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①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程度,靠的是奋斗;人类文明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仍然要靠奋斗,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拼搏,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再创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更需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②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奋斗需要立志高远,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抓实干。人生百年,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忙碌,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奋斗?答案很清楚。为自己着想而苦心经营,其行为卑琐,境界低下;为国的利益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其生命绚丽,境界高尚。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凡事要奋斗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现在最需要强调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奋斗才是有价值,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有勇气和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③我们高兴地看到,有无数同志正以这样的奋斗观,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不久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副院长袁家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谁都知道,我国的航天基地几乎都在贫困荒凉、气候恶劣的地区。十多年间,袁家军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硕士学位,又在攻读博士学位。是重要的是,他为我国宇宙飞船“神舟号”的发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许,像袁家军这样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并不那么富足,但谁能说他们的艰苦奋斗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呢?他们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荒废了大好年华。更有一些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把奋斗只局限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范围内,丝毫不把祖国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人民尊敬的,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是有价值的人生。
                  ⑤21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选文有改动).(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③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3)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的奋斗观”指的是什么?(用文章原句回答)
              (4)为什么说像袁家军这样的人”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5)仿照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奋斗需要……需要……需要……”的句式,在“友谊”“理解”“创新”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代替“奋斗”写一句话。(不可照抄原句内容)
            •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善于“借力”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他的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有用尽全力。”小男孩不解,父亲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全力以赴了,但却不知道,所谓的全力以赴,不光光指的是尽自己的“全力”,还应当是善于借助别人的“外力”。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者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能量有多大,而是他们更善于整合资源,巧借“外力”。
                      “草船借箭”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借力”的故事。当年,周瑜嫉恨诸葛亮的才能,就故意设计陷害诸葛亮,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还是满口答应了。
                      原来,诸葛亮善观天象,他早就算定了一个大雾之日,便借鲁肃二十只草船驶往曹军的水寨,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下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诸葛亮既从曹军的水寨安全借得了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草船借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更给后人以无限启示--善于“借力”往往是成功的关键。难怪以周瑜之聪敏,面对诸葛亮之才智,最终也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旷世之叹。
              还有一个大英图书馆搬家的智慧故事。
                     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从旧馆搬到新馆去,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有一个高人,向馆长出了一个点子,结果只花了几千块钱就解决了问题。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借出去了,怎么还呢?大家给我还到新馆来。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古人说,智者当借力而行;今人说,借力而行当为智者。你聪明,我会用你的聪明,那我就比你更聪明。
              借力借力,一个“借”字,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对于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善于借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我们细细地琢磨和践行。
              (1)文章第一段讲述小男孩搬石头的事情,结合全文来看,这样的开头有何作用?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试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字的作用。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者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能量有多大,而是他们更善于整合资源,巧借“外力”。
              (4)对于“借力”的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请阐明理由。并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看法和理由:    
              事实论据: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①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的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善良;第三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人成员联系。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黏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最终做成。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换句话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们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个体力量,二是社会力量。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才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2)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3)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风口上没有“偷懒的人”    ①这几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一语风行,折射一种借风起飞的普遍心态。那些草根创业、底层崛起的传奇故事,更是让人们羡慕。然而,当每个人都在对此津津乐道时,我们是否因此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东西?他人的成功仅仅是因为遇到一个“风口”?
                  ②诚然,时势造英雄,如恩格斯所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又如梁启超所讲“路得非生于十六世纪,而生于第十世纪,或不能成改革宗教之功”。但英雄之为英雄,亦必有其非凡处,正所谓“英雄之能事,以用时势为起点,以造时势为究竟。”我们讲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③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不能说世间就没有巧事、无法讨巧,但从总体上看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人身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投机取巧就可能意味着失去机会、放逐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取巧也是一种懒惰,我们尤当戒之。
                  ④曾有人说,如果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加油站,旁边就会有更多犹太人去开便利店;但如果加油站是中国人开的,那旁边就会出现更多中国人开的加油站。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刺耳,却警醒我们面对商机,要有差异化发展思维,不可取巧投机、盲目跟风、扎堆上马。即便实践中遇到商机,但用这样的同质化发展思维,也只会让商机变成“伤机”,其结果就是一拥而上,一哄而散。
                  ⑤为人处世,有的人偷奸耍滑,投机钻营,不琢磨事,只琢磨人,寄望攀上某个高枝,“跟对人”以平步青云。工作中,有的人急功近利,热衷于“短平快”项目,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文章。凡此,或得一时之利,或逞一时之势,终究经不起检验,沦为反面教材,可悲可叹。
                  ⑥无论是处世、干事,还是创业,苦干实干都是立足之本、立身之基。不是说事不能巧干,很多时候这种巧是一种远离愚笨的智慧,亦是我们的一种必备本领。但这和我们所说的投机取巧不是一回事。那种凡事图取巧的观念与做法,无法让我们行稳致远。尤其是治理,有学者评价“是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惟需兢兢业业,务实勤勉,励精图治,方能造福一方,干有所成。
                  ⑦大巧若拙,这是老子写下的智慧。风口上从来就不曾有过偷懒的人,想要乘风而起,需要的是守拙用劲的大智慧。
              (1)文章开头引用“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风行语有何作用?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第四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引用恩格斯和梁启超的话是为了证明“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B.“大巧若拙”文章告诉我们不要投机取巧,要下笨功夫,不能走捷径。
              C.第③段中“抄近道”、“一窝蜂”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为人处世投机取巧必将失去机会,放逐自己,弄巧反而成拙。
              D.一本万利的事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时候、一部分人身上。
            • 5.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1) 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 第③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4)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 6.

              善行无迹

              ◆陈四长

              ①前阵子读到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文章记录的虽是陈年旧事,但今天读来依然亲切,依然感动。

              ②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提出休学一年,这在学校是极其普通的事情,教务处例行询问给以办理就是了。但教务处那个女老师,本能的反应是诧异和惋惜。“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女老师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真是个有心的老师!)将休学证书交给学生后,她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看见学生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从口袋里掏出来塞进学生的书包,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她陪伴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学生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此时,学生抬起头来,猛然看见老师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③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老师资助学生那样的情况,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却令人从心底里感动莫名。这,就是善的力量!

              ④由此我想,善行并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不一定要在有风险的场合。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⑤这样的故事我也曾听说过一则。说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⑥在浮华、喧嚣、快节奏的城市中,“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由是我想,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盏或多盏灯曾为我们照亮,可在我们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这些呢?我们时常叹息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过自己的责任,想过把受惠于他人的光亮再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

              ⑦陈忠实先生在《晶莹的泪珠》中议论:“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这是作家内心的拷问,也是提向世人的思考啊!

                                                    ——出自 2015年04月06日《人民日报》

              (1) 作者讲述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的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摘录文中语句作答)  (3) 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第⑦段划线句子表达了哪两层深刻含义?  (5) 【积累链接】乐于助人是善,相互支援也是善,请写出《观刈麦》中写妇女和儿童支援丁壮的句子。
            • 7.

              “心正”方能行正

              刘汉俊

                 ①贞观初年的某天,唐太宗得到十几把好弓,这位年轻时就善射、自以为能识天下良弓的皇帝,得意地请制作弓箭的师傅欣赏,没想到师傅说都不好。唐太宗追问其故,弓箭师傅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木纹的心都不在正中,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非良弓也'’。原理简单,道理深刻,讲出了做人做事做官要“正心”这个真谛。

                 ②做人讲良心。《尚书·立政》载,“文丑惟克厥宅心”,意思是周文王十分重视通过考核官员们的心地来选贤用能。古人讲究修心,目的是正心,校正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符合天意、事理、人伦。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心不正看什么都是抖的,干什么都是歪的。“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弃)”,在上当有仁爱之心,在下当有忠孝之心;恕人应当宽心,律己必先责心;说话出于真心,交友应以诚心;安居先安心,乐业先乐心;见贤应有慕心,遇恶得有戒心;逢弱当有善心,临危须加小心。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善良人,说厚道话、办实诚事,不虚妄、不欺瞒、不懈怠,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常常祛躁气、除湿气、去俗气做到心静自然凉,海阔天更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抵得了诱惑,才能不染纤尘,保持心地的善良,洁净和高贵。

                 ③做事讲真心。古人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由物及己、由近致远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正心”是核心,是“格物”的目的,是“平天下”的前提。党员干部当求真理、讲真心、动真格,律己求严、谋事求真、创业求实。凡事讲认真,读书讲静心,析理求精心,敬业须恒心;凡事讲责任,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凡事有意志,有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决心,有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信心,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有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毅力;凡事有定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冶原则、政治要求等要真遵守,真正做到有守有为有担当,创造出得到组织认可、群众认同的真业绩。

                 ④做官讲公心。心养德,德从心,古代做官讲求“格其非心”,以德立人。用什么心来养德呢?老子说“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公心。党员干部做到官德高尚、党性纯洁,必先谨记为官之心在于公。奉公当去私心,防止贪火燎原、欲水滔天,不能公权私用、公权滥用,把权力变成寻租的工具。用权出以公心,有公正才有公平,公权民赋,当为民所用、为民造福,有公心才有良法善策德政。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要有恭敬之心、恪守之心、敬畏之心,慎独、慎微、慎韧、慎权、慎好、慎言、慎行。远离乌烟瘴气,摒弃市侩世俗,不搞投机取巧,更不能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结党营私包藏祸心。官心不正,必然败坏党风政风,伤害党心民心。心术不正,必走邪路;才厚德薄,必有歪心;德不配位,必有灾祸,位子越高危害越大。

                 ⑤修好良心、真心、公心,“三严三实”是良方,是清醒剂、常备药。要有百步穿杨之功,须有良弓在握。“心正”方能走远、行稳、不偏。

              (1) 怎样才能做到“心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 请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人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 a 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 b  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  c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1)请依次将下列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融化    化解    包容
              a.          b.        c.    
              (2)简略说说作者在论证“互敬”“互爱”的具体内容时,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请简述本段的论述思路。
            • 9.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①提到“特色”一次,就必然使我们想到“特别”“特殊”“与众不同”等词语。从艺术上有特色的作品,到生活中有特色的服饰、语言;从商业上有特色的产品,到管理上有特色的服务、教育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有特色才会被认可,才会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纵观古今,因自己的特色而受益,因受益而迈向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③著名画家郑板桥,其书法作品也很闻名,被称为“板桥体”,就是因为他的书法有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再逼真,恐怕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④再如现在的餐饮行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在店内装饰上体现民族风格的餐厅,更有专门为白领女性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的餐厅。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的主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可见,没有特色的,大众化的东西,会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最终会泯灭得无声无息;只有有特色的、有独到之处的东西,才能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才能被人们欣赏和接受,才能获得成功
                  ⑤其实,中国的崛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几届领导人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复兴之梦,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合作伙伴”。2010年11月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来华访问,他在北大演讲时说:“现在在谈论世界经济时,不能不提到中国这个连续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的国家,而且在谈论世界贸易时,也必须提到中国这个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如此令人骄傲的成就,不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获得的吗?
                  ⑥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与众不同都是好的。特色是在正义基础上的一种担当,是尊重法律的一种信守,而不是“恃权”“恃钱”放旷的专横跋扈。河北大学的学生李启铭交通肇事后,不仅不承担责任,心里也没有丝毫的愧疚,而且竟然喊出了“我爸是李刚”的狂语。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实在让人难以恭维,这种所谓的“特色”是该被鄙弃的。
                  ⑦只要我们做的事能显示自己的特色,而且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又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让特色成为成功的催化剂,相信人生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更多的乐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选文④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③④⑤段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下面A、B两则材料能够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是哪一项?请简述理由。
              A.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为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B.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选择    项   理由是:    
              (5)本文提倡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人认为可以在普通平凡中创造生命的价值。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