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广场舞的背后
                  ①前些天,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这群大妈条广场舞,不顾他人的学习和休息,反责问对方为什么不装隔音玻璃.大部分评论者对此幸灾乐祸.
                  ②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人老了之后该干什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在满足其他一些需要,比如归属感.和大部分而今跳来跳去的上班族不同,老一代人多属“单位人”,发自本能地觉得自己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被人关注,被人需要,被人关心.
                  ③在美国,照说老人和子女不住一起,地广人稀,应该更寂寞,可是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呢?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地狱”一说,多流传于华人中间,因为很多老人过来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才有这些问题.本土的老人好像自得其乐的居多,甚至说自己是“心里的年轻人”
                  ④我发现,美国老人退休时间比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寂寞的问题.很多美国老人一直上班,直到真的干不动为止.美国没有“单位”这个概念,从一个地方退休后,继续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包括去沃尔玛做些杂事,可能这些退休后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总让其有事可做.
                  ⑤国内退休时间过早,有的五十岁才出头就退了.倘活到八十岁,后面还有三十年赋闲在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人活着,能奉献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充实.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做做义工也好.现在好多老人成天想着怎么健身保养.一个人老围绕着自己活着的话,会把自己越包越小,越来越郁闷.
                  ⑥让社区生活丰富多彩,应该是老龄社会的必由之路.美国社区生活很发达.很多中老年人去教会,星期三查经,星期天做礼拜,说不定还有别的小组学习的机会,这就满足了一种社区归属的深层需要.除了宗教机构外,各式各样的其他社区项目也非常多,比如我曾经去考察过的俱乐部就有不少,如“妇女俱乐部”、“诗歌俱乐部”等等.如果中国也举办这种社区中心(哪怕是盈利性质,让大家交会费),或者把现有的社区中心真正用活起来,也能解决中老年人离开了单位和家庭之后找不到“第三处所”的问题.
                  ⑦老年阶段其实应发展一些爱好,毕竟晚年要有很多时间独处.这时候把过去的理想给捡起来就很好,比如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就是退休后发现自己有时间了,开始创作,在晚年写出了多本很有影响的书,如《安琪拉的灰烬》《教书匠》等.
                  ⑧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才华,但也有不少可操作性很强的事可做.比如我有一老同事,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家族录像.她把家族的相片整理起来,然后配音,形成各种各样的数字故事.她在家族聚会上播放这些片子,很受大家族欢迎.然后又刻录成DVD,分发给各个家庭.为了这些片子,她甚至跑很远的地方拍摄祖先墓碑的照片,成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我还认识一个老先生,老年后开始学做木匠,给子孙和亲戚打了很多家具.而后他又开始购买机器,学习如何制作钢笔,我们上次去,还送了我们好几支.该送的都送完之后,他又开始学着在家种菜.总之是通过学习对抗衰老.
                  ⑨还有一些老年人老来去学东西陶冶情操.我就看到了一些老年人老来开始学声乐学钢琴.虽然接受能力不足,但是时间精力有余,自娱自乐效果更好.
                  ⑩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能解决老年的寂寞无聊问题.那些跳广场舞的退休大妈,可能已经空巢,感觉不再被子女需要,十分失落,需要找个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去广场跳舞还算好的,有的成为直升飞机父母,盘旋于子女头上,干涉他们的生活,逼迫子女谈婚论嫁,急着抱孙子,或是把手直接伸到小家庭来操纵,打一场代理战争,这都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表现.如果老伴相互取悦,相互欣赏,谁还愿意成天往外头跑?
              上了中老年,假如思路拓宽一些,反而是新生活的一个开始,何至于一窝蜂开着大喇叭去公众场合跳舞,扰得四邻不安呢?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老年人应该多待在家里,不应跳广场舞扰邻.
              B.本文标题为“广场舞的背后”,主要分析了广场舞背后的原因,并提倡借鉴美国中老年人的一些做法.
              C.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最后一段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老年人一窝蜂跳广场舞以致扰邻的反对与不满.
              (2)下面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借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引出了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证明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是满足归属感需求,从而证明了大妈跳广场舞的合理性.
              C.第④⑤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我国老人退休过早的弊端.
              D.第⑦⑧段运用举例论证,举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老同事、老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证明老年阶段应发展一些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打发独处时间.
              (3)结合全文总结一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广场舞的问题?
            • 2. ①事物看上去怎样,取决于你观看的方式,这个道理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一幅广受欢迎的画作和一个饱满且有意义的人生,依靠的都是保持一种正确的视角.
                ②我的一幅风景画--《金门大桥》,描绘的是横卧于碧海白浪之上的美丽大桥优雅地弯向远方灯火辉煌的城市,这是一幅壮丽的图景.我能画好它,就是因为我保持了一种正确的视角.
                ③在美术中,视角是画家观看所画世界的镜头和角度,也帮助画家塑造画的真实、巧妙地改变世界,从而达到艺术家的创作目的.画家能强调、减少某些元素,甚至增加或者减掉一些,从而画出一个可信的美丽整体.
                ④生活中也是这样.视角是我们看待自己生活的方式,也能塑造我们的生活.
                ⑤如果一个人通过一个感恩和希望的视角看生活,那他的生活和想法肯定与悲苦和愤怒的角度看很不一样.我看待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如此.如果我对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的角度--
              诚实地认识我的缺点和不足、真挚地感恩我的天赋和才能--这种平衡的角度将会塑造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更平稳、踏实.
                ⑥视角是容易偏移的.当一个人工作太努力、期望过高或者日程表超负荷时,当缺乏睡眠、饮食不当、精神生活未能保持步调一致时…在这些情况下,他的视角会倾斜、发生扭曲,致使他疏离真实的自己和生活里重要的事情.在这些时候,人们往往容易专注于次要的事情,为小事焦急,把自己的沮丧发泄到别人身上…
                ⑦做什么可以恢复正确的视角?多年来,我收集了一些帮助自己在生活中保持正确视角的技巧.
                ⑧安静时间和独处是我的两个重要法宝.作为一名画家,我拥有很多的安静时间.当我工作时,我会在画架前一连坐几个小时,思考未来,想我爱的亲人、上帝的慈悲,考虑自己面对的挑战、他们的需要、我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思想一折一折地缓缓打开,静悄悄地、不知不觉间,在我活跃的头脑中,智慧和上帝的指导宛如轻轻飘落于繁忙街道的洁白雪花般翩然而至.因此,我尤为喜欢这些安静的沉思时刻.
                ⑨与安静时间同样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参与、没有了解朋友和同行想法的机会,维持平衡的视角很难.所以,我阅读、寻找朋友谈话、与我的妻子南妮倾心交谈…
                ⑩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技巧,是把目光放长远.我努力从自己的生活后退一步,以此获得更好的构建未来的视野,并确定什么只是暂时的、什么才是永恒.
              ⑪正确视角的实质,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上帝送给我们每个人一件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珍贵礼物--生命,我们应该懂得感恩;生活交给我们每个人一方洁净的画布,我们都可以创作出一幅含蓄丰富、气象非凡的油画.
              ⑫现在,你正在描画自己生命的杰作.请运用正确的视角,大胆、细心地去画吧,它会充满欢乐、宁静、祥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自然段作者写自己创作《金门大桥》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作者“帮助自己在生活中保持正确视角的技巧”有哪些?
              (4)下列说法中,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美术中,视角才是我们看待对象的方式,并决定我们如何塑造对象.
              B.文章第④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一样,在结构上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视觉容易偏移的原因是人们专注于次要事情,把沮丧发泄到别人身上.
              D.“当思想一折一折地缓缓打开”中,“一折一折”有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E.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生活,你就会创造出充满欢乐、宁静、祥和的生活.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请仔细阅读第(3)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乙    
              (3)请指出本文②、③、④三段的论证方法.    
              (4)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
              ,调动你的
              ,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让真诚给心灵环保
                                                    鲍震培
                诚心诚意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处的“仁”是指真诚.在孔子看来,待人真诚不是表面文章,说得天花乱坠往往是假象,做善事应该是出于真诚的内心要求,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讨好别人的手段.真诚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情感,不虚伪,不掩饰.如果人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只是外表的作秀,演戏,玩假的,那是最没意思的事情.
                人是动物界中唯一可能最不真诚的,人会伪装,戴着面具,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所谓人生如戏,免不了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甚至许多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那么人心自有向上一路的向诚力量.朱自清在《论诚意》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纯粹诚实的君子和诈伪的小人并不多见,常人往往沉浮于两界之间.我的一个朋友给人送礼,回来后总是如释重负地说又了却一桩心事,送礼在于她似乎不是一种内心所愿,而完全成了一种负担,失去了礼尚往来的初衷--感恩或祝福.没有了最初的真诚,人际交往也成了莫大的包袱或者势利者攀附的台阶.
                要做到真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真诚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二是真诚也要看对象,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
                必要的“巧言令色”是可以的,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擅言辞,一味刚毅木讷,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再如做一个老师,他的真诚与他说话美妙动听、表情亲和并不冲突,因为他的内心是爱学生的.
                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真诚是人品,更是一种态度.
                龙年春晚演员唱歌走音,而只有王珞丹在微博里向观众道歉,其真诚态度受到了网友的称赞;前不久内地某红得发紫的女星在香港献唱,因音响故障被发现是对口型假唱,让人大跌眼镜,这种不真诚的艺德让人对她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真诚往往是职业道德的底线,“童叟无欺”是卖方对买方的诚信.朋友家的小朋友曾去小区小卖部买冰糕,十根冰糕可以按批发价买,每根节省一角钱,这样买10根一元钱一根的冰糕,有9元钱就够了,但是孩子却只买回9根冰糕,原来那售货员告诉他一元钱1根,朋友找到那家店理论,痛斥他们这种对顾客不诚信的欺诈行为.骗局早晚会被揭穿,春晚蔡明的小品正是揭示了诚信的天网是疏而不漏的.
                文艺工作者的真诚是要向社会推出精神文明的产品,弘扬真善美的人格情操,当下一些影视剧却媚俗跟风,绯闻满天飞,剧情狗血雷人,价值取向上混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没有起码的是非观,误导青少年观众.强大的收视率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使这样的“垃圾剧”充斥了银屏,这种娱乐圈的虚假繁荣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思.
              最近影视演员陈坤在2011年“行走的力量”活动后出版了公益图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书中坦言“真实的丑陋比虚假的繁荣美一千万倍”.
                越来越多的人渴慕进藏,试图在高原简单的生活、圣洁的环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返璞归真.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怎样获得内心的澄净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有精彩,到哪里都会是精彩.一个人的心中有美好,无需远行,也能看到美好的风景.保持你内心赤子般的真诚,真水无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真诚回归,摒弃那些喧嚣和浮躁,给我们的心灵环保,家园会变得更美好.
              (1)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真诚”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真诚?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心灵”一词的理解,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对心灵进行环保?    
            • 5. 议论文阅读
                                             别迷失在“成功故事”中
                不论是谁,都想成功;不论是谁,都想寻找实现成功的最佳路径.于是,有些所谓的经典“故事”,便粉墨登场.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人在频频撞了南墙以后,才觉得有受骗上当之感.“‘故事’变‘事故’”,乃此之谓也.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与学校沟通,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也难怪,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悟彻、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须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摘自《今日文摘》2012年1月)
              (1)作者在本文中反对    ,主张    
              (2)本文写了三位成功人士的真实情况,作用是什么?列举两项调查研究的作用又是什么?
              (3)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6.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峻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魄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体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摘自冰心的《谈生命》)
              (1)选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她写出了文坛瞩目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两本诗集总的来说,大致包括三个方丽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 7. 阅读《中同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遭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下列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脊梁”一词指的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B.“笼罩了一切”中“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它生功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各个领域.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的“中洲人”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中的“一部分人”指的是那些“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段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运用了反向的句式,强调了“这一类的人”现在不少.
              C.是针对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而言的.
              D.运用了设问的句式,引起读者的注意.
              (3)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论述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C.论述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论述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
                  ①在风格多样的各类音乐中,我独独偏爱极富东方神韵的中国古典音乐.我喜欢笛子跳跃的灵动,喜欢箫略带伤感的低沉,喜欢古筝空明的宁和,也喜欢琵琶的塞外风尘.那韵味独特的旋律在一片
              的喧腾声中,以唐诗宋词所描绘的意境,
              地守护着自己的圣乐和净土.
                  ②在我看来,中国古典音乐是流动着的诗词,而唐诗宋词则是永久固定下来的圣音.用心聆听,你便会发现,中国古典音乐所追求的境界不是醇厚秀雅,极尽苍茫之致,就是古意磅礴,充满雄浑之气.无论《广陵散》还是《大浪淘沙》,《汉宫秋月》还是《夕阳箫鼓》,那弓弦上流淌出来的是诗词一般的境界.那种音乐与诗词的交融,是自然的,融合的,犹如开花结果,鸟鸣枝头.
                  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听一曲古筝,吟一首佳词,心弦也就被触动了.眼前会出现古道西风,驿路客栈,一匹瘦马于塞外风尘中踽踽独行…
                  ④“闲梦江南梅熟日,叶船吹笛雨潇潇.”皇甫松的《梦江南》轻柔婉约,最适合配上竹笛吹奏的江南小调,轻轻地,如燕语呢喃.空气是略显潮湿的,似一层水雾若有似无地飘悬着.笛声是湿润润、空灵灵的,像江南初春细密的雨丝,直渗入心田
                  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吟诵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个女孩也会想象着自己手执铜琶铁板,放声高歌.耳边仿佛响起伯牙的《高山流水》,于是念奴声声,高唱入云,流水滔滔,气势磅礴,将东坡居士的豪迈激情引向极致.
                  ⑥《十面埋伏》的金戈铁马,《渔舟唱晚》的闲淡欢畅,《雨打芭蕉》的清丽柔和,还有《哀郢》的苍凉凄冷,无不带有几分诗情几分意境.
                  ⑦若没有词的描绘,音乐就不完美了.而若没有音乐的韵律,词也就少了灵动.苏轼的词配上了古筝,豪放间更多了壮志疏狂.辛弃疾的词配上了琵琶,更多了大漠孤烟的塞外风情.而李煜的词总是笼罩于一片愁云之中,笛子吹来太欢,琵琶弹来太疾,古筝悠远似流水,唯有箫,悠悠的,低沉而不失圆润,呜咽着如泣如诉,最能表现这化不开的愁.
                  ⑧日之将夕,风物趋静.月照荒原之时,听一曲古典音乐,读一首唐诗宋词,心中便会充满感动.
              (1)分别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热闹”和“静静”的含义.
              热闹:    
              静静:    
              (2)第②段中作者对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的关系所持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观点:    
              理解:    
              (3)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作者用    来比喻    二者相似之处在于    ,其作用是    
              (4)选一首你比较熟悉的唐诗或者宋词,为它配上恰当的中国古典音乐,并简要说明的理由.
            • 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德性与学术
                                              周来祥
                ①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②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这种对“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胜于才”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③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做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光明日报》2010年2月18日,略有删改)
              (1)根据文中第②段的内容填空:司马光所说的四类人中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是    
              (2)本文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德行与学术之间的具体关系式什么?
              观点是:    
              关系是:    
            • 10. 议论文阅读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第①段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证:首先解释“敬”的含义,我们可以用        这两个成语来概括;接着再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赞美敬业的人是    
              (2)第①选段中举出“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种地位悬殊的职业是来证明    (用原文句子作答)这个道理,这种说明方法叫做    的论证方法.
              (3)选段中主要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是:        ;第选段中庄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意思是:    
              (4)现在,我们认为,“业”不单指谋生的职业,也可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例如学生的学业.请联系你的学习生活实践,谈谈你应如何“敬业”与“乐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