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___想做大规模,___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浑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是 还是
              B:既 又
              C:不仅 还
              D:不是 而是
              (2)第⑦段中的“左右”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
              (3)概括第③段的具体事例  ______ ,这一事例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 ,论证结构是  ______ 。
              (5)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 2. 《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______。
            • 3.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______。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错误是______;证明______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4. 让信念点亮生命
              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人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 ___ ;为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  __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__ 的论证方法。
              (2)仿照第①段话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生命是  ___一只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___ ,那么信念就是  __获取动力的船桨____ 。
              (3)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自身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拿到的是怎样的“牌”?你将如何打好你“人生之牌”?
            • 5.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如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甲]谓之“圣人”;[乙]谓之“愚人”;[丙]谓之“君子”;[丁]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6. 阅读《珍视人生的“老窖泥”》,完成下列各题。
              珍视人生的“老窖泥”
              路禹泉
                     ①很多人喜欢畅饮美酒,但酒香醉人的背后,很少有人关注过窖泥。窖泥在酒窖最底层,其貌不扬,不了解它的人会以为它就是烂泥巴而已,实际上它却是从谷粱到美酒不可或缺的催化剂。窖泥中,有种群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及活性酶,没有它们的生化发酵,再好的水质和工艺,也难酿出醇香的酒。人的成长也犹如酿酒,应该珍视人生的“老窖泥”。
                     ②人各有志,人各有路,但沉潜和发酵,却是一个必须完成的过程。诚然,不少人希望在追梦路上,起点高些步子顺些,但即便是阳关大道,也是自荆棘小路开拓而来;即便是风和日丽的晴空,下一秒也可能迎来狂风暴雨。“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真正需要计较的,不是我们所面临的境况,而是我们的心志;不是我们的起点、资源和禀赋,而是我们的定力和韧性。
                     ③人生的老窖泥,能够酿出人生的美酒。“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看看兰考的焦桐、东山的木麻黄,谁敢说贫瘠的土地孕育不出动人的风景?想想罗布泊的黄沙和帐篷、北大荒的风雪和油井,想想一茬接一茬的支边支教、援疆援藏人员,谁敢说他们的选择没有意义?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中,沉下心去开启一段累足成步、磨杵成针的光辉岁月,生命必会因奋斗而放射光芒。
                     ④酿出人生的美酒,离不开个人的争取和奋斗。跳出“农门”成为大都市白领的方月萍,毅然辞掉工作来到山野乡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帮扶老乡脱贫;记者肖琳从抗震救灾志愿者成为村官,为乡亲致富四处奔波……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奋斗者、奉献者。“非常的艰苦,每天各种磨难,但吃苦很值得”,透过他们的感悟,不难领悟到平凡梦想中的不平常。正如《平凡的世界》所告诉人们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以梦为马,胸怀光明,每一分努力都不会唐捐,每一次生长都会通往美丽的春天。
                     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珍视自己的“老窖泥”,深植其中,把握好拌醅、发酵、蒸馏各环节,不急不躁地一步步酝酿、转化、升华,何愁不能畅饮到生活与岁月馈赠的美酒?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文章的论点怎么提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你是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这句话的。
              (3)第④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你的偶像是谁?
              陈鲁明
                  ①央视调查节目推出一个话题:你的偶像是谁?并采访了一批名家,汇集了他们的心声,颇能给人启迪。
                  ②过去我们总以为崇拜偶像是年轻人的事,与中老年无关,其实不然。既然偶像是崇拜的对象,那么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只不过不同年龄偶像的类型不大相同罢了。
                  ③孩提时代,崇拜有权威的人。孩子们的偶像多是幼儿园的老师,街上的警察,邻居打架厉害的大哥,还有自己的父母。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父母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无人能及”。影视明星林永健也表示,“父亲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我的偶像”。
                  ④青少年时,仰慕英雄豪杰、文艺明星。演员郭凯敏崇拜董存瑞,“他的英雄形象给我勇气”;歌手陈楚生谈到心中偶像,“因beyond我才有了当歌手的梦”;作家蒋方舟的偶像是阿尔贝•加缪,“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天才”。
                  ⑤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业成功者,如著名作家、国学大师、强人领袖、工商巨擘等。学者纪连海的偶像是童第周,“他的不服输精神让我受益终生”;因《百家讲坛》成名的王立群说他的成功离不开偶像王宽行教授;著名作曲家印青谈到偶像毛泽东说,“看他的战例会特别激动”。
                  ⑥即便进入老境,白发苍苍,依然心中会有偶像。年过花甲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谈到自己的偶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年逾古稀的剧作家陆天明谈到偶像时说,“俄国十二月革命党人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当然,有的人的偶像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则会一辈子崇拜一个偶像。
                  ⑦可能也有人会说:我没有偶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活得糊里糊涂,根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效法榜样,走到哪儿算哪儿,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自己确实了不得,功成名就,没必要再去崇拜别的偶像。
                  ⑧人为什么要有偶像?因为偶像都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业成功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因而,偶像是人生奋斗的路标,会引导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偶像是事业成功的灯塔,会昭示我们如何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踏上成功的彼岸。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偶像是他的老师、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钱学森又是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作家莫言的偶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马尔克斯的偶像,德国散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卡夫卡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尼采的偶像。
                  ⑨历史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部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许多偶像级人物在争奇斗艳,并引领着民众不断前行,创造新财富,开辟新境界。面对偶像,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匍匐在偶像脚下,永远仰视,无限崇拜,不敢平视;一种是先仰视,继而平视,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视。譬如钱学森就超越了偶像冯•卡门,马尔克斯就超越了偶像尼采,尼采则超越了偶像叔本华,而莫言正在超越偶像马尔克斯。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那些敢想敢干的有为之士,大胆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鉴、创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又不断推出新的偶像,这样,才有了历史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⑩我们需要偶像,但不是为了造神,而是用来效仿,也是用来超越的。
              (1)请概括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观点。
              (2)文章第③-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几段与第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3)阅读全文,说说偶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面对偶像,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匍匐在偶像脚下,永远仰视,无限崇拜,不敢平视;一种是先仰视,继而平视,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视。
              (5)中学阶段正值多梦的季节,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偶像。有的中学生因迷恋韩剧中的明星,居然想到去韩国整容,好让自己也拥有一张与偶像差不多的脸。请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点评。
            • 8. 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加以简要分析。
              (4)请你为第二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