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智慧停车,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近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

                

              B.智慧停车,离不开技术支持,但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有利于解决停车难问题。

                

              C.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还要有一个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

                

              D.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
            • 2.

              台风的功与过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 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 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 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 因此, 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 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 如果没有台风, 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客观地说, 台风有过亦有功, 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 台风不来想台风”, 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 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常严重干旱, 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 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 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统计, 这些地方每年7 月~9 月有59% —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 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 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 以上, 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 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 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 千米以上, 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 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 众所周知, 靠近赤道的热带、 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 气候也最为炎热.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 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 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 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 如果没有台风, 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 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 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 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 另一方面也使大、 中、 小型水库蓄满水, 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 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 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 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 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 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 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 海水上翻. 由于海水上翻, 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 鱼饵增多, 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 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 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 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 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 释放地底能量, 与一般 地 震 在 数 秒、 数 分 钟 间 产 生 剧 烈 的 震 动 方 式 完 全 不 同.2009 年6 月, 英国« 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 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 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 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

              害. 文中数据表明, 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 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 百科知识», 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的剧烈运动、 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 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 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 又能对人类的农业、 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 如果没有台风, 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 3.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1)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的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2)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忧。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3)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4)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5)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6)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7)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8)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一位被人类抛弃了……”

              (9)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的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

              (10)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11)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12)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微信让我们拥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但因为控制不好和管理不当,不少人被朋友圈占据了生活。

              B.微信以碎片化的形式传递信息,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但是这会使人们丧失阅读书籍的耐心和习惯。

              C.文中的“同辈压力”,是说朋友之间,你知道的我也要知道,你有的我也要有,否则我就落后了,就有“压力”。

              D.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也可以说明,有阅读习惯的人不会因为微信而放弃深度阅读。
            • 4.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 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 5.

                 把动物变成“超级特工”

              ①美国和前苏联冷战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报,美国人用了一切能想到的方法,其中就包括训练动物当特工。他们认为,动物的潜力巨大,因为它们能去人类不能涉足的地方,而且也不容易引起对手的注意。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②与其他动物相比,乌鸦有很多优势:乌鸦智商较高,甚至高于7岁儿童,它们能在两分半钟内轻松搞定八块拼图;乌鸦擅长模式识别,样式相同,大小不同的桌子,只一眼它们便能分辨得一清二楚,经过训练,乌鸦会按照指令,选择在任一张桌子上降落;乌鸦还能携带很重的东西,携带稍重一点儿的窃听设备,叼走略重的文件夹,甚至经过训练,乌鸦还能自己打开抽屉。

              ③如果说乌鸦是美国动物特工的一号“鸟特工”,那么,鸽子就是二号“鸟特工”了。经过训练的鸽子能够飞在部队前方,率先发现埋伏的敌人,然后再回去报信。在一次测试实验中,鸽子挫败“敌人”的伏击次数超过45次。

              ④因为臭虫、蚊子和虱子等昆虫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所以,它们也曾被写入“特工候选名单”中,不过最后只有蚊子被成功“收编”了。蚊子能入选,是由于蚊子通常静止不动,只有附近有人的时候才会起飞,这让它们可用于在暗处发现接近目标。除了蚊子,苍蝇也是从事间谍活动的一把好手。它身材矮小,但又不像蚊子那么瘦弱,所以可以在身上装微型窃听器,来窃取情报。同样,蜜蜂也是军队中的“佼佼者”。它们的毛发上充满了静电,是自然界中最出色的探测器。美国军方曾利用蜜蜂探测芥子毒气、催泪瓦斯等有毒化学物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⑤训练动物当特工,特别是让动物去做扫雷这类危险的工作,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其实,动物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去做这些事情的。采用极端手段训练动物,有时动物会“怀恨在心”。著名的“海豚特工队”是美军训练出的一支优秀特工队伍。训练有素的海豚能扫清大片水域的水雷,让运输舰安全通过,但有一次却出现了意外的状况。两只排雷的海豚拖着发现的水雷回了运输舰,把运输舰炸出了一个大窟窿。

               ⑥训练动物需要许多智慧,但也许,实现人类和动物的双赢,这才是训练“动物特工”的最大智慧。

              (1) 下列关于“超级特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文章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动物能去人类不能涉足的地方,且不易引起对手的注意,所以动物可以担任“动物特工”。
              B.智商较高、擅长模式识别、能携带很重的东西等特点使得乌鸦成为动物特工的“一号”选手。
              C.臭虫、蚊子和虱子、蜜蜂等昆虫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都被收编入特工名单中。
              D.训练“动物特工”的最大智慧也许是实现人类和动物的双赢。
            • 6.

              阅读短文《咖啡因对人的运动有什么影响?》一文,回答11-13题

              咖啡因大概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中枢神经兴奋剂了。它存在于多种植物、食物(咖啡、茶、巧克力、可可、可乐等)以及非处方的精神类药物中。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营养价值。咖啡因摄入后会迅速被吸收,1~2小时后在体内达到最高浓度。体内绝大多数组织都能吸收咖啡因,因此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体内各个系统。未被吸收的咖啡因在肝脏被降解,随尿液排出体外。

              在运动方面,有学者认为咖啡因能增强机体耐久型运动的机能。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参与运动的肌肉在运动初期会优先动用这些脂肪酸,降低身体对肌肉中碳水化合物(肌糖元)的需求,节约出来的肌糖元为后续的运动提供能量,因此可延迟疲劳的发生。最近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在运动开始前1小时摄入3~9毫克/千克体重的咖啡因,能显著提高受试者在耐久型运动如长跑和长距离自行车运动中的表现。咖啡因如何增强机体耐久性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之后,但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实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自由脂肪酸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咖啡因能增强机体在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表现。持续约5分钟耗氧量为最大耗氧量90%~100%的运动强度下,机体需要从有氧反应和无氧反应两个来源同时获取能量。这种情况下,咖啡因对运动机能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咖啡因直接促进肌肉中无氧反应的能量供给和肌肉收缩,也可能是由于咖啡因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分对努力尝试程度的感知。

              总之,运动开始前摄入咖啡因,能增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不过这个结果来自在实验室内对专业运动员以及训练有素的业余选手开展的研究,还有待于真正来自运动场的研究确证。

              (1) 下列有关咖啡因作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些研究发现,在运动开始前摄入适量的咖啡因,能增强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
              B.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
              C.大量实验充分证明,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后,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脂肪酸的直接结果。
              D.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其本身并不具有营养价值。
            • 7.

              ①《芥子园画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国画教材,它运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使得社会上为数众多的职业画工,甚至是文人画家,都可以迅速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知识。比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都是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就上手学习《芥子园画谱》,从而掌握了一定的规矩准绳。所以,作为艺术普及类的教材,《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堪称卓越。 

              ②《芥子园画谱》可以自学、速成,易入门。但是,中国绘画讲求“师古人”“师造化”,也就是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经过长期的揣摩消化,得其精髓,才能成一家风骨。所有受《芥子园画谱》启蒙的绘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也正是依此才成为一代宗师。 

              ③在黄宾虹这位中国画大家看来,画谱虽有开蒙之功。但也成为帮助懒汉偷懒的工具,它造成了只学画谱之法而不重视“师承”的严重弊端。何为“师承”?宾虹老人曾解释过,古人既然已经创立了法度,那后人就必须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造变化。而古人的法度,即“笔墨之法”,只有通过临摹这种“师承”途径,才能全面掌握。然而,诸如《芥子园画谱》之类的画传画谱却提供了一条看似美好的“捷径”,那么,由临摹名家大师真迹,进而获得先贤笔墨精神这一“师承”途径,就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那些能够入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的“神品”“逸品”就无从谈起了。 

              ④以《芥子园画谱》为代表的古代画传画谱,虽然在艺术开蒙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中国画的精髓则全未窥见,而不学之人尤爱视画传画谱为“法器”,于是废临摹而为抄袭,靡然成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逐渐沦落。由此所带来的结果,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中,一些革命派要革《芥子园画谱》的命;有些传统派也要拆《芥子园画谱》的庙。黄宾虹等画家的看法,对还原画谱等传统艺术启蒙类书籍的原始定位,无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摘编自陈都《正确看待<芥子园画谱>》)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肯定了《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的积极作用。 
              B.第②段的“但是”表转折,引出下文对《芥子园画谱》的思考。 
              C.第③段中黄宾虹指出使用《芥子园画谱》过程中存在严重弊端。
              D.文章最后强调不宜再用《芥子园画谱》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
            • 8.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ɑ)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选自《中学生百科》)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3) 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其实具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很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 9.

              ①戴上一个特制头盔,你就可以“身临其境”地站在火星上,直观感受这颗星球的奥秘;在房地产交易中,它可以立体呈现公寓房,让买家对室内状况一目了然,而无需每次都去实地看房;它还可以构建一个虚拟机舱,加入飞机颠簸等状况,帮助特定人群减缓飞行恐惧感……这些听上去不可思议的场景,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得以实现。那么,VR到底是什么?它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②VR,是英文Virtual Reaity的简称,意为虚拟现实。这种新兴技术能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接口设备,包括数据手套、眼球跟踪装置、超声波头部跟踪器、摄录像设备、语音识别与合成等,生成可交互的、提供沉浸感觉的三维世界。

                  ③与3D的“视觉欺骗”不同,VR不仅能让用户完全融入虚拟环境,真假难分,还能捕捉用户的意图、举动,及时进行调整和互动。报告显示,我国的VR潜在用户达2.86亿。预计到2020年,VR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50亿元。

                  ④VR应用系统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⑤一是体感输入,通过数据手套、摄像头等捕捉人的手、头等肢体姿态。资*源%库

                  ⑥二是虚拟三维场景。VR与3D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VR实现了720度全景无死角。720度全景,即指在水平360度的基础上,增加垂直360度的范围,能看到“天”和“地”的全景。

                  ⑦三是显示与反馈,使用屏幕或投影将虚拟场景显示出来,并通过多自由度运动平台等反馈力和运动。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触觉反馈。当使用者玩射击游戏时穿上一件VR护具,它能够模拟出中弹的感觉。

                  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VR主要有六大应用领域,分别是娱乐社交、医疗保健、销售、教育、工程设计和军事训练。

                  ⑨总之,VR技术可能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变人类生活,但其长远影响值得慎重研判。一个基本准则应当明确,即避免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混淆。(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上特制头盔,可以“身临其境”地站在火星上;构建虚拟机舱,可以感受飞机颠簸等状况。 这些场景,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得以实现。
              B.报告显示,我国的VR潜在用户达2.86亿。预计到2020年,VR市场规模将超过550亿元。
              C.VR与3D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VR实现了720度全景无死角,能看到“天”和“地”的全景。
              D.VR技术最有意思的是触觉反馈。当使用者玩射击游戏时穿上一件VR护具,它能够模拟出中弹的感觉。
            • 10.

              无坚不摧的“水刀”

                   华兴恒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利用高压水射流来切割材料的技术。这种高压水射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水刀”。

                   ②“水刀”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 这种高压水射流出口直径还不到 0.5 毫米,比我们常用的最细的自动铅笔芯的直径还要细一些。水从出口喷出时的压强非常大,相当于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在如此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水流速度急速下降,压力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使被加工材料受冲击的部位在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切割工件的目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水刀”几乎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无论是工字钢、装甲板还是防弹玻璃,都可以被“水刀”随心所欲地切削。用“水刀”加工的工件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也没有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水刀”可以加工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还能沿任意曲线切开零部件。“水刀”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几乎都可以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工件的过程中,“水刀”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使用“水刀”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所产生的废水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④“水刀”的应用范围广泛。由于“水刀”具有不是刀却胜于刀的特点,因此在采矿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在坚硬的岩石上打眼,还可以用来破碎岩石。在南非,工人利用“水刀”在地下几千米的金矿中切割石英岩壁上的矿块。我国有些煤矿使用了一种“水刀”采煤机,利用高压水射流的冲击力来采煤,效果非常理想。由于“水刀”切割不会产生火花,不存在使气体燃烧而发生爆炸的隐患,因此可以代替常规的爆破方式。由于“水刀”切割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因此在制鞋工业中,用它来切割鞋片,快速又省力。它可同时切割四层泡沫塑料而不走样,还能节省10%~15%的材料。此外,“水刀”在造纸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电子工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⑤“水刀”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它将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