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等。
              B.作者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美的追求和对光明的向往。
              C.课文中的春风图,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
              D.课文中的春雨图,写出了春雨贵如油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 2.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 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描写,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2) 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3) 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5)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 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 3.
              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 4.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5.

              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 6.

                                                                                             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 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3) 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描写质地的:                      

              描写色泽的:                                  

              描写生长旺盛的:                           


              (4) 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 7.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使我们了解了哪些事情?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 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2)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按提示分别找一个例句。
              ①写视觉的:                                                  
              ②写听觉的:                                                      
              ③写味觉的:                                                       
              ④写触觉的:                                                       
              (3) 下面两句话中加横线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 (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飞)向云霄里去了。

              (4) 选文中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 9.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中国不亡,有我

              ①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②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③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④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⑤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他被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⑥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零八年,创建了天津南开中学,誓为教育中国的子弟献身。

              ⑦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克服种种困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国后,他创设了南开大学。抗战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了南开。之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⑧自他从事教育到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为了庆贺他七十岁之成就,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另有表现的中国》一书,书名意指借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⑨张校长高大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些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1)根据时间顺序梳理张伯苓校长主要的办学经历。(2分)

              ①                                        →美国回国后,创设南开大学→ ②                                           → 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2分)

              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
                                                                                                                                                                       
                                                                                                                                                                      

              (3)赏析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4)“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这部分文字照应了文中哪个句子?(用文中的原话回答)(2分)
                                                                                                                                                                         
                                                                                                                                                                         

              (5)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中国不亡,有我!”的内涵。(3分)
                                                                                                                                                                            
                                                                                                                                                                             


                 (二)                                                                          雨夜的灯光

              ⑴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⑵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⑶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⑷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⑸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⑹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⑺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⑻“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⑼“我送送你们吧!”

              ⑽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⑾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⑿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⒀“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⒁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⒂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⒃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分)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⑵段画线的句子。(2分)
                                                                                                                                                                                
                                                                                                                                                                                

              (3)选文第⑿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分)
                                                                                                                                                                                
                                                                                                                                                                                 

              (4)说说文章为什么以 “雨夜的灯光”为标题。(3分)
                                                                                                                                                                                   
                                                                                                                                                                                   


               (三)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⑴沿阻绝 ___     _____          ⑵属引凄异 _     _______        ⑶飞其间____     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三峡》先写山,写山,突出__       __、__       __的特点;后写水,写水,突出了夏季水的____           _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季节风光绮丽的三峡。(3分)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⑴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                                  ___,___                             _____。

              ⑵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                         ____,_____                                   ___。

            • 10.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这样开头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3)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4)综合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