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对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北往南。
            • 2.

              藏书楼

              ①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处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②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到了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两宋的私人藏书更盛,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③古代的藏书楼在选址上大都倾向于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④给藏书楼取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少藏书家在楼名中寄托情感、志趣。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另外,“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也有许多藏书楼的名称是源自典故的。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其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⑤古代的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也是非常考究的。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其二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此外,在设计藏书楼时,还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

              ⑥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藏书楼达到与整体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⑦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依次介绍了藏书楼的定义、历史、选址、取名、功能设计、周围环境等内容,运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

              B.根据现有统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在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

              C.两宋的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历代藏书家总和。

              D.第③段写杭州的文澜阁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地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古代的藏书楼在选址大都倾向于找个“风水宝地”的特点。
            • 3.

              树莓之美

              ①树莓为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因其果型、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故名树莓,也叫山莓、覆盆子、刺葫芦等。树莓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一种值得开发的野生水果,其果实不仅酸甜适中、芳香浓郁、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其氨基酸的含量是苹果的10多倍,是梨和柑橘的近30倍。

              ②树莓之美首先体现在其外表。树莓的花小巧玲珑,花瓣鲜艳美丽。花瓣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花青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花青素使花瓣呈现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中性时为紫色,碱性时呈蓝色。由于新陈代谢使细胞内的酸碱度不断发生改变,因此花朵也就变得五彩缤纷。树莓花朵的美不仅仅在色彩,也美在香味。悠悠香味来自花瓣中的油细胞,其中的芳香油分泌后挥发到空气中,于是浓浓的香气在空气中飘来游去。当艳阳高照、温度升高的时候,花瓣中的芳香油挥发得更快,飘得更远,所以香味便更加浓郁。

              ③树莓果实由很多小核果组成,近球形或卵球形。果实鲜甜的味道主要来源于其中积累的淀粉在成熟过程中被逐渐水解,转变为可溶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使果实变甜。未成熟果实的酸味来源于其中的多种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等。苹果中以苹果酸占多数,柑橘以柠檬酸为多,葡萄中则以酒石酸为主。那么树莓呢?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都有,柠檬酸含量超过总量90%。随着果实的成熟,一部分酸转变成糖,有的被氧化,有的被碱性物质中和,所以酸味下降。

              ④树莓之美还体现在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树莓未成熟的青果加工后即是中草药覆盆子。据《本草纲目》记载,覆盆子有益肾脏,缩小便,补肚明目等功效。

              ⑤用树莓的果实酿造的树莓酒是一种高档果酒,色、香、味俱佳,观之色艳如火,饮之满口含香。饮用树莓酒不仅有益健康,还大大降低了醉酒风险,这是因为有机酸与乙醇相互作用即转化为酯类物质,进而被排出体外,可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乙醇含量;有机酸中的水杨酸,有益于发汗解毒,使酒精通过汗液外排;树莓酒所富含的花青素是强抗氧化因子,常饮可延缓衰老,淡斑明目,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花青素还可对冲肝脏在分解酒精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从而大大减轻了肝脏负担,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⑥树莓的根、茎、叶也可入药。在湖南湘西地区,人们将嫩叶捣碎治疗肠炎。茎叶外用可以治疗痈疖肿毒,煮水洗可治痔疮。树莓的根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脯氨酸等,多种植物激素,如细胞分裂素类,以及少量的乙烯等。树莓一般在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后入药,能活血止血,祛风利湿,主治吐血、便血、肠炎、痢疾、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和白带异常等疾病。树莓根泡酒能舒筋活血、消肿退红。

              ⑦树莓之美,美在外表,美在内在,是整体美,是自然美,是一种生长与发育、结构与机理的协调统一的完美结合。

              (选自《百科知识》2015第17期,有删改)

            • 4.

              火箭回收有多难?(节选)

                 ①目前,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其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分离后会坠落到陆上无人区或空旷海域,不可重复使用。有人曾形容火箭使用的浪费程度,就和一架波音747客机仅作了单趟飞行就报废一般。造价高昂的火箭如果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的原因,不过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不小。

                 ②运载火箭回收实验有两大难点:一是让火箭第一级在分离后垂直下降,其难度就像在暴风雨中让一根扫帚平稳地直立在手掌上;二是精准降落在没有锚定且只有足球场大小的浮动平台上极其困难,且着陆的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因此,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要能够回收到预定地点。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而越是竖长的物体,就越难以控制。此外,还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几大问题,难度非常高。就回收平台来说,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可以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

                 ③火箭的回收只是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接下来要验证火箭的发动机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还要进一步验证回收二级火箭的可行性。

                 ④火箭的重复使用对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来说,保证材料和相关设计在短时间顶得住是一个问题,确保长寿命使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强高达  (1)  个大气压,工作温度约为  (2)  摄氏度(目前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涡轮温度不到  (3)  摄氏度),其中一个小小的涡轮泵的功率就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发动机功率的  (4)  倍。让这样的发动机顺利工作一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要重复使用多次,那么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必须要上一个巨大台阶。

                ⑤火箭首次成功回收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这项技术具有可行性,但真正掌握这项技术,还需要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其可靠性,由成功变成成熟。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专家预计,如果回收并重复使用第一级火箭,可以降低80%的成本,而如果能回收并利用第二级将可以降低98%的成本。

            •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a)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b)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漠,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昆虫学家发现,蚂蚁是一种高级社团性昆虫。(c)
                 刚出生的幼蚁,它们在专门的“托儿所”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托儿所”里有职业“保育员”,这些“保育员”经常带领“婴儿”在“托儿所”附近散步。蚂蚁一旦生病,有“医生”给以精心治疗。“医生”每天实行预防性检查。当蚂蚁受伤时,“医生”就会小心翼翼地舔它的患处,分泌一种胶质来为“伤员”治病。
                 在南美洲有一种会种庄稼的蚂蚁,它们先在树木裂缝中装满泥土,然后在这些独特的土地上栽种各式各样的作物。一到收获季节,所有成员全力以赴,一起参加收割庄稼的劳动。有些蚂蚁家族利用自己的前院后宅来种植庄稼。它们把收得的果实作为粮食,而把又短又软的禾秸作为建筑材料。
                 在墨西哥南部森林中,有一种会放牧的蚂蚁。它们能“豢养”和“放牧”一种罕见的蝶形幼虫,以获取它们身上的分泌物。每晚,它们把幼虫驱赶到寄生植物的顶叶上去“放牧”;拂晓,蚂蚁又把幼虫赶回地面洞中,留下一些蚂蚁守卫。
                 蚂蚁还具有一种类似人的情感。当同伴或幼蚁死亡时,蚂蚁明显的表现出闷闷不乐。它们还有送葬仪式呢。“掘坟穴工人”把已故者抬到坟地,坟地通常位于自己家园附近,掩埋深度为2-2.5厘米。
                 罗马尼亚昆虫学家认为,蚂蚁的某种先天性本能对其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d)至于说到与人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有些红蚁专鲸吞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蚂蚁却是十分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60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娄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森林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物效果的影响等进行研究。(有删改)

            • 6.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 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 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哪一种?选出正确答案。( )
              A.从现象到本质
              B.从原因到结果
              C.从特点到用途
              D.从整体到部分
              E.从主要到次要
            • 7.

                 把动物变成“超级特工”

              ①美国和前苏联冷战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报,美国人用了一切能想到的方法,其中就包括训练动物当特工。他们认为,动物的潜力巨大,因为它们能去人类不能涉足的地方,而且也不容易引起对手的注意。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②与其他动物相比,乌鸦有很多优势:乌鸦智商较高,甚至高于7岁儿童,它们能在两分半钟内轻松搞定八块拼图;乌鸦擅长模式识别,样式相同,大小不同的桌子,只一眼它们便能分辨得一清二楚,经过训练,乌鸦会按照指令,选择在任一张桌子上降落;乌鸦还能携带很重的东西,携带稍重一点儿的窃听设备,叼走略重的文件夹,甚至经过训练,乌鸦还能自己打开抽屉。

              ③如果说乌鸦是美国动物特工的一号“鸟特工”,那么,鸽子就是二号“鸟特工”了。经过训练的鸽子能够飞在部队前方,率先发现埋伏的敌人,然后再回去报信。在一次测试实验中,鸽子挫败“敌人”的伏击次数超过45次。

              ④因为臭虫、蚊子和虱子等昆虫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所以,它们也曾被写入“特工候选名单”中,不过最后只有蚊子被成功“收编”了。蚊子能入选,是由于蚊子通常静止不动,只有附近有人的时候才会起飞,这让它们可用于在暗处发现接近目标。除了蚊子,苍蝇也是从事间谍活动的一把好手。它身材矮小,但又不像蚊子那么瘦弱,所以可以在身上装微型窃听器,来窃取情报。同样,蜜蜂也是军队中的“佼佼者”。它们的毛发上充满了静电,是自然界中最出色的探测器。美国军方曾利用蜜蜂探测芥子毒气、催泪瓦斯等有毒化学物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⑤训练动物当特工,特别是让动物去做扫雷这类危险的工作,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其实,动物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去做这些事情的。采用极端手段训练动物,有时动物会“怀恨在心”。著名的“海豚特工队”是美军训练出的一支优秀特工队伍。训练有素的海豚能扫清大片水域的水雷,让运输舰安全通过,但有一次却出现了意外的状况。两只排雷的海豚拖着发现的水雷回了运输舰,把运输舰炸出了一个大窟窿。

               ⑥训练动物需要许多智慧,但也许,实现人类和动物的双赢,这才是训练“动物特工”的最大智慧。

              (1) 下列关于“超级特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文章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动物能去人类不能涉足的地方,且不易引起对手的注意,所以动物可以担任“动物特工”。
              B.智商较高、擅长模式识别、能携带很重的东西等特点使得乌鸦成为动物特工的“一号”选手。
              C.臭虫、蚊子和虱子、蜜蜂等昆虫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都被收编入特工名单中。
              D.训练“动物特工”的最大智慧也许是实现人类和动物的双赢。
            • 8.

              ①天气暖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这使我记起幼时曾猜过一个谜,谜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②此后我就留心这八条脚的“诸葛亮”怎样捉拿飞将,并且看出,它有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如果蚊蚋等小虫飞去,触在网上,急待挣扎时,蜘蛛忽然赶到,急忙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或者就吸食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或檐下去了。好像我们咬片面包或饼干似的不费力气。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却是气力较大的飞虫,它急忙跑来,便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向飞虫去缚,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看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有时捆缚的丝密到像一个布袋。蜜蜂被包在这样的袋中时,往往还会发吱吱的微声。但是小孩们常爱蜜蜂,不喜欢蜘蛛,如被他们看见,往往把蜜蜂救下来了。

              ③但是最难捉的是披甲的飞将,比方有一个甲虫飞入网里,被兜住了,但是它的甲很厚,很重;不但如此,而且它的力气很耐久。它的六条脚东一推西一撑,好容易把这条腿缚住,那条腿又伸出来了。有时候缚了几转,又被它滑脱,啪的一声跌在地上。蜘蛛只能怅然地在网上望一望。这倒还没有什么要紧,最可怕的是碰见蜾蠃。它静悄悄地忽然来了;振动它的翅膀,剌剌地向网里去一撞,急又离开。网起了振动,蜘蛛以为已有物网住,匆匆地赶去捕捉时,不提防蜾蠃用了最敏捷的手段,突然把它用足抱住,迅速飞去。蜘蛛被它袭击时,很难得幸免的……             

              (节选自周建人的《蜘蛛》)

              (1) 下列关于“蜘蛛捕捉食物情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第2段说明蜘蛛怎样捉飞将时,先说捉蚊蚋,再说捉飞虫,最后说捉带枪的,这是用( )说明方法
              A.写蜘蛛捉小蚊蚋,突出蜘蛛的感觉灵敏、行动迅速的特点。
              B.写蜘蛛捕捉“力气较大的飞虫”,使用的是“捆缚法”。
              C.写蜘蛛捕捉“带枪的”“飞将”使的是“游击战”,描写了蜘蛛谨慎而又机智果敢的情态。
              D.蜘蛛捕捉失败时的“怅然”以及被蜾蠃捕食的“难得幸免”,看出作者对蜘蛛的不满。
            • 9.

              洞悉宇宙,天眼已开

              ①2016年9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的日子。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中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

              ②FAST“藏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选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③“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咱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差不多,通过抛物面把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采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超级计算机。

              ④这只大眼睛是由4450块反射面板拼在一起组成的。与普通的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说得再通俗一些,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是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⑤FAST的第二大创新,是为了让这口大锅能更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首先,这口“大锅”被“端起来”架在一个周长1600米的环形圈梁上。离开地面的“锅底”上的每一块反射面板都被一根根钢索牵拉着,形成一张巨大的索网。在上万根钢索的牵拉下,这几千块反射板能够在“锅底”形成一个300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汇聚来自某一个方向的电磁波,就好像“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⑥只有“瞳孔”可以转动还不够。光线射入眼睛,需要投射在视网膜上才能被最终处理成眼前的风景。“天眼”的“视网膜”,就是由6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舱。

              ⑦巨型“天眼”的“小小”馈源舱重达30吨。所谓“馈源”,就是汇聚所有从宇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设备,馈源舱就是用来安放这些设备的地方。要想最大限度的接收大锅采集反射回来的信号,馈源舱就必须像传统的锅式天线一样处在焦点的位置上。这下问题就来了,还记得刚才说过的吧?“天眼”的“瞳孔”是会转动的!4450片反射板可以在钢索的牵拉下根据观测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瞬时抛物面的朝向。相应的,“天眼”的“视网膜”也就必须得能跟着瞳孔一起动才行。否则就是睁眼瞎喽。

              ⑧想让这个30吨重的大家伙动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到照片里围在“锅边”的6座巨大的高塔了吗?他们是“馈源支撑塔”,高的有168米,最矮的也有128米。每座塔都有一根钢索拉住馈源舱的一个角,把它悬吊在“锅里”。收放这6根钢索,就能拉着馈源舱在“锅里”移动,满足收集信号的需要。

              ⑨“收放自如”的馈源舱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通过馈源支撑塔悬挂的轻型索拖动机构的牵拉和并联机器人的二次精调,馈源舱能够随着反射面的变化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的到达规定的位置。有多精确?30吨重的馈源舱,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

                  (10)随着“天眼”睁开,投入使用的FAST将首先进入调试﹣试运行观测阶段的工作。科学家们期望在未来的3﹣5年内能够通过试运行,让整套系统达到期望的观测精度与能力,获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进而为人类获取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脉冲星、精准时钟、深空导航,甚至是地外文明探索等更多关于宇宙的新知。

              (11)与科学家们同样兴奋的,还有平塘县距离FAST几公里之遥的克度镇。在为“天眼”选址的时候,这座始建于元朝的小镇上甚至还有人家连电都没有。这也正是“天眼”落户这里的原因之一﹣﹣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虽然不受天气的影响,但却对无线电干扰非常敏感。电视、电台、手机,所有无线电数据的传输都会对“天眼”的观测造成干扰。没有工业,人口稀少,甚至附近小镇连电都没通的大窝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选择,在“天眼”周边设立5公里的电磁波宁静区简单可行。

                  (12)然而,今天的克度镇早没了当年的模样。小镇如今是通往平塘县“天眼”旅游区的必经之路。不大的小镇到处可以看到“探索星空奥秘”,“打造天文小镇”的标语。沿路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天文宾馆”,崭新的五星级酒店还为每间客房配备了天文望远镜。大家期待的,不仅仅是一睹“天眼”的风采,更想通过这只“眼睛”,去亲眼看看那些遥远的幻想与传说。虽然,这些与当初选址的初衷多少都有些背道而驰。

                  (13)对于FAST团队来说,建设落成其实才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用好这只巨大的“天眼”,看到渴望的风景,才是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

              (1) 对“FAST”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是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和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B.让“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是为了能更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

              C.能“收放自如”的馈源仓,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的到达规定的位置。

              D.由6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仓是“天眼”的“视网膜”。
            • 10.

              柳州文庙

                 ①柳州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唐以后,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举国祭孔,孔庙又称文庙,庙学合一,既祭祀孔子,又施教育人。柳州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1928年,柳州文庙在一场火烧半边城的大难中荡然无存。从此,重修文庙就一直是柳州百姓的心愿。2009年,柳州市政府于柳江南岸灯台山西麓重修柳州文庙,并将其列为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重建的柳州文庙,涅槃重生,依山临水,背靠东南方的登台山,由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主体建筑组成,建筑以宋代风格为主,结合岭南地方样式。它以灯台为靠、驾鹤为案,金碧辉煌地耸立在柳州汉城故址上。若登高远晀,柳州的文气顿会金灿跃然,成为引人欲意信步于其中的胜境,是“百里柳江”景观带上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国内2000多座文庙中的经典之作。为国家4A级风景区。历史编辑

                ②唐贞观年间,柳州始建文庙,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六月,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八月,即着重修文庙,十月完工。柳宗元重修文宣王庙(原址无考),大力推崇孔子和儒学学说、思想,并阐述了孔子思想的传播与中央政权推行政令的密切关系,使得柳州在行政管理方面更加顺畅,“人去其陋”,社会经济、文化飞速进步。1289年(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地方官重立柳州文宣王庙碑于柳城(当时柳州治所)。庙碑下半部刻柳宗元像,此碑存于柳侯祠内。1373年(明代洪武六年)柳州文庙迁建于城内西北部(今市二中一带),地面建筑无存。

                 ③2009年,柳州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柳州市实施“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总体工作方案》。其中柳州文庙重建成为市民关注的亮点之一。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的多方考证,最终将新修文庙的选址定在登台山(据市地名办考证灯台山应为登台山)西侧与驾鹤山之间,也就是原柳州市第二塑料总厂厂址附近,工程于2009年10月9日动工,2010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竣工。

                 ④现代文庙的重修与重建,已经超越了旧昔“祭孔、办学”的“庙学合一”建制,发展成为守望一个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象征,成为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

                 ⑤文庙的主要景观有:大成殿、杏坛、崇圣堂、厚德明伦堂、文昌塔、登台亭

                 ⑥大成殿阔七间,进深五间,殿高31.8米、阔49.7米、进深47.5米。盝顶重檐,铜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有回廊,环廊宽4米,40根金柱,柱高6米,直径0.8米,紫铜斗拱,雕饰云龙纹;殿脊装饰龙吻,盖黄铜瓦;殿内顶饰小篆《论语》名句;回廊为雕花汉白玉栏杆,四周有台阶可上高台进入大殿;殿前有拜台,复道四通,是进香祀孔之所,陛下为双龙戏珠纹。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具有显著的东方建筑特色。

                 ⑦杏坛,高9.43米,长8.76米×宽8.76米,平面正方形,四面通达,钢混金柱,重檐青瓦,头檐圆形,二层檐方形,四面悬山,屋盖十字结脊,檐下悬挂“杏坛”蓝底金字匾额。坛基五级,四面上下,汉白玉石雕云头栏杆,杏坛雕梁画栋,精美华丽,从四面观看形状一致,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特点。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⑧崇圣堂高28米,长41米,宽33.8米,三层重檐攒尖顶,青灰琉璃瓦,围以汉白玉石栏杆,柱头雕饰云纹,封板浮雕双龙戏珠纹。殿内藻井、门窗采用珍贵的楠木装饰,饰仿古彩绘。崇圣堂设计格调高雅,具有南方建筑特色。

                 ⑨厚德明伦堂位于大成殿后,上方下圆,重檐赞顶尖,灰色琉璃瓦,高22.5米,宽21.6×21.6米。外廊围以汉白玉石栏杆,柱头雕饰饕餮纹、云龙纹,封板浮雕双龙戏珠纹。殿内藻井、门窗采用珍贵楠木装饰,饰仿古彩绘,建筑形式别具一格。

                 ⑩文昌塔塔体通高29米(包括塔尖),塔基为正方形,边长约9米。此塔以文昌为名,意在触塔为笔,蘸江为墨,以登台、驾鹤为书案,以天地为画卷,意味着柳州的后起之秀都将扛得起如椽巨笔,肩负历史使命,成为国家栋梁。

              登台亭因登台山而得名。其中又寓步步登高,渐臻佳境之意。此亭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形式,依山傍水,横空而出。登陟凭栏,临风试望,碧流青山,虹桥文庙,壶城美景,尽收眼底。

              柳州文庙,依山傍水,金碧辉煌,真所谓山水毓灵秀,文庙藏文渊。如今柳州人民常常在文庙里举行盛大的文化活动。最为隆重的就是“祭孔大典”和“新年系列文化活动”。祭孔大典祭拜先师,旨在“秉孔孟圣德,承先贤大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年特色文化活动中有舞龙舞狮表演,并有书法家现场书写春联,还有迎新年龙城孔子后裔祭祖活动、登高祈福活动、元宵节大型灯谜会及其他相关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播了儒家文化,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

              ​柳江河水绵绵不断,中华文化悠悠不绝。文庙留守着一脉文化,延绵着中华一段历史。柳州文庙聚龙城古韵,在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