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2)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3)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4)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 ___ 着,顿然__ 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 ___去,先  ____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5)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6)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疯狂”好在哪里。

              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立足点是          , 先写水,再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 2.

              背影(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

              (2) 文中两次写“泪“,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4) 品析下列两句话,各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①“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②“进去吧,里边没人。”

              (5) 文中两次写父亲的背影,前后写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A 【甲】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 缭曲:曲折缭绕。 ⑤ 窦:孔穴。 ⑥ 不意:没想到。 ⑦ 窒:堵住。 ⑧ 并:一起。 ⑨ 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功夫。

              【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B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歆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竞结满密臣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样呢?我默 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肅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朵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党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2)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 4.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文中父亲“如山的父爱”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 品析词语。

              (1)有人认为第⑤段划线句中的“固执”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2)文章第⑨段划线句中加下划线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

              (3) 文中第⑥、⑬段写“我”流泪了,请说说“我”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 文章最后一句“自此以后……感恩无终。”如何理解?请品析。

            • 5.

              梅  香

                                        林清玄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 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⑪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⑫现在,让我 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 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⑧段中加粗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品读第⑪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不富有,也许被别人看不起,但我们却有“自己的人格梅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①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②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③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④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⑤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⑥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⑦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 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⑧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关于语段中《山海经》的内容,下列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此事印象深刻,连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我”时所穿的新的蓝   布衫都记得。

              B.《山海经》的刻印十分粗拙,却仍被“我”奉为宝书,体现了“我”对这   本书的珍惜和喜爱。

              C.“我”另买了一部石刻的《山海经》,木刻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失掉的,也就  无所谓了。

              D.作者详写有关《山海经》的事,不仅是对书感兴趣,更是表现“我”对阿   长的敬意和怀念。
            • 7.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歆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竞结满密臣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样呢?我默 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肅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朵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党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 8.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脸就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时,问她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偏僻山区,是被电影《凤凰琴》中扎根山区的美丽女教师感动了。她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女教师的影子。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学校的教师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们可亲。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学生们都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

              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呆一辈子?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

              ⑤走,还是留?(A)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

              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B)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⑦临走前一个晚上,屋外响起了烈烈的风声。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眼。

              ⑧天终于还是亮了。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张奶奶拿来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锹产……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什么,就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

              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路铺到山外。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

              ⑾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

              ⑿那次活动以后,我便时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有删改)

              (1) 感知全文,请简要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主动请缨,执教山村→ __________→村民铺路,真情送行  → _____________。

              (2) 品读全文,谈谈“我”为何认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3) 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修辞、情感等方面任选角度)

              (4) 依据第⑩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女教师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将它描写出来。

              (5) 这篇选文让我们想起许多“美丽‘的老师,如“最美教师”张丽莉等,请你写一段话来赞美你身边最“美”的老师。(至少运用一 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 9.

              突然滋生出一个很奇怪的念头:抱抱曾经的自己。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7岁时的那个夏日。

              我不想说天有多热,经常跟在我屁股后面蹦来跳去的虎子,它只是趴在地上不停地吐着舌头,任我怎么拉怎么扯就是装作赖皮般一动不动。7岁的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

              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我只割两行,也只是一行一行、一小把一小把地割。

              很快,我就被母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想赶上母亲,心里一着急,手底下就出错了。

              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疼得呲牙咧嘴。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得绵绵的,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塞进兜里,忍着疼,继续往前赶,只是比刚进地时割得更慢了。

              母亲性急,似乎她已经听到了“噼里啪啦”麦粒炸裂的声音,头也不回地催促着我“快点,手底下快点”。她打了个来回,到了我的跟前。见我绷着脸慢吞吞的,就踹了一脚,骂了句“没听见麦子都炸开了”,而后继续弯腰猛割。

              母亲知道天很热,热得人直流汗,却不晓得汗水流到伤口的疼。

              那天临近傍晚,母亲照例拉我到池塘边冲洗,我死活不下去,她才瞅见了我没穿袜子的那只脚,还有脚背上的伤。“没事,都结痂了,两天就好了。”母亲说时语气很轻松,就像受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或许不知道,一个7岁的小孩子,自己受伤了很疼很想休息却不忍心丢下母亲独自割麦子的矛盾心理吧?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10岁那年。

              那时我上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母亲从没问过我的成绩,——农活多得她都没时间直起腰来,哪会关心这些闲事情?可我却不敢直视母亲的目光,似乎她什么都知道。

              那时,如果没记错,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

              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还是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

              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起先,一些孩子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学习不好,还显摆着学习?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自己该好好写,好好背,边写边背。背了,会了,继续写,就当练字吧。后来呀,就有人开始学我了,用瓦片,用木棒,——谁在乎用啥呢,反正学习就是了。

              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成为了优秀生。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姑娘。我会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自己的办法拉自己一把,谁都会像你一样走向优秀。”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14岁那年。

              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二年级了,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或者说,总是绷着原本很黑的脸很少露出笑容。

              那一年的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学生的作文当范文读,最后总说一句,“时间有限,其他的就不读了”。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往往还差不多,——我一直在“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而在初一,我的作文总被前一任语文老师当范文的。

              那一年每次上作文课,对我都是一场折磨,恨不得将头深深地埋进课桌兜里。而握起笔,又告诉自己要认认真真写出自己最好的作文。

              也记得是3月,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等”里面解救出来了。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如果可以,我想回到18岁那年,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她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少女,没有那股刻苦劲,她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校门?

              回望走过的路,点点滴滴都是付出都是努力,如果可以,我真的想回到过去,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感谢她们一路扶持,才让今天的我站在这里,——至少没有让自己失望。

              (1) 文中叙述了哪几件想“抱抱曾经的自己”的往事?

              (2) 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画线的A处补写适当的语句。

              (3) 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那一年每次上作文课,对我都是一场折磨,恨不得将头深深地埋进课桌兜里。而握起笔,又告诉自己要认认真真写出自己最好的作文。

              (4) 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10.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叙述下面②和③两个事件。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3) 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