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 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 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        和       两个字概括。 (2) 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第一自然段“镶嵌”一词原意是什么?此处有何表达效果?

                                                                                             

                                                                                              

              (3) 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4) 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5) 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
            • 2.

              父亲的清明节

              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父亲追,我跑。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

              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

              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更多的是静默。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1) 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2) 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第(4)段中的画线句子,试以第一人称口吻,描述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3) 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

              A处                                             B处                       

              (4) 文章描写笔法细腻而有生活气息,请分析下列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2)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 3.

                

                                           

                 ①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鞋子,会把简单的饭菜做得花样迭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

                 ②在乡下,包粽子绝对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每年总少不了要展示几回。乡下的民俗里,不单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平常人家砌新房或婚嫁喜事,也要包了粽子来庆贺。所以,会不会包粽子,对寻常过日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③但是母亲,就是不会。

                 ④父亲会。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会笑成一朵花。她会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边,很笨拙地坐在父亲后面学,却怎么也包不成功。最后是父亲失去了耐心,说,太笨。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

                 ⑤很快,一只一只的粽子,就立在小方桌上了,小斗笠似的,煞是好看。父亲骄傲得像个功臣,把母亲支使得团团转。“去,给我泡杯茶来,要放多多的茶叶。”母亲便颠颠地跑去泡了茶来。“去,把我的水烟台拿过来,我要抽泡烟。”母亲便把水烟台给端过来。“去,烧水煮粽子。”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这时的母亲出奇地温柔,她甚至会欢快地小声哼着歌。

                 ⑥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便成了习惯了,在我家里,包粽子理所当然是父亲的活,母亲只管打下手。

                 ⑦等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母亲过来帮我带孩子。一日,孩子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吃粽子,很新奇,也要。母亲立马就从市场上买了箬叶回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啊,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讶地问母亲,什么时候学会的?母亲神秘地笑,再追问,她方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本来就会啊。

                 ⑧想想也是,那么灵巧的母亲,怎么就学不会包粽子呢!母亲原是故意不会的啊。

                 ⑨母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爸。

                 ⑩我点头。

                 ⑪改天遇到父亲,与父亲东拉西扯,话题不知怎的扯到粽子上来。父亲突然笑着说,其实,你妈是会包粽子的,她做姑娘时,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呢。

                 ⑫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呀。

                 ⑬父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妈。

                 ⑭我答应:好。眼睛,却忍不住湿润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在母亲,是被疼爱着的快乐。在父亲,是付出的快乐。

              ⑮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

              (1) 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 文章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富有表现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的分析。 (4) 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晏殊《破阵子》中有关邻女美好笑容的两句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