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燕子翩翩入云端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取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做吉祥的象征。


            • 2.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科学告诉你,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接近-273.15℃)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辐射。

                 ③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④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⑥虽然非电离辐射对细胞组织影响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不管怎么说,它比电离辐射的伤害要小得多。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由于电离辐射会破坏细胞组织,可以引发癌症,所以,一般人常说的辐射都是指电离辐射。

                 ⑧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⑨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

                 ⑩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⑪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当然,不要指望用这个取暖哦,它的热量太微不足道了。

                 ⑫最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随着人类对辐射的认识逐渐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防辐射的办法越来越多。所以,辐射想干点坏事,还真不容易找到机会呢。

                 ⑬辐射也并不是总于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⑭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 3.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亿-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 4.

              沸腾的湖泊

                 ①据说,几个探险者来多米尼加山区探险,他们走进这片山区时,突然看到远处的山谷中热气蒸腾,仿佛有人正在露天里生火造饭。几人当时又累又饿,看到荒山中升起炊烟,大家紧赶慢赶,到达山谷里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冒出热气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沸腾的湖泊!

                 ②从远处看,这个沸腾的湖泊长  (1)  米,宽约  (2)  米,整个湖面热气腾腾,就像一锅煮开的水,特别是在湖的中心,湖水不停翻滚,水下涌起的水蒸气使湖面翻滚着灰蓝色的水泡,仿佛是开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花。由于两边的山体十分陡峭,因此沸水湖的湖底又陡又深,距离湖岸不远处,湖水便深达90米,使人不敢离湖岸太近。可以说,沸水湖不但是一个可怕的滚水池,还是一道令人恐怖的深渊。再加上沸水湖周围地区由于长期受含硫气体及其他一些有害气体的影响,动植物都不敢靠近湖岸“安家”。

                 ③那么,沸水湖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有探险者曾经冒着危险,用温度计测量过近岸的湖水:好家伙!靠近岸边的湖水竟然达到了90℃。看着“噌噌噌”上涨的温度计读数,强忍着水汽带来的炽热感,探险者望了一眼翻滚的湖水,心有余悸地离开了岸边。由于湖水常年沸腾,人们根本无法测量沸水湖中心的水温。

                 ④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呢?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沸水湖,当时山谷里植被茂密,鸟儿在这里歌唱,野羊、兔子等动物经常出没。可以说,在沸水湖出现之前,这个山谷是动植物的天堂。可是有一天,山谷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有人看见天上掉下来一把巨大的水壶,落地之后,水花四溅,热气蒸腾,转瞬之间,水壶化成了一个沸腾翻滚的湖泊。据说,这个水壶是上帝用来烧开水的;但这一天,他可能心情不好,不小心碰翻了水壶,于是装满开水的壶从天而降,落下来便形成了沸水湖。

                 ⑤________一些科学家来到多米尼加山区的沸水湖这里考察,试图弄清沸水湖形成的真正原因。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沸水湖是由一眼间歇泉形成的。间歇泉“休息”的时间一般很短暂,当它恢复“体力”时,新一轮喷发又开始了,一时间地动山摇,山谷里轰响如雷,只见一股灼热的水柱从湖底喷涌而出,湖面上很快烟雾缭绕,热气腾腾。那么,间歇泉的水是如何被“煮沸”的呢?原来,间歇泉坐落在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上,地下火红的岩浆就像一只大火炉,把带有大量矿物质和含硫气体的水烧开后,再由火山口通道(即喷孔)猛烈喷出来,于是便形成了这个大自然的奇观。

              (节选自《百科知识》)

            • 5.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 6.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之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的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的词汇来描写。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春天的脚步是有先有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了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 7.

                                       救死扶伤的“毒医”

              ①三国时期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跌落马下。华佗为之刮骨治疗,沙沙作声,旁人无不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似乎全无痛苦之感。如今从植物学的角度看来,关公当时中的是乌头箭毒,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造成心律失常等,这也许就是关公中箭落马的真正原因。

              ②像乌头这样的有毒植物,在过去人们谈之色变。但随着对有毒植物的日益了解,这些毒物也在努力“洗刷冤屈”。许多有毒植物都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

              ③首先,在治疗疾病方面,有毒植物可以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功效。仅就长白山地区的野生植物而言,从东北红豆杉的树皮、叶子里提取的紫杉醇可治疗卵巢癌、肺癌;用麻叶千里光(药名:返魂草)研制的药物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特殊的疗效;朝鲜槐虽然有毒,但是合理使用它就变成了一味治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良药……如此说来,长白山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地区的“药用植物王国”。

              ④其次,植物的毒性可以被利用来制作农药、生产药品添加剂。农民们经常用白鲜煮水来防治蚜虫、蝼蛄、玉米螟。5%的北乌头粉剂经常被用来控制稻瘟病。菜农们经常用大苞萱草的根与水按1/3的比例热煮15分钟来除菜青虫。住在山下的老百姓对于利用山里的有毒植物,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常常把独活(五加科植物)悬挂在屋檐下驱散蚊蝇。

              ⑤此外,有毒植物在园林绿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看,它们能够净化空气,怡情养性。特别是有毒植物大多色泽鲜艳,而且因其具有毒性还不易遭到动物的破坏。寒冬刚过,侧金盏花和多被银莲花就早早地做起了迎接早春的准备,被人们用作早春地被植物。我们在河岸、

              湖旁湿地上经常能见到群植的菖蒲、泽泻。

              ⑥不光如此,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都能看到有毒植物的贡献。人们多年的经验教会我们把汉城细辛(马兜铃科植物)放到箱子里,可免衣服遭虫子的叮咬;用常见的木贼(别名:接骨草)打磨金属器具等等。这些经验都是前人留给我们无价的财富。

              ⑦如此看来,有毒植物其实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它们。

            • 8.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就是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是窗子的设计为了达到“望”的效果,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 9.

              LED新玩法

                 LED是Light Emitting Diode缩写,发光二极管,它是一种固态半导体器件,能够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电脑显示灯液晶屏背光源、汽车尾灯、建筑物灯光和交通信号灯等照明设备中随处可见。早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红光和绿光LED便相继被发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蓝光LED逐步走向实用化,真正开启了LED照明的新时代。

              “照”苗助长——植物照明

              众所周知,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然而由于天气阴晴变化以及不同季节之间的光照差异,人们很难对自然界的光进行有效的人工调节。

              有了LED,光照便可以被人工控制了,为缺少光照的植物“补”光,促进植物生长。植物照明不仅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周期、开花结果,还能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促进侧枝和芽的分化,加快茎叶的生长,控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营养成分。

              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加速植物的茎节发育,还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影响植物的开花、茎的生长和种子的萌发。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对植物的生长及幼芽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因此,只要将人工照明的光源设置成植物所需要的光谱,便可以迅速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为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条件。

              LED在植物照明上的应用不禁让我们想到揠苗助长的故事。与古人的方法相比LED效果显著:发热少、占用空间小。因此它也常被应用在立体栽培系统中。

              锦上添“灯”——服饰布料

               在很多大型的表演中,表演者穿着利用LED材料制作的令人惊艳的舞台服饰。设计师通过编译好的程序,可以在衣服上实现全彩屏幕的效果。此外,它还能以一定的速率播放画面。在特定的衣物材料上,设计者还能嵌入麦克风、微型照相机和扬声器等设备,帮助其实现多种功能。难道你不希望穿上这样一件炫酷的LED服饰吗?

              妙“光”回春——医疗卫生

              在医疗卫生领域,LED也可以大显身手。利用LED紫外线杀菌,改善空气质量。将负离子空气净化设备与LED灯结合,便能在杀菌的同时净化空气。LED还能用于改善睡眠。测量心跳和脉搏。

              点“亮”网络——LED通信

                 尽管wi- fi技术高速发展,但信号不稳定、上网速度慢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众多用户。光通信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通过给普通的LED灯泡加装微芯片,使灯泡以极快的速度闪烁,就可以利用LED发出的光信号传输数据,提供高速的无线网络传输,这就是近些年逐渐步入公众视线的li- fi技术。在实验室中,li- fi数据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近10gb/s,是现有wi- fi技术的10倍以上。

                 在LED应用的探索道路上,随着新科技时代的来临,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势不可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五彩缤纷的LED灯将逐步填充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 10.

              纸名趣谈

              刘仁庆

              纸一般分为两类:手工纸和机制纸。机制纸的命名比较简单,多以用途为名,如印报用的叫新闻纸、白报纸,印书用的叫胶版纸(也称道林纸)、铜版纸,生活中用的叫卫生纸、餐巾纸,包装用的叫箱板纸、瓦楞纸,等等。手工纸的命名则丰富多了,如以人物示名的蔡侯纸、左伯纸、薛涛笺、谢公笺,以地域示名的宣纸(安徽宣州)、池纸(安徽池州)、蜀纸,以原料示名的麻纸、(树)皮纸、藤纸、草纸、竹纸,以性能示名的硬黄纸、粉蜡笺、水纹纸、斑石纹纸,以加工得名的涂蜡纸、玉版宣、虎皮宣……这些纸的命名是按照史籍上的记载传承下来的,富有历史的底蕴,现在笔者就撷取几种手工纸,从中可以一窥其折射的古代历史与文化。

              宋代元书纸。史书上提到这是一种原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地的纸品,但宋代的纸为何称为元书纸呢?原来,在宋代以前,当地所产的纸被统称为“土纸”或赤亭纸(取当地的赤亭山之名),原料为麻、树皮等。到了宋代,经改革全部采用嫩毛竹为原料,经过砍竹、晒竹、浸竹、沤料、洗料、打料、调料(添加黄色染料)、捞纸、压纸、晒纸、裁纸等72道工序制成,品质不错。在宋真宗赵恒年间(998~1022),把该纸当作御用文书纸使用,即每年的“元祭”日(指上元、中元、下元三个祭日)官府用它书写祭文,故而改称元书纸,南宋以后一直沿用下来。

              元书纸的特点是纸质较薄,透光时帘纹清晰可见,纸面呈浅蛋黄色,吸水性佳,着墨后渗化较慢,浸水后会部分散开。元书纸一般用作绘画练习用纸或书法纸,虽然其纸的结构比毛边纸疏松,纸面不及宣纸平整,但它的价格低廉,广受欢迎,一直到现在仍有生产。

              元代观音帘纸。明代屠隆(1542~1605)《纸墨笔砚》中称:“徽州所产纸品,有团花笺、藤白纸、观音帘纸等。”这种纸是利用一种特别的竹帘捞成的。该帘采用观音竹(又叫荷花竹,其叶长、杆细、节距大),分疏成竹丝,再编织成帘。由于纸短小而厚实,常用来抄写经文、民间契约、商务借据等。

              还有一种纸叫观音纸,它是祭祀拜神等活动时使用的薄匀之纸,由江西西山官府局生产。原料多为竹子,有时也掺有麻类或稻草,品质一般,后来被别的纸所取代。它的后续品种叫观音帘匹纸,系明代纸名。据清代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十七称:“明时大内白笺、磁青纸、皮纸、新安玉笺、谭笺、观音帘匹纸,皆可珍也。”此纸虽然仍采用竹子为原料,但是加工处理方法不同,不仅纸的幅面大,而且强度好,通常作为观音菩萨或其他神像座下的垫纸。

              明代荆川纸。江苏常州自唐代以后一直盛产名纸,如常州贡纸、常州碧纸等,不过那时造纸所用的原料大多数是麻类和树皮。明代最盛行的是竹纸,于是常州的造纸工匠们创造出一种由嫩竹制成、透明性极好的新竹纸,并命名为荆川纸。透明性良好的荆川纸可以用于勾描字帖或图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于产量少、价格贵,清末民初以后,荆川纸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对其具体工艺和生产过程人们也知之甚少。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14期,有删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