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剥  豆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盒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 2.

              阅读“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回答问题。

              (1) 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 选文第二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


              (3) 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4) 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也不以为意,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域,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笑声、掌声不断)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②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











              (2)概括这两段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在科学家王选身上,表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归纳概括出来。






              (5)你对王选“忽然名气大了,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这种心态是怎么看待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名利观。

            • 4.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内容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最可怕的是,要一式54份——班上共54个人,人手一份。字迹要沿用书法课上的工整与气势。

              ⑧有一回上课,他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的叫喊声,大家一起喊:54,54,54!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记日记。算算,一天不过就一篇,我们胜者为王居高临下地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一干人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日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讲到动情处,他会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向窗外,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1) 文章叙写了三位老师不同特点和对“我”的影响,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来源:学&科&网]

              特点

              对“我”的影响

              小学时班主任

              不怒自威的军人

              (1)                  

              初一时语文老师

              (2)                      

              让我们学会不要错过自己

              高二时语文老师

              忧郁的诗人

              (3)                      

              (2) 第⑤段描绘老师女儿,并没有写老师,有人说多余了,应该删掉,你认为要不要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自选角度,品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品味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

              田野

              ①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很贫穷。一双黄球鞋穿一年,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由于自卑,我的学习更是一塌糊涂。因此,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鄙视。我曾经憎恨过那些嘲笑我的人,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前路迷茫,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②那是一个插秧的时节。我背着书包,逃学到家已是正午。父亲看了看我的书包,心里便明白了一切。我站在父亲的身边,等待父亲的训斥,甚至板子。父亲不做声。 他坐在石磙(gǔn)上默默地抽着烟,紧拧着的眉心透露着一股缭绕不散的思绪,仿佛此刻不断升腾又弥漫开来的烟气。一袋烟抽完,父亲把烟袋锅在石磙上磕了磕,说:“把东西拿回屋,下午跟我下田!”

              ③我家的水田是在一个河洲上开垦的荒地。田埂里边是秧田,田埂的外边是河洲。秧田已经被父亲蹚得平整而柔软,踩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我与父亲开始插秧。秧田不大,天不黑就插完了。我和父亲把脚洗净,坐在田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夕阳西下,斜阳的余晖铺洒在刚刚耕作过的土地上,露出明亮而丰腴的光芒,河洲上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旺,许多蝴蝶、蜻蜓在上面飞来飞去。

              ④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一时间忘记了心中的不快和身体的劳累,跳到河洲上捉蝴蝶。蝴蝶好像有意跟我作对,当我去捉时,它们便轻盈地飞走了;而当我停下时,它们便又落到我面前的花朵上。我东跑西撞,一只蝴蝶也没有捉到。于是,我便懊恼地回到父亲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⑤父亲一边吸着烟,一边问:“不捉了?”我生气地说:“不捉了,那蝴蝶也太欺负人了!”父亲说:“蝴蝶没有错,而是你的能力不够。”我不服气地站起来,大声问:“我怎么能力不够?”父亲吐了一口烟,看着远方,低声而有力地说:“蝴蝶喜欢的是花儿,你要让蝴蝶喜欢你,你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朵花!”我一下子愣着了:老实巴交的父亲竟然说出这样哲理的话。“走,回家。”父亲再一次回归沉默,深深地吸完最后一口烟,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向回家的田垄。我看见,夕阳的余晖下,笼罩在父亲头上的烟气渐渐消散开来。

              ⑥第二天,我默默地背着书包回到了学校。当同学们再次用嘲讽和鄙视的眼光看着我时,我没有了原来的愤怒。因为,蝴蝶是没有错的。要想让别人看得起,我必须要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自此,我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全身心地学习。在学年期末考试,我第一次考到了年级第一名。当我走上领奖台,台下响起了热烈地掌声。那一刻,我流泪了,河洲上那片灿然盛开的野花在泪光中盈盈浮现。

              ⑦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天仍然刻骨铭心。不要埋怨上帝的不公,不要憎恨别人的嘲笑,因为,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你努力不够。谁想让花儿一般的蝴蝶翩然飞来,谁就应该先把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儿。

              (选自《少年文摘》,有修改)

              (1) 阅读全文,以“我”为主人公,把故事情节补写完整。

              逃学回家——_________——_________——接受教导——回归学校

              (2) 文章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他坐在石磙上默默地抽着烟,紧拧着的眉心透露着一股缭绕不散的思绪,仿佛此刻不断升腾又弥散开来的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些情节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的含义,并结合实际生活,谈谈由此触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毕淑敏

                (1)妈妈爱吃蘑菇。

                (2)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3)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4)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仰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5)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6)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7)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8)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不 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9)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10)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后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11)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

                (12)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13)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郁闷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14)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又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去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15)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端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16)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17)终于,北京到了。我搬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

                (18)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19)由于路上蒸发了水份,白蘑菇比以前轻了许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待——白蘑菇炖鸡最鲜。

                (20)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下面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简要分析。

              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修改前:一阵又一阵的风,穿箱而过。

              修改后: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


              (4) 通读全文,概括文中“青海汉子”的形象特点。


              (5) 结合全文,探究文末“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 7.

              ①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②我愣住了。 

              ③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④“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⑤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A  (1)  

              ⑦“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B  (2)  

              ⑨“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⑩“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的表达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读AB两处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你从孩子或家长的角度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仿照①,补充概括②、③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请回答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 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生活中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文中父亲“如山的父爱”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中第⑦⑮段写“我”流泪了,请说说“我”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选文⑬段叙述了父亲送“我”去幼儿园的往事,这段叙述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亲情和感恩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良好基因。文中父亲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答应孩子要求去养老院,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孩子考虑的好父亲;儿子感恩于父亲,带着父亲回了北京。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10.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内容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最可怕的是,要一式54份——班上共54个人,人手一份。字迹要沿用书法课上的工整与气势。

              ⑧有一回上课,他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的叫喊声,大家一起喊:54,54,54!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记日记。算算,一天不过就一篇,我们胜者为王居高临下地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一干人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日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讲到动情处,他会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向窗外,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1) 文章叙写了三位老师不同特点和对“我”的影响,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特点

              对“我”的影响

              小学时班主任

              不怒自威的军人

               

              (1)                     

              初一时语文老师

               

              (2)                    

              让我们学会不要错过自己

              高二时语文老师

              忧郁的诗人

               

              (3)                   

              (2) 第⑤段描绘老师女儿,并没有写老师,有人说多余了,应该删掉,你认为要不要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自选角度,品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品味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