎城中( ) (2)以钱四万得之( )

              (3)水之又竹( )  (4)而浩歌( )

              (2) 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下划线“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间。

              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三个“/”给下面句子断句。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5) 沧浪亭所在之地有何特点,请用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四字词概括。 (6) 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居所的“褊狭”,其目的是什么? (7) 第三自然段中“榜”是“船桨”之意,借指船。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指代的内容。 (8) 作者畅游园中之景,有哪些感慨和收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9) 积累链接:寄情山水,隐逸江湖,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梦想。南朝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对隐居自然山水的向往。请写出表达作者这种感情的两句话。
            • 7.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似与游\者相乐。

              C.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解释下面划线的文言字词

              A.潭中鱼百许头 (   )    B.其境过清 (   )

              C.无与为乐者(    )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甲文中,作者起初是“心乐之”,心情非常愉快,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不可久居”,矛盾吗,为什么?
              (5) 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 8.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 有所不辟也:祸患
              B非独贤者有 心也:这
              C今 人曰:认为
              D何 :原因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子 为 之 乎?

              (4)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5)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释】①华子岗: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②辋水:即辋川,在蓝田南。③夜舂: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④曩:从前。⑤轻鲦: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⑥天机:天性。


              (1) 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       )   ②四时俱备(        )

              清流也(       )   ④之不远(        )

              (2) 请用两个“/”给下列句子断句。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3)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 请分别在甲文和乙文中找一个表声音的四字词语,填写到下列句子的横线上。

              甲文中的“         ”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乙文中的“         ”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 乙文描写了两幅图景,一幅“山中冬夜图”,通过清月、水波、远火、犬吠等景物展现冷寂清幽的意境;一幅“             ”,通过山青、树绿、草润、鱼跃、鸥翔、雉鸣,体现了                 的意境,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         的生活情趣。  (6)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 10.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②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③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④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节选

              【注释】①北冥:北海。②怒:奋起。③徙:迁徙。④抟(tuán):环旋而上。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1)其翼垂天之云              若:__________

               (2)怪者也                    志:__________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