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个大困难。
              B.《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小说集,这本书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有不少写孩童之事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言生动形象,令人读来兴味盎然。
              C.《纪念白求恩》的标题交代了文章记述的主要对象——白求恩,而“纪念”二字,则点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D.《植树的牧羊人》用第一人称手法写了一位牧羊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三十五年来一直心无旁骛的种树的故事。
            •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有命意鲜明、直抒胸臆的,也有比较含蓄,把真意隐藏起来,而以隐喻或象征的方式加以暗示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就属于前者,全诗只表达出对土地的热爱。
              B.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有外貌和心理描写,也有动作和语言描写,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狂奔狂舞是动作描写,而对胡屠户与众人则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
              C.散文在写法上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在细微的描绘中见精彩。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D.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 3.

              下列对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庄水韵》是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写作的一篇散文,语言清新优美,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
              B.《范进中举》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作者是清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小说以夸张笔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遭遇,表现了清朝末期封建道德风气的败坏和封建统治的黑暗。
              C.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在描绘名山大川、记录风土人情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D.《劳山道士》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 4.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我思想》(戴望舒)

              【材料2】

              贾政因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姐儿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

              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  A  吗?”宝玉答道:“是。”贾政又往下看,是探春的,道: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贾政道:“好像  B  。”探春道:“是。”……

              ——节选《红楼梦》(曹雪芹)

              【材料3】

              ①窗外一轮明月,清凉澄澈,我卷帘,只需借着月光,就可以读书。桌案上,摆放着《宋词》、《红楼梦》,还要一册《南华经》。清风探过窗牖,撩开书页,我可以若有若无地看到几行字。

              ②月光下,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在野外偶遇风雨,所填的一首词。词牌也特别,为《定风波》。清风总是知人心意,他知这几日,我读苏子的词,喜欢他词中开阔豁达的意境,喜欢他悠然淡泊的情怀。只有他,才可以在风雨的逆境中,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只有他,才可以在坎坷的仕途中,依旧满腔豪情、笑傲江湖。

              ③他不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心中辽阔的地方,可以屏除一切念想。枕石而眠,在梦里化为蝶,以思想做竿,在山间垂钓白云。庄子觉得万物不断地更迭,只有时间是永恒的。他的淡泊超脱物外,和苏子出尘入尘的淡泊,在境界上有所不同。苏子是处官场上,却不为名利所缚。庄子是游离世外,名利从来不能沾他的身。苏子还感慨过,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而战国楚霸王,登门请庄子任相,庄子依旧垂钓濮水,持竿不顾,他只要自由,不受任何俗事的拘束。

              ——节选《静守宋词的清韵》(白落梅)

              (1) 【材料1】中“我”被诗化为一个怎样的意象?哪两句诗最能体现其跨越万年的逐梦情怀?
              (2) 请细细品味【材料2】中的两则春灯雅谜,在A、B两处分别填入谜底。

              A            B          


              (3) 【材料3】中为何说“清风总是知人心意”?
              (4) 【材料1】中划线诗句恰能体现庄子的什么观点?请用【材料3】中第③段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5) 积累链接:“苏子是处官场上,却不为名利所缚”,就像《惠子相梁》中庄子将自己比作        ,“非                    ,非                 非               
            • 5.

              (1)姐弟俩本来生活在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一次车祸夺去了他们父母的生命,不到一年,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的奶奶也生病离去。

              (2)正读中学的小丽不得不  (A.掇 B.辍 C.缀)学。起初几年姐弟俩轮流到叔叔姑姑两家生活,好心的亲戚邻居也不断送些穿的吃的给他们。五六年过去了,小丽也二十多岁了,不时有人给小丽介绍对象,可小丽心想只要弟弟不结婚,就不会把自己嫁出去。坚定了信念的小丽,把弟弟带回家,把自己家屋前屋后的树都卖掉,然后腾出一间房子开了个小商店,生意不算太好,但总算能养活俩人。就这样,小丽用她柔弱的双肩担起了一个家,用她像母亲一样的爱呵护着弟弟。

              (3)弟弟高中毕业后,任凭姐姐怎么劝说都不去读书了,一定要留在家里帮姐姐经营好小商店。亲戚邻居们看到姐弟俩不怕苦不怕累的情景,都为他们加油!

              (4)终于姐姐陪着弟弟去相亲了。不久弟弟与那个女孩举行了婚礼。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的情景,让姐姐小丽多年来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小丽也在29岁生日前风风光光地出嫁了。

              (5)如今姐弟俩都已年过不惑,可是在去年初,弟弟小伟不幸得了尿毒症,只有切换肾脏,才能延长生命。这对于小丽来说又是当头一棒,不说昂贵的手术费,肾源从哪来?如果要是花钱买,把两个家都卖了也凑不齐几十万块钱。小丽愁得整夜睡不着,虽然手术费凑得着不多了,肾源的事怎么办?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期,弟弟就会有生命危险。最终夫妻俩决定去医院给弟弟配肾源,谁配成功谁就认命,结果是姐姐的配上了。

              (6)配肾源的事是瞒着弟弟进行的。姐姐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弟弟,拉着弟弟的手说:“姐姐一定想办法救你!”弟弟却说:“姐姐你不要再为我  (A.燥B.躁C.操 )心了,我这一生有你这个姐姐我已经不再苛求什么了。”第二天姐姐欢天喜地地告诉弟弟,说医院找到了匹配的肾源,让弟弟作好思想准备,弟弟听了也非常高兴。

              (7)手术非常成功。当弟弟术后清醒过来时,左右看看,却没有看到姐姐在病床边,心想:按理我没有醒来姐姐决不会离开半步的,此时此刻,弟弟意识到了什么,于是用他那虚弱的、竭尽全力的声音对妻子说:“姐姐呢,我要见姐姐!”没办法,妻子只好把真相告诉了他。弟弟哭着让妻子把自己推送到另一个病房,去看刚醒来不久的姐姐。

              (8)姐弟俩手拉着手又是一阵痛哭。稍稍平静后,弟弟对姐姐说:“姐,我今生拿什么报答你啊?”姐姐却说:“只要你好好的活着就是报答。”          (节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 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在第(2)、(6)段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2) 细读全文,给本文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3) 古代人们把40岁成为“不惑之年”。请写出下列年龄的代称。 

              (1)30岁(       )(2)50岁(      )(3)60岁(        )(4)70岁(       )

              (4) 姐姐为什么不把捐肾一事提前告诉弟弟?  (5) 姐弟俩中,你更喜欢谁一些,他(或她)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6) 【积累链接】今有姐姐捐肾救弟弟,古有李白托月慰友人,这就是“爱”。请写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 6. 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题。
              听一听花语
              陇人
                  ①花,每一年都会按时令绽放。就算天气再恶劣,只要到了它的季节,它就会郑重其事、认认真真地绽放,来装点大地。
                  ②迎春花,应该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吧。乍暖还寒之时,金色的迎春便一簇簇地盛开,让我们盼春的眼睛为之一亮,仿佛已经看见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就要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念亦油然而生。如果,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你能辛勤耕耘,或许,你真会拥有一个丰盈的金秋!
                  ③杏花,接踵而至。它是春天有代表性的花,“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切的农事也将随之展开。
                  ④和许多蔷薇科的花一样,杏花也是先花后叶,花小而繁。一开,就开得簇簇满树。尤其,杏花是粉红色的,更是艳丽非凡。也许就因为这份艳丽,你想忽略都不行,于是,宋祁用了一个千古传诵称美的“闹”字来形容,把杏花耀目的灿烂花:容,形容得妙到极致,官拜工部尚书的宋祁,还因此博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
                  ⑤“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何等雅致、闲适的生活啊!
                  ⑥在缤纷的花的世界里,我尤为喜欢白玉兰,喜欢她的高洁,喜欢她的端庄。
                  ⑦每年清明前后,春寒料峭,它就欣欣然绽放出乳白色的花,朵朵都昂首直立在没有绿叶的枝桠上,纯洁、温润。每次走过树下,我总会莫名地涌出一种感动。白玉兰别名“望春花”,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报告春天消息的花。我爱她含苞待放的娇羞,更爱它端庄、典雅的优美。
                  ⑧唯一的遗憾是这花开得时间很短,感觉就那么有限的几天。或许,正是为了让人明白“珍惜”的道理,她才将自己如火如荼的绽放刻意缩短,甚至只绽放美丽的一瞬,如同人生中有些美丽的邂逅。不过,就算花朵凋谢,她在人们的心里仍然留下了美的印痕,留给我们永远的回忆。
                  ⑨在花的世界里,我还喜欢黄刺玫。
                  ⑩四月中旬,那一排黄刺玫已枝繁叶茂,花骨朵一串一串的,性急的,已开始零星地绽放。不几天,它们便大张旗鼓地盛开,远远看去,一片金黄。五一假后,黄刺玫悄然退场。
                  ⑪盛开时极有气势,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美。这便是黄刺玫,美丽的黄刺玫,让你无法忘记的黄刺玫。正如歌中所唱“”所有的花儿你最美。
                  ⑫每一种花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都是“最美”,就看我们能不能听懂花的语言。(选自《大作文》)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种花?作者分别喜欢它们什么?请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表。
              花名                  喜欢的原因
              最早开放,让我们盼春的眼睛为之一亮,心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念。
              杏花    
              高洁、端庄、纯洁、温润,让人感动。爱她含苞待放的娇羞,更爱她端庄、典雅的优美。让人明白“珍惜”的道理,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痕,留给我们永远的回忆。
              黄刺玫    
              (2)请根据本文第②段的描写,补全上联。
              上联:迎春最早,    
              下联;玉兰犹美,白影团团暗香来
              (3)下面这段文字写的也是玉兰花,它与本文⑥⑦⑧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白玉兰是落叶乔木,其树形魁伟,高者可超过10米,树冠卵形。玉兰花顶生、朵大,直径12-15厘米。花被9片,钟状,成辐射对称,因其白如玉,香似兰,故名“玉兰”。
              (4)本文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有人说:“爱花的人是纯洁善良的人,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人!”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 7.

                 ①那一年,我十七,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本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②初,裁衣之始也。”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③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   )是一幅画,(   )是长长的一幅卷轴。想来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这件事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④他想起了某个女子的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她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刀,阳光把她微微毛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幅裙子?一匹布,一如渐渐沉黑的黄昏,有一整夜的美可以预期——当然,也有可能是恶梦,但因为有可能成为恶梦,美梦就更值得去渴望——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         ,是天空上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⑤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⑥“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⑦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⑧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天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1) 第①段作者为了引出“初”,一连用了好几个和“初”同义的词语,请你细心找一找,写出2个即可。 (2) 第③段漏掉了一组关联词,请根据文意考虑后填写出来。 (3) 品味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手剪刀,当窗而,她神,考虑从哪里刀……

              (4) 请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将第④段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

              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                  

              (5) 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解释文中“初心”的含义。 (6) 文章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初”这个词的来历,其实汉字中这样的会意字非常多,请从下列汉字中选一个,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它的来历。

                 选字:明   众   采   旦   休

              (7) 积累链接:作者在文末提醒自己“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我们维护,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如友情。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友情”的两句古诗名句。
            • 8.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做“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根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 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文章第2段的语言生动活泼,请结合具体例句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 (3) 第③段中用三幅画面表现乡村“诗意”,仿照示例概括前两幅画面(不超过5字)。

                                ②                  ③ 风摇秋树

              (4) 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5段划下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5) 第④段写了小枣树、黄栌树及自己年迈的父亲,是为了表现风的什么特点?用原文词语回答。 (6) 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7) 请写出《商山早行》中由10个名词构成、蕴含6种景物,表现早行之早的诗句。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诗与成都
              肖复兴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②成都古今曾经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写得或联对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一个诗城.能够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以及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够写诗.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也许,这只是乞丐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他们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⑧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而诗的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⑨记得同为诗人的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了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没有这样长久的珍惜和敬重,如何能够形成诗的传统?诗的传统在一座城市走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市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
              ⑩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稚子,从甘肃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门下.但不多日后,杜甫坚持搬出条件优越的严府,而居于简陋的寺院之中.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写下《堂成》一诗,其中“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我们情趣盎然,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由于杜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⑪成都,便不仅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还是一座诗城.
              (有删改)
              (1)第①段中说,成都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诗与成都“格外特别”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    
              (2)文章③-⑥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答:    
              (3)文章第④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
              答:    
              (4)第⑩段中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后的若干诗句,而并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 10. 下面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藤萝瀑布》通过对紫藤萝的描绘以及一棵紫藤萝的遭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宗璞对生命顽强和美好的赞扬之情。
              B.《在山的那边》中“山”和“海”分别象征着理想境界和重重困难,作者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才会抵达理想的境界。
              C.《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河中石兽》通过老河兵的话,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问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经验,而不是主观的臆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