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各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4)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 2. 阅读《谈用人》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关注一个人的长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有人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同时必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易附和;有人办事缓慢,手里不出活,但他同时往往办事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有人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同时可能有诸多发明创造,甚至硕果累累。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化短为长是用人的基本方略。
                     ②古今中外,善用人短者不乏其人。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柯达公司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结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还给公司增加了可观的利润。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胜过正常人,真可谓善用人短,化短为长。
                     ③我国深圳有一家企业,在对全部员工进行综合测评时,除了根据各人的专长与优点分工外,还采用了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的办法,千方百计地用人之“短”,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他们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一些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让争强好胜的人去当青年突击队长……结果,这家企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④古人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任何人有其长处,就必有其短处。用人所长固然值得提倡,而从人的短处中挖掘出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化短为长,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1)阅读短文后,你认为短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请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大臣韩幌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君在韩大人面前表现得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古怪,介绍人在旁边非常尴尬,认为他肯定无录用希望,不料韩幌却留下了这位年轻人。因为韩幌从这位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之后,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
              ①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对材料中的韩幌进行评价。
              ②如果把这则材料放到《谈用人》这篇短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又何妨
              刘根生
                  ①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③“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无数事实表明,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④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而改,向着正能量靠拢。“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的盲从只会使得违纪违法绵延不断。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正是诸多“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好风气要靠每个人来坚守,每道“梁”都顶得住,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风气,才不会出现裂痕和塌方。
                  ⑤“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能见贤思齐、起而行之,第二也是有价值的。
              (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你在生活中也会有过“第二”的经历,请简要概述,并谈谈你当时的感受,读了本文后你有新的认识吗?
            • 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与 志 愿 精 神 同 在
                ①在西部,是他们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大山深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在春节,是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扶老搀幼、维持秩序,为春运奔波忙碌;在社区,是他们舍弃休息时间,美化环境,帮助别人,做着润物无声的努力;在大型活动现场,是他们穿着统一的衣服,以奉献为荣,以付出为乐…“我奉献,我快乐”,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志愿者!他们心怀志愿精神,心存一份大爱,甘于付出;肩挑一份责任,乐于奉献.
                ②当然,许许多多的人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但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志愿精神的光芒.
                ③五十年前逝世的雷锋同志,那个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拥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留给我们多少感动和教益.“最美妈妈”吴菊萍伸出双臂,不假思索地接住从10楼坠落的孩子,这是瞬间迸发出的人性光辉,是心存大爱、舍身忘己的志愿精神.长江大学的学子们手牵手筑起一道“生命之链”,拯救落水儿童,这是危急关头冲锋在前、不求回报,甚至敢于献出宝贵生命的志愿精神.
                ④我们的社会呼唤志愿精神,呼唤存于每个人心底的善良、爱心、同情心,呼唤敢于担责的勇气、不怕繁琐的耐心、纷繁社会中的那一份温暖.很多人慨叹,现在社会冷漠成风,成为一种“传染病”,而志愿精神,就像融融的火,只要每人心中存了星星点点,便能形成燎原之势,最终让“传染病”在
              中消灭.我们没有理由不与志愿精神同在,我相信,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志愿精神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睦、融洽、友爱就指日可待了.
                                                                                  (文/张烁,有删改)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大火”的含义是什么?
            • 5.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这恰如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请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认证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6.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7. 态度创造快乐
                ①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么祥和兴奋.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②“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③“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④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⑤“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她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⑥看来,快乐与态度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
                ⑦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革”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⑧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
              ,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⑨“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⑩由此可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
                                                                                       (文/韩如意)
              (1)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篇讲了一个故事,请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第八段中加点部分“荷花的芬芳”的含义.
              (4)下面这段话也是就“态度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请联系上文,用简明的语言谈谈它们对你人生的启示.
              【链接材料】一个人是一首曲,当你播放迪斯科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随你跳舞;但当你播放哀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只会随你流泪.一个人是一团火,可点燃身边的柴;但一个人也可能是块冰,会冷却身边的炭.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选准人生的参照物
                ①人生是需要参照物的,有了人生的参照物,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幸福快乐,什么是痛苦和悲伤;才能真正去感受人生,去品味人生.一个人只有选准了人生的参照物,才有快乐人生、幸福人生和精彩人生.
                ②然而,在人生的课题中,参照物的选择并不是那么简单,实质上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选准人生的参照物.一代廉吏张伯行有一句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秉着这句誓言,一生清正廉洁,从不收受下属的礼品,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为人们所敬仰,康熙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反之,如果一个人选错了人生参照物,其对待生活盲目攀比,永不满足,心理失衡,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卑劣的行为.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其家人收受他人贿赂1810万元,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妻自知罪责难逃而悬梁自尽,最终导致家破人亡.
                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以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为根本目的,将个人理想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相结合,这样才能选准人生的参照物,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始终不渝地为全人类的和平与解放这个目标而努力,开创了伟大的事业.“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了国家的富强,实现科技报国的人生理想,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我国的导弹卫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选准人生参照物的重要阶段.当前,在高度商业化和一些媒体不正确的导向下,社会上拜金思想严重,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比比皆是,这些都可能对青年人选择正确的人生参照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青年朋友更应该加强学习,自觉提高个人修养,根据国家和时代的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准人生的参照物.
                ⑤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对物质的追求.正当的、合法的物质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无可厚非的.
                ⑥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痛苦,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会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交给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让我们牢记先哲们的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准人生的参照物,把握正确的航向,去谱写生命最美丽的篇章,让生命更精彩.
              (1)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2)细读第③段所举事例,根据画线句子的提示,在该段空格处补写一个事例,使论证更严密、更完整(填写在答题卷上).
              (3)第⑤段能否去掉?请说说你的理由.
              (4)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简要谈谈你会以什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并将怎样为之努力(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 9.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汪金友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 10.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①人在世上,难免都会遇到困难.此时,如果你向身处困境中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给他善意的帮助,他不但会乐意接受,而且会心存感激.当然,要帮助他人,你就要付出一些劳动,或是受到一些损失.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付出和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②中国有句俗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很多年以前,有两个穷小伙子在斯坦福大学半工半读,非常困难.这时候,大钢琴家伊格纳西•帕德鲁斯基请他们帮忙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将音乐会所得的1600美元全部作为酬金给了他们.一战结束后,帕德鲁斯基担任了波兰总理.当他为成千上万的饥民四处奔波时,只有一个人,即美国食品与救济署的署长郝伯特•胡佛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一吨吨食品运到了波兰救了饥民.后来,帕德鲁斯基总理在巴黎见到了胡佛,向他表示感谢.胡佛回答说:“不用谢,完全不用.帕德鲁斯基先生,有件事你可能忘了:早先有两个穷大学生很困难,但您帮助了他们.其中一个,就是我.”这真是“善因出善果”啊!
                ③退一步来说,你帮助了别人,即使他不报答你,也决不会做于你不利的事情,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你的一种帮助呢?哈默在成为美国石油大王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他随同伴流亡到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并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一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结果,再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行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从镇长的话中,哈默领悟到: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就如同花圃前面的小路.生活的天空不仅仅是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那些在雨路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呢?
                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⑤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保持一颗同情心吧!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伸出友爱之手,尽力帮人一把.请相信,只要大家都这样做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
              (2)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画“      ”线句有什么作用?
              (4)请你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字数40字以内).
              (5)读完选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