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人生简历:他,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魏尔。他是7个月的早产儿。父亲早年弃家出走,母亲脾气极坏。他从小休弱多病,4岁时,天花在脸上留下疤痕,猩红热使他的眼睛受损。他高度近视,一只手半残,长得又瘦又矮。1601年,对他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去世。1612年,他至爱的妻子去世。他一生贫罔潦倒,1630年11月15日,年近花甲的他在索薪途中,病逝于雷根新堡。他,生于战争年代,一生在宗教动乱中艰难度过。厄运在他活着时不放过他,死后还紧随其后,在宗教“三十年战争”期间,他的墓地被对立派夷为平地,尸骨荡然无存。

                 再来看另一份人生简历:他,勤奋努力,智力过人,一直靠奖学金求学。1587年,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神学与数学。他是热心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的得意门生。1591年,他取得硕士学位。1594年,他应奥地利南部格拉兹的路德派高校之聘讲授数学1600年,他被聘请到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他继承了宫廷数学家的职位和第谷未完成的工作。1612半,他移居奥地利的林茨,继续研究天文学。59岁时,他发现并提出了天体运行三大定律。而正是这一发现,促成了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这两份简历是一个人留下的。他,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张前《双色人生》(节选)

              [文段二]

                 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可法无不受这一课的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塞缪尔·斯卡德《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节选)

              [文段三]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 2.

              奋斗的另一面

                 最后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 3.

              论怎么读书

              周国平

                 ①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②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骂,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③我的一位酷爱诗歌、熟记许多名篇的朋友叹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莱尔,我们还写什么诗!”我与他争论:尽管有歌德,尽管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歌德和波德莱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还是要写。

                 ④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⑥有的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⑦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了下来。更多的东西尚未被我意识到,它们已经存在,仍处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共鸣,因为抗争,甚至因为走神,沉睡的被唤醒了,混沌的变清晰了。对于我来说,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些好东西。

                 ⑧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⑨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⑩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⑪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干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⑫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了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⑬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⑭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原文有删改)

            • 4.

              阅读詹福瑞的《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不久前曾有一个调查报告罗列了读者“最读不下去的十本书”,其中,《红楼梦》“荣登”榜首,欧美经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流年》、《尤利西斯》、《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都被判了“无期徒刑”。

                 ②经典究竟值不值得读?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我认为,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经典的魅力之一是探索精神。如果就写作动机来考察,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对世界多怀悲悯之心,欲以其作品拯世济人;同时又多具怀疑、探究的性格,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欲究其所以。一个是责任,一个是求知,这两者使他们成为探索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行者,并用他们的作品为读者揭示、解释自然与人类未知的世界,为人类的不断进步指明方向。

                 ④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写的是个人成长中的善与恶。16岁时,卢梭曾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当仆人,他偷了一条丝带,却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的头上。他抛弃朋友,染上了偷窃的恶习,为了混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此书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卢梭通过个人的真实历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⑤经典的魅力之二是耐读性。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写到,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凡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耐得住咀嚼、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

                 ⑥经典为什么耐读?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其次,经典的耐读来自于其丰厚的内涵。王蒙写有《王蒙活说红楼梦》,他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红楼梦》。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再有,经典的耐读在于思想的深刻性。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策源地,经典必须是深刻思想的所在。儒家思想来自于《论语》、《孟子》,道家的思想来自于《老子》、《庄子》。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

              ⑦经典的魅力之三是超越性。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不管现实怎样,他们眼里的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常常解剖和批判现实,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成为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属性。

              ⑧当然经典不只是批判,它也给人们指明方向,提出解决方案。如托尔斯泰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用爱融化一切”,似乎是一厢情愿,很幼稚。但是看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以暴抗暴思想横行无忌,到处充满了杀戮和刀光剑影,面对现实,我越来越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⑨再看托马斯·哈代,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博爱精神,一种对弱小的怜悯之心、慈悲情怀。他说过一句名言:“你这可怜的灵魂啊,我的胸膛就是你的卧榻。”我读过之后极受感动,这种胸怀在现在的作家作品里已经很少看到了。还有狄更斯,号称“灵魂大师”,他确实是想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

              ⑩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作家,用他们的作品来感染、浸润读者,才使我们的社会永远有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经典魅力的根本所在。

                 (《齐鲁晚报》2016-11-20,有删节)

            • 5.

              小议阅读

                 ①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一个学习大国,必然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在家庭中、公园是、地铁上处处可见阅读的国家。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②在阅读中获取知识经验。通过阅读学习前人,是人类传承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人类的知识大厦因此而层层累进,蔚为大观;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而气象万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锐意进取、创造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兼收并蓄、学习借鉴的过程。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学习千百年来人类思想知识的精华,把前人辛苦获得的宝贵经验变成自己腾飞的起点,踏着先贤的脚印进步,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去发现新的世界、实现新的梦想,使自己不断成长、努力成长、走向成功。

                 ③在阅读中历练人格修养。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爱国名将于谦诗中写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优秀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开拓视野、豁达心胸、洞晓事理、激浊扬清。展读历史长卷可以看到,腹有诗书者未必德高身正,但德高身正者必是腹有诗书。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明辨是非荣辱,分清善恶美丑,开阔磊落胸怀。

                 ④在阅读中增强本领技能。对很多人来说,阅读就是生活,如果一辈子不会阅读,也就一辈子不会生活。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本领技能的过程。湖北襄阳农村妇女周春兰,从拾荒者手里得到一本《骆驼祥子》,由此萌生了对阅读的兴趣,并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出版了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管理好自身、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尽可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不断增强生活本领技能。

                 ⑤在阅读中提高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孔子写自己的一生仅用了38个字,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这里所写的,实际上是他学习能力不断升华的过程。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但是,孔子绝不止于“观书”,而是学而思、思而学,把书读活了。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做到读有所获、学有所得。

                 ⑥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许多人由读书转向读屏,阅读内容也日渐多元,但随之出现的是一些人的阅读由深变浅、由精变粗。这些变化是现实,也可能是趋势,但始终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阅读传统纸质书仍然是阅读之本。书载的内容严肃认真,书本的形式赏心悦目,书墨的清香沁人肺腑,它使人宁静、令人温馨、让人踏实,更有益于静读、深读、精读。因此可以说,传统纸质书将长期存在下去,将继续为人们所使用,为人们所青睐。

                 ⑦建设学习大国,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此促进全民在阅读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让阅读的力量不断积蓄和持续迸发,以众人“积跬步”,成国家“致千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6.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 7.

              读史岂可不慎

              丁辉

              ①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关于这个传说最初的、也是最能服人的解释,是说有了文字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看来,老祖宗对文字的负面作用早有警觉。

                  ②文字一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曰“敞亮”;一曰“遮蔽”。它固然传承文明,沟通未来;却也容易使谬误流传,致万古长夜。

              ③中国最早的文字工作者是史官。篆书的“史”字下部是一个人的右手,上部是一个“中”字。然能否把手中的笔拿“中”、拿正,却全凭写史的人的良知。孔子是“至圣先师”,然其所修史书《春秋》,却未必算得“良史”。孔子在《春秋》里说:“鲁之君臣,未尝相弑!”然而事实如何呢?据台湾学者李敖考证: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年的历史中,鲁国的国君,四个在国内被杀,一个被赶跑,一个在国外被杀。如此,孔老夫子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④英国的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然而那也要看什么样的“历史”。元人所修《宋史》,错杂处、失检处、附会处比比皆是。 “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的王安石在《宋史》中被涂污成奸险、淫邪、凶残的乱臣贼子。若非梁启超先生撰《王安石传》,细加考辨,指陈纠偏,那么沉沉冤狱,可能永世不能洗白。 
              ⑤历史是人写的,人性的弱点常造成历史书写的挂漏、附会与偏颇。高中《世界历史》中关于“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巴黎的警钟又敲响了,祖国又在危险之中,巴黎人民再次起义了。”“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巩固革命的后方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历史书写忽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实际上,当年巴黎人民从这座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堡垒的监狱中解救出的囚犯只有7个人;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革命后,巴黎监狱开始人满为患,最后只得把很多教堂和学校改作临时监狱。随着革命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被宣布为“反革命”。这些“反革命”中,竟包含了革命英雄拉法耶特和丹东,很多人只是因为不肯宣誓效忠新政权,就被作为反革命送上断头台。所幸我们还有雨果的《九三年》,还有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文学以思想和人性的力量,撬动“历史”书写的板结层,使那些被掩埋的历史细节重新浮出历史地表。然而即使这样,也注定无法复原那段岁月全部的混乱与血腥。 
              ⑥忘记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研究历史的人,即使一言不发,也有一种悲哀的气质。我有时也悲哀地想,真正的历史也许永远沉入了黑暗之中,我们通过历史书捕捉到的只是它的一些碎片,而这些碎片也还面临着被随意拼接的危险。

              ⑦读史岂可不慎乎?

              《杂文月刊 》2016年2期(有改动) 

            • 8.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①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⑤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人们非亲历不能明白这一点。
                 ⑥一次失足,将导致一生走不出创伤的阴影;一次堕落,将写下黄河水洗不清的履历;一次抉择的不当,即能造成终生懊悔的遗憾;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不能弥补的过失。
                 ⑦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般苦后品出的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的一枚果实,夸夸其谈者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荣誉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⑧功业、幸福、成就、荣誉,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面前经过。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入失败的深渊。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
                 ⑨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这一点不容置疑。

            • 9.

              要有“主动上前一步”的担当精神

                 ①有一个涉及民生的项目,与四五个职能部门有关,职责也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可是,就在实施的节骨眼上出了点问题,结果是东家望着西家,西家看着南家,南家等着北家。末了,项目动不了、做不下去,撂下了。事后,有明眼人说,问题出现时,只要有一家带头,主动上前一步,就不会有问题了。

                 ②事情常常就是这样,有些事本不是问题,起初解决更不难,有的就隔了层“窗户纸”,谁勇敢上前一步捅一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却总是不能解决。还有,要想创新某项工作,请示这家,这家说,“我这里没有问题”;问那家,那家讲,“我这里行”,可就是“办”不了。凡种种,都缺少了这种“主动上前一步”的担当精神。

                 ③主动上前一步,贵在“主动”。凡事有了主动,便能燃起激情,对于有主动担当的人来说,生命是奔跑的,燃烧的,永远腾跃的,永远年轻的。他们从不将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更不会把上午的问题带到下午,而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主动,没有高深的理论包装,没有豪言壮语的渲染,但人人可见可感,而且只有无私忘我,信仰坚定的人才能做到。主动担当又是一种付出,在付出中解决问题,帮助他人,温暖社会,同时也在付出中提升自己。

                 ④主动上前一步,贵在“上前一步”。对于有担当精神的人来讲,凡事不会左顾右盼,畏畏缩缩;遇到问题时,不会找借口、寻托词;处理问题时,不会互相扯皮、被动应付。而是毫不犹豫,迈上前去主动作为。这“上前”一步,犹如立于天地间的支柱,“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在他们眼里,“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在“上前一步”中,他们享受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

                 ⑤担当是不是以“主动”和“上前一步”为起点和基础,不仅能看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下,而且决定着一个人最终是否有所作为。“主动上前一步”是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成。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从“草鞋书记”杨善洲,到一心为民的沈浩,尽管时代不断变化,但他们的主动担当始终都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⑥做人就要能主动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眼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问题错综复杂,矛盾更加凸显,“主动上前一步”的担当精神更加难能可贵。古人云,“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人若能“主动上前一步”,问题就会少一些,办事就会快一些,困难就能易一些,办法就会多一些。

            • 10.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