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③“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④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⑤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 !”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⑥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⑦风裹着雪吹过来, 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⑧“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⑨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 !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⑩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 根据作者写作的思路,把情节补充完整,填在下面横线上。
              父亲摸黑砍柴→ _ _               ____ →_ __                  ___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3) 第③段画线处主要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即“将来你有钱了,不要让别人在你面前低头弯腰”)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 2.

              天色已晚

              ①天色暗下来,周老师浑然不觉,依然沉浸在讲课之中。那间小屋因为雨季的到来而显得愈加灰暗与潮湿。光线太暗,屋里又没有灯光,周老师几乎看不清楚对面孩子的面孔。

                ②后来,他停下来,走下讲台,打开了临街的那扇窗户。不知是屋子里绵绵不休散发出来的霉味呛住了他,还是窗外冲进的凉气刺激了他,他狠狠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因为那个喷嚏,我们激灵了一下,从聚精会神的沉思中齐刷刷地望向窗外。那扇木窗因为久未打开,在“吱吱”作响之中被周老师抹满粉笔灰的手撕裂开,给人一种粉身碎骨的感觉。这时候大风裹挟着雨水的湿气气势汹汹地杀进屋子里,巨大而响亮的哗啦啦的落雨声开始灌满所有人的耳朵。

              ③  如果你足够勇敢,你现在就背着你的书包冲出去。周老师并没有合上窗户,任凭凉气和雨花肆意地冲进屋子里。他又走上讲台,扶着讲桌,尽量使自己摇摆着的身体显得平稳一些。只是他刚说完话,一道闪电的亮光便划破天空,刺进教室,打亮一张张稚嫩又黝黑的脸。接着咔嚓一声巨响,我们感觉那雷电仿佛就在头顶炸裂。

              ④  如果你足够勇敢,你现在就背着你的书包冲出去。周老师重复一遍刚才的话,我们才发觉天色已晚,下午放学的时间到了。窗外暴雨下得畅快而淋漓,没有人知道雨会什么时候停下来。

              ⑤  周老师的话让教室里立刻产生一阵骚乱。我们相互望了望,迟疑着,是否要真的冲出去。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了母亲在家的呼喊声,望见了父亲披着雨衣正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甚至还嗅到了厨房炒锅里飘出来的菜香味。可是,片刻安静后,大家还是没有一个人敢于离开座位。

              ⑥黑暗的屋里升腾起一片恐惧的氛围来,像一只只魔鬼的手从黑暗中伸过来。

                   ⑦ 周老师瞪着眼睛,两只眼睛喷着熊熊火焰,一声不吭,然后默默收拾着讲台上的东西。我看见他将几本教科书塞进怀里,摇摆着身子走下讲台。周老师没有带雨具,他跛着脚向教室外走去,脚步迅疾而沉稳。我们立刻醒悟过来,慌慌张张收拾起桌面上的东西跟在他身后冲进雨中。

              ⑧  其实那天教室里没坐几个孩子。我们冲出教室的时候看见周老师侧身让开,站在门口急切地大喊起来——快点跑,房子要倒了。

              ⑨  我不知道,那天周老师是不是这样喊的。我记忆中,他嘶哑着嗓子,喊叫声响亮又沉闷,混合在风雨雷电声中,模糊又清晰。那天,我似乎还听到了秋生的一声惨叫。

              ⑩  当我们跑出去很远,回过头来的时候,我看见那座充当教室的土房子已经倒塌,淹没在朦朦胧胧的水雾之中。

              ⑪  秋生是最后一个赶上来的,他在后面啊呀叫着挺吓人的。我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后来秋生还是跑到了我的前面。因为恐惧,我在后面紧紧追赶着秋生。在狂躁与朦胧的世界中,不知怎么我忽然想笑。

               ⑫ 因为我发现有一只歪斜着泥脚印,像枚图章清晰地印在秋生肥大的屁股上面。

              ⑬ 那天过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有砖瓦的教室里复课。只是我们再也没有见到跛着脚的周老师来上课。替换他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梳着大辫子的女老师。那天过后我发现秋生好多天都还穿着那件印着泥脚印的大裤衩来上学。他肥大的屁股载着那个泥脚印,总喜欢在我们眼前扭来扭去。我们看了想笑,眼眶里却总是忍不住噙满泪水。

              (1)选文标题作用是什么?

              (2)请简要赏析选文第②段加横线的句子。

              (3)请简要说说“我”在文中起的作用。

              (4)说说你对选文结尾“我们看了想笑,眼眶里却总是忍不住噙满泪水”的理解。

              (5)从选文内容看,周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3.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加点语句。

              (1)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2)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 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 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4.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A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文章标题中“秋天”二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2) 本文平静地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请抓住文中第①自然段中加下划线词赏析细节的妙处。

              (3) 文中有A、B两处景物描写,请选择一处具体分析。

              (4) 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1) 文中画线句“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请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篇文章在材料选择、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现等方面都有亮点,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写作提示:①赏析时请避开文中画线句;②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 15.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6.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7.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8.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我们不说再见

              张芸欣

              我是一个长得不好看、成绩很差并且没有任何特长的小女孩。更糟糕的是,我们大院里的小孩成绩普遍都很好。那时候我妈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是有人家诗颖一半的成绩,我就开心死了。”

              诗颖从小学开始就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优秀,长得可爱、甜美,就连性格都温柔可人。诗颖和我经常约在一起玩儿,她特别喜欢看日本漫画,《天是红河岸》《不可思议的游戏》这些漫画全是她推荐给我的。那时候,我开始喜欢骑车到学校附近的书店去看“免费”的杂志和书,一看就停不下来。好像就是在那时候,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看书以及写小说。

              由于我成绩太差,中考后去了离家非常远的一所普通高中读书。失去了相同的学习环境,就失去了共同的话题,我和诗颖的关系渐渐没有以前那样好。清楚地记得高二的某天,我在公交车上与她偶遇,许久不见面,我们彼此都很尴尬,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从高中开始积极参与学校所有的社团和活动,从广播站到文学社,但我一个社团也没考上。不过,我认识了我高中时期的一个好朋友——婷婷。

              婷婷考上了广播站,我没有。我站在榕树下郁郁寡欢,问她:“我是不是挺差劲的?”她笑着说:“偷偷告诉你吧,我初中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一中,是调剂来四中的。不过我不遗憾,至少我很努力地又读了一年。”她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接受自己不优秀的事实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特别勇敢。

              婷婷是学画画的艺术生。艺术生有他们自己的腔调、难掩的小骄傲和独特的气质,他们不爱学习,但喜欢音乐,他们写歌词、画画、跳舞,敢和老师吵架,敢和年级主任对着干,他们是大家眼中的不良少年,可是我觉得他们活得挺潇洒的。

              我依旧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依旧考得出奇的差。好在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兴趣,唯一的兴趣就是写点小说。我依然坚持不懈地给杂志社投稿,尽管多数石沉大海,不知道投了多少次。终于,在我不抱期望的某一天,突然接到了某家杂志社打来的电话,通知我稿子被采用了。

              我没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只是拿着杂志跑回家给我妈汇报,我妈一把把我搂在怀里,笑得眼睛都弯起来了,她说:“你太棒了!”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听到我妈说我太棒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和满足。

              之后我陆续发表了很多文章。我妈的同事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名字,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了。文学社的老师过来邀请我去做社长,广播站的站长也要我去负责稿件审核。但我谢绝了老师们的邀请,因为我想继续开开心心地写我的小说。

              那时候,我没有想过我们会有告别的一天,好像那些慵懒惬意的时光永远不会结束,我和婷婷会一直在一起,一直是少女。

              高三那年,我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一次作文比赛。初赛的人很多,没想到我入选了。决赛要在西安举办,还有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拿到入选通知书后,我立刻找到班主任,看着她说:“我要请假,我一定要去!”最后我如愿踏上了去西安的火车,第一次一个人坐了近三十个小时的火车,把自己扔进一座陌生的城市。

              那趟旅行是我记忆里非常重要的一次旅程,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喜欢写作的朋友,听他们讨论文学、讨论读书,讲得口沫横飞。那趟旅程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还让有一点小骄傲的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高考后我只上了一所大专,这是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的结果;婷婷因一分之差没考上她心仪的大学,她不接受调剂,干脆直接参加工作;诗颖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她向往的复旦大学。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写,十几年过去了,我出版了十本书。对于文字,依然如同第一次发表文章一样充满喜悦和敬畏。

              后来我常常想起我们当初的誓言,想起我们在鸽子飞过的蓝天下说要永远在一起,可是一眨眼我们已经好久不见。

              如果可以,请让青春永恒,让相遇过的我们永不说“再见”。(有删改)

              (1) 下面的加线词语用得好,请赏析。

              ①我在公交车上与她偶遇,许久不见面,我们彼此都很尴尬,像是最熟悉陌生人。             

              ②依然如同第一次发表文章一样充满喜悦敬畏

              (2) 结合文本,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文章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 8.

              别把我当陌生人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机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 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 请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         )→想给孩子零食时,(       )→快到终点站时,(           )→ 与小姑娘分手时,(            )。

              (2) 文中第⑼自然段写“我”的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

              (3) 结合语境,品析词句。

              ①那颗荔枝,我一直在手里,舍不得吃。(品味带横线的词)

              ②“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赏析句子)

              (4) 请说说本文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 文章的题目“别把我当陌生人”你是怎样理解的?读完文章你有何感想?

            • 9.

              阅读《野马嘴里有清泉》,完成问题

                (1)跋涉在青藏高原上,你最希望看到蓝天上的太阳 。阳光给雪山、冰河、草地铺上一层柔软的锦缎,让你找不着季节的地段,分不清阴山和阳坡,满眼的灿烂!可是有一个地方例外:走在沙漠里,你最怕的是悬挂在头顶的太阳。

                (2)那天,我和作家王鹏随一支测绘队到柴达木盆地深处,去完成一次采访任务。盛夏的中午,天空无云,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望不到边的沙漠像一口烧红的铁锅,仿佛可以把人蒸熟,我们被烈日烤得脊背流油,喉咙冒烟,口渴得要命。一壶水倒进嘴里,根本不管用,谁都巴不得有一条河或一眼泉出现在面前,美美地喝他个饱。大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敲了。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家的嘴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道细缝,渗着血迹。

                (3)哪里有水?水在哪里呢?

                (4)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咱们找向导吧,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5)“向导?谁啊?”我发问。

                (6)“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7)“可是他到底是谁呀?您认识吗?”

                (8)巴图大爷捻了捻胡子,又松开手,说:“是野马。”

                (9)我们一听泄气了。野马,我当然见过,它不比一般的马大多少,但奔跑起来飞快,像一辆小汽车。

                 (10)“野马能当向导么?”

                (11)“怎么不能?!”巴图大爷认真地说,“野马离开水能活吗?哪里有野马,那里必定有水。”停了停他又说:“碰不上野马,能见到野牦牛、野驴或藏羚羊也行呀。它们都能给我们帮忙。野马嘴里有清泉!”

                (12)说得有理。于是,我们十多个人散开去找“向导”。沙丘连绵起伏,热气在晃晃悠悠地升腾着 ,漠风在不停地扑面而来,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连一片草叶也没有,哪里会有野生动物?

                (13)“性急的人总是翻不过雪山的。耐着性子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喜欢唱民歌的巴图大爷像在念歌词。

                (14)大家轮流抿了一口水壶底的那点水,一边在沙海里勘测,一边继续寻找着野马。

                (15)终于,我们看见前面的洼地有一群黑影在晃动。大家像看到了希望,加快步伐走去。看清了:腿细,尾短,粗脖子,鬃毛特别长……啊,是野马!它们正扎着头喝水哩。像一幅油画,一幅又一幅,丰沛在干渴的沙漠上。大家似乎听见了吱噜的喝水声,多么诱人的声音呀!还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它好自在!

                (16)野马发现了我们,长嘶一声,一尥蹄子,没影儿了。那只鸟飞向了天空。

                (17)我们立即去追。可是,每个人疲劳加干渴,腿脚没有一点劲了。“同志们追呀,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巴图大爷傲然像一位将军,下了命令。说也怪,我们浑身忽地长出一股力气,跑步追了上去。野马没有追上,却在它们刚才停留的地方发现一池清凌凌的水。池子很小,只有洗脸盆那么大。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真想不到,茫茫沙漠里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有水,有草,有花。水池边上留着各种形状的蹄印,显然那些野生动物常来这里喝水。

                (18)我们的心儿早就润吱吱了。我却有点舍不得张开口喝这水了,便用手指蘸了一滴水,滴溜溜转亮晶晶的一滴水。它将以强大的抗干渴的力量进入我们的体内,变成汪洋大海征服征途上一切干渴!巴图老人嘹亮地喊了一声:“开始!”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19)喝足水以后,我们在一起合计了一下,给这个泉起了个名字:望柳池。

                (20)我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柳树成荫,乌语花香。之后,我们又把轻便的帐篷撑起来,这儿就成了测绘队的大本营——供水站。

                (21)可喜的是,没有多日,当我们告别“望柳池”继续往沙漠深处跋涉后,在别处一群野马的带领下,又找到一眼泉水,大家爱给它起名叫“珍珠水”,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水站。

                (22)有野马这样的好向导,我们在戈壁滩工作就不愁没水喝了!   

              (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赏析第(2)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盛夏的中午,天空无云,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

              (3)“野马嘴里有清泉”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

              (4)读完全文可以知道,是野马帮忙测绘队找到水源,顺利展开工作的。可见,动物的存在对人类的意义很重大。请你另外举出另外一个表明动物存在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例子。

            • 10.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⑴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⑵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⑶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⑷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⑸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⑹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⑺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⑼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⑽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⑾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⑿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⒀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⒁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⒂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

              如: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7段划线句子。

              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说说“我”掉泪的原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