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论教养》第1﹣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2)作者列举的“无教养”的表现有哪些?“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
              (3)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默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3﹣5自然段。
              作者认为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的这些中国人失掉的不是“ ______ ”而是“ ______ ”。如今,信神佛,麻醉自己,发展着“ ______ ”。所以,在作者看来,这些中国人根本谈不上“失去自信力”的问题,这是直接批驳。
            • 3. 完成表格,明确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构。
              中国人失掉信力了吗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 4. 默读《创造宣言》全文,完成下表。
              第1自然段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①   。
              第2﹣4自然段教育者要创造出②   ,也要创造③   。
              第5~11自然段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④   ,不能创造。
              ⑤   ,不能创造。
              ⑥   ,不能创造。
              ⑦   ,不能创造。
              ⑧   ,不能创造。(每空不超过五个字)
              作者认为:⑨   是创造之地,⑩   是创造之时,⑪   是创造之人
              第12﹣16自然段作者以⑫   为例,发出呼吁,文章最后作者引用罗丹的话,发出⑬   宣言。
            • 5.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______。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错误是______;证明______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6.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填写下表,梳理该文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
              (1)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 ______ ,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 ______ 的建议。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3)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