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④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1)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2) 请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3) 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一致的一句。
              (4) 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5)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6) 有的学生认为责任是大人的事,你认为呢?结合中学生的实际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7) 写出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赞美梅花虽饱经摧残却保持高洁品行的句子:
            • 2.

              交友之道

              张保振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 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 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乐不思蜀,甚至误入歧途而执迷不悟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①,“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 

              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3) 

              指出第三段和第五段中画线句子分别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第四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成功》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 4. 【典型例题】“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勇者应惧
              张君燕
                  ①孔子在《论语》中有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些话似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尤其是胸怀一腔热血的人们,仗着自己的勇气和信心,高喊着“勇者不惧”,便无所顾忌地向前狂冲,仿佛“勇者不惧”是他们的护身符,有了它便可以一马平川、所向无敌。
                  ②三国时期的张飞应该是“勇者不惧”的典型代表。他为人勇猛,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有诗云:长坂坡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这气势,这魄力,有目共睹,长存史册。
                  ③另有义士荆轲,侠义勇猛、义薄云天,为了一国安危,毅然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其行为其精神,令人叹服。
                  ④应该说,他们都是“勇者”,也都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但是,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⑤张飞勇猛但欠缺思考,刘备曾劝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biān wō)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刘备的劝说被张飞当作了耳旁风,结果不幸被刘备言中,终在阆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杀死。如果张飞不是“勇者不惧”,而是虽勇但仍有所“惧”,能认真协调好自己的外部环境,对待下属的态度有所改变,那么他的结局也许就不会是如此了。
                  ⑥荆轲大义刺秦,勇气可嘉。但他本身的功力并不到家,在计划部署上也有欠周全之处。尽管勇猛无惧,但最终只落了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结局。如果,他勇而有“惧”,能认识到自己本身的问题,能再认真部署下自己的规划,尽量做到万无一失。那么,历史也许就会被改写。
                  ⑦与张飞同为五虎上将的赵云,被刘备称赞“一身是胆”,他绝对也是名副其实的“勇者”。他曾在汉水河畔勇救黄忠,在曹军万人之中犹入无人之境;在当阳长坂坡,怀抱刘备幼子,仍能轻松杀敌,顺利撤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敌。赵云勇而有“惧”,他的原则是“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是“解民于倒悬”。从来不因“勇”而居功自傲、争名夺利,终以高龄而善终。
                  ⑧李世民任唐朝大将军之时,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勇猛之至,众人皆服。在为唐统一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中,李世民将王世允击败,围困在洛阳。手下诸将纷纷要求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但却被李世民断然拒绝。因为窦建德率军赶来援助王世允,李世民分析后认为,当时不具备攻打王世允的条件。后来,他瞅准战机、力排众议,先大败了窦建德,而后王世允被迫自动投降。李世民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
                  ⑨李世民的勇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李世民的惧,审时度势、进退自如。从而看出,勇乃睿智之“帅”,惧乃睿智之“师”:多了“一横”自我清醒地判断以及清醒地行动。
                  ⑩“勇”是一种昂扬的精神,但想要成功仅仅有精神是不够的。勇者不惧,是闭目塞听,盲目向前;勇而有“惧”,才会认真思考分析,找出不利之处,从而提升自身实力,争取天时地利人和,最终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引用了孔子的话,这样写有何作用?
              (3)本文论证严谨,请概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4)联系上文看,第⑦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阅读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 6.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你会对幸福有更深的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现在的你对幸福的理解。
            • 7. 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
            • 8.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孙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 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段中加下划线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在上题中提到的“这样的事例”,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你还能举两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①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索,那还是茫然而无知;只是挖空心思去想而不勤求学问,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

                  ②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与记,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过程,思是学的基础,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方能循序渐进而终有所成。

                 ③歌德曾经说过:“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试想,达•芬奇学画时若不是每画一个蛋都仔细揣摩绘画的技巧,而只是追求简单的重复,他岂能成为一代巨匠?在马列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行,在吸取理论精髓的同时结合客观实际,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中国革命不早断送在王明之流“左倾”教条者手中了吗?联系现在,我们学习知识,若只用头脑去背,而不整理,那么,脑子虽被塞得满满的,却依然茫然无知,无法掌握及活用所学的知识。可见,

                  ④那么,是不是只要多思考而不必学习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孔子云:“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以想象一下,爱迪生如果只是整天单纯地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不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并加以实践,那么,他能将设想变为现实吗?而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自命不凡的人,整日空想,好高骛远,认为学习是浪费时间。可结果呢?都是一事无成,空自蹉跎。我国进行改革若单凭主观想象,而不学习正确的科学理论及前人的实践经验,怎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怎会有今日的腾飞?可见,

                   ⑤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是无法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只有学与思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提出见解,才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1) 下面两句话,第___句是第③段的结尾,第 __   _句是第④段的结尾。

              (1)人们要获得知识,离不开思考。学而思之,方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思考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这样的思考才能深化所学,有所创新。

              (2) 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③段中孔子的话与第④段中歌德的话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③段中“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无法化为己有”一句话的说理方法与它下边的几句话有什么不同?用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批评了哪种不好的学习方法?请摘录它的具体表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二)对财富的态度

              古往今来,世人对财富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有可取的,有不可取的;有好的,有孬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陶渊明对财富的态度,可以说,这种态度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学习的。

              孔子则从大的方面看财富,把国家政治的好坏与个人家庭的贫富联系到了一块,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富而不骄者鲜。”将二千多年前写成的《左传》里的这句话,拿来勾勒今天的现实,仍非常贴切。这句话,是敲向富人的警钟。

              “守得贫,耐得富。”曹雪芹写在《红楼梦》中的这六个宇,非常有哲理,能做到这六个字的人也真是不多,试问,无论古今中外,能"守得贫,耐得富"的人,又有多少呢?守不住贫,便去偷,去抢,去盗,去劫,去争,去夺,去杀……总之,坏事做绝,人性丧尽;耐不住富,便去赌,去嫖,去抽,去喝,去吃,去玩,去耍……也是一句话,是钱乱花变坏了。

              “人无横财不富。”元代张国宾《合汗衫》中的一句唱词,说出了一些人对财富的另一种心态,不过,横财之下多有恶报,为财而奔了黄泉路的大有人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古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都是渴望财富的,但要遵循一位哲人的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也有一些人对财富抱着宿命论的态度,如唐代大诗人王勃说:“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对财富的态度,最可取的是诗圣李白的胸怀,李白吟道:“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按笔者的理解,就是富不骄,穷不悲!

              (1)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释义。

              (1)有

              (2)富而不骄者

              (2) 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主张的观点是什么?这从哪个词能看出来?
              (5) 你是如何理解“守得贫,耐得富”这句话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