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梦回繁华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题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皆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达500之多,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示。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得曹婆婆皱饼、正店72户,其余皆未知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是在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城市文化生活十分活跃的背景下产生的。
              B.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内容繁而不乱,结构严谨,与一般的界画有较大的不同。
              C.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一致。

              D.清明上河图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描绘,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 2.

              我国古代图书馆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  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翰林院、文渊阁、文澜阁、国子监等机构的长官都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
              B.汉代已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石渠、天录等均为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别称。
              C.民间藏书丰富之极的私人图书馆能够在唐代出现,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
              D.周朝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 3.

              认真用脑的人请举手

              游识猷

              ①诺贝尔奖得主谢林顿爵士曾做过实验,切断猴子一只手上的感觉神经,那只猴子手就会瘫痪,哪怕控制运动的运动神经完好无损。谢林顿相信,这说明大脑能力不足,不能单靠运动神经发出指令。唯有“感受器——感觉神经——大脑脊髓——运动神经——效应器”整个反射弧完好无损时,大脑才能指挥四肢。

              ②陶布在哥伦比亚大学重复谢林顿的实验,只多加了一个步骤——切断猴子一只手的感觉神经后,他把猴子完好的另一只手用绷带固定住。陶布想,猴子肚子会饿,假如饿得要命还是不动那只切断感觉神经的手,就能百分百证明猴子确实是无法动手,而不是懒得动手。最终猴子的残疾手动了。

              ③陶布又去实验,这次分两组,一组完全按照谢林顿的法子,切断猴子单手感觉神经,好手不做束缚;另一组则将猴子双手的感觉神经统统切断。结果,切单手的猴子变成“独臂侠”,切双手的猴子则双臂运动自如。

              ④事实胜于雄辩。即使没有感觉神经,猴子的手一样可以运动自如。“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问题是,不为久了,大脑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不能也。于是,短期瘫痪变为“永久”瘫痪,陶布后来给这种毛病起了个名字,叫“习得性废用”。

              ⑤陶布将这套原理用在因病致瘫的患者身上,他的“限制——诱导”疗法,帮许多瘫痪多年、被认为毫无康复希望的中风病人重获自理能力。

              ⑥大脑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理解的事物。世上有一万种帮助人们理解大脑的比喻——大脑像网络,像黑箱,像机器,像CPU,像硬盘……这些比喻都只抓到了大脑的一角,但不是大脑的全貌。这些比喻在帮助人们理解概念的同时,也在将人引向歧途。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脑本质上,不是机器。大脑是灵活的。大脑是不断变化的。

              ⑦脑细胞是真正多才多艺,今天还在视觉皮层发光发热,如若人被蒙上眼,摸两天盲文,它就去分析触觉信号;在舌头上放能传输复杂电信号的电极,没多久病人又能通过这些信号重获视觉。眼睛没了不要紧,只要大脑仍在,用“脑”可看清世界。

              ⑧每分每秒,大脑都在重新组织自己。大脑会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不断评估。这只手动一两次失败了,到第五次时,大脑可能已经偃旗息鼓。脑细胞数量有限,多么宝贵,不如转去支援其他岗位,比如:让另一只手动得更加灵巧。

              ⑨新能力,新习惯,要在大脑内立足,殊为不易。大脑像个充满竞争的生态系统,每种

              能力都要去争取脑细胞。旧习难改,只因为旧习相关的脑细胞不肯轻易放弃地盘。不易,但永有可能。只是,你要说服你的大脑,不放弃,不泄气。

                                                                                               (选自《读者》,2017年第19期)


              (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整个反射弧完好无损时,大脑才能指挥四肢。
              B.大脑也许是全世界最难理解的事物。
              C.短期瘫痪变为“永久”瘫痪,也被称为“习得性废用”。
              D.大脑是不断变化的。大脑像个充满竞争的生态系统,每种能力都要去争取脑细胞。
            • 4.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測,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罝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1) 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
              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
              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
              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
            • 5.

              坐,你未必会

              ①许多人日常办公只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他们工作时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坐。殊不知,身体的隐患也由此而生。如何坐,大有学问。

              ②中国自古有“坐如钟”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人体只有维持在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下才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这是不科学的。在办公桌前的正确坐姿应该是:坐时尽量拉近座椅与办公桌的距离,从臀部到腰部至后背全部紧贴座椅靠背,必要时可在腰部和座椅靠背间放一靠垫;头颈部保持中立位,同时调整座椅高度,使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使双脚能充分接触地面,必要时可在办公桌下放一脚垫。

              ③在此姿势下,人体腰背部得到了座椅靠背充分的支撑,人体脊柱系统及其相关肌群也获得了充分的放松,自然会感到舒适安逸,不易疲劳,脊柱及椎间盘更不易发生蜕变;头颈部处于自然中立位,不过分前屈和后伸,使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颈项部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同时双肘关节与桌面处于平行位置,使腕关节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则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屈位。这样,各种关节疾病自然就少多了。

              ④好的坐姿还有赖于科学的座椅,合适的座椅可以减缓久坐的危害。椅子的高度要合适。过低则人的膝盖就会拱起,产生不适感;过高则身体压力会集中至大腿,令大腿受压,严重的会导致小腿肿胀。椅子的座面要合适。过窄则身体两侧的肌肉会受到挤压,会感到疲劳;过软的椅子易令人曲起身子,全身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导致腰酸背痛。工作椅子的靠背也要有讲究。只要不影响使用者的活动,靠背的高度低可至使用者的第一、第二腰椎,高可到使用者的肩胛骨、颈部。靠背的倾斜角度约为110°,而且倾斜角度应该是逐渐向后增加的,它对人体的支撑点也同时逐渐向上转移。

              ⑤即使这样,也不宜久坐。久坐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可能导致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即使每天锻炼30~45分钟,其余时间还是坐着,仍属于久坐,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那些不经常锻炼的人则健康受损的几率更大。所以要保持身体健康,办公室人员必须经常起身运动。

              ⑥有事要与同事交流时,你最好直接走到同事身边亲口告诉他,而不是坐在那里给他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经常起身喝茶休息一下,以增加起身活动的次数;工作间隙应该经常随着呼吸做提肩动作,每隔5~10分钟抬头休息片刻;坐久后离开凳子活动一下或躺着休息一下也是必要的。正常情况下,每坐45分钟左右,应该起身活动一下。其实,除写字或者打字、点鼠标需要坐着之外,办公室的一些工作还可以站着完成。

              (1)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坐在椅子上,在腰部和座椅靠背间放一靠垫,可以维持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
              B.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约为110°,而且倾斜角度应该是逐渐向后增加的,它对人体的支撑点也同时逐渐向后转移。
              C.椅子过高则身体压力会集中至大腿,令大腿受压,严重的会导致大腿肿胀。
              D.坐时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屈位,可以降低患腰椎病的几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