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所写的爱国主义名篇.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
              C.《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诗人臧克家高度赞扬了闻先生作为学者的严谨刻苦和作为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 2.

              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

              ⑪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⑫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⑬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⑭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标题中的“拐杖”一语双关,既指父亲递给老人的拐杖,也指人们善良品性的精神支柱。
              B.  选文第⑧段中“轻描淡写地笑笑”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在救助老人之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C.  选文第⑫段画线的句子与第⑥段“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一句相照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助人的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D.  选文第⑬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批判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冷漠。
            •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B.《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人物传记,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D.《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 4.

              痴心石

              三毛

                  就在又拖又拉又扛又停的情况下,一个死爱面子又极羞涩的小女孩,当街穿过众人的注视,把那个树根弄到家里去。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中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他们自我小时候,就无可奈何地接纳了这一个女儿,这一个有时被亲戚叫成“怪人”的孩子。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许多年过去了,父女分别了20年的1986 年,我和父母之间,仍然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仍是不了解我的——那也算了,只要彼此有爱,就不必再去重评他们。

                  就在前一个星期,小弟跟我说第二天的日子是假期,问我是不是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听见说的是海边而不是公园,就高兴地答应了。结果那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11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 ,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我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不去”,就不理人翻身再睡。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父母不在家,我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先不给看。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二老手中捧着的是两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 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弯着腰好几个钟头,丢丢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你以前不是喜欢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拣,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着 ,我只是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爸爸 发呆又发呆。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

                  这两块最朴素的石头,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得上它们 ,是父母在今生送给我最深最广的礼物,我相信,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父母和女儿之间,终于在这一瞬间,在性灵上,做了一次最完整的结合。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 “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去,赫然发现,父亲将这两块石头,就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选自《意林》,有改动)

              请选出与本文主题一致的古典诗词名句(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5.
              对《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的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
            • 6.

              孤灯小卷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根据文意,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之所以认为最初在熄灯后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
              B.第二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
              C.“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
              D.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
            • 7.
              作家作品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选自其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口技》作者是清代的张潮.本文选自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文中给我们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以为妙绝”.
              C.《猫》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文中详写了“我”冤枉第三只猫的事情,表现了“我”难过.自责.愧疚之情.
              D.《伟大的悲剧》是意大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写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经历.
            • 8.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地,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也许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 下面对于第一自然段的写作顺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第一段文字语言优美,美就美在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下列对这段文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4) 第二段连用三个“也许”意在

              (5) “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6) 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7)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9)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10) 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述的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11) 下列现象不属于“三省吾身”的内容的是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植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植物          
              B. 由整体到局部

              C. 由视觉到听觉                          
              D. 由低到高再到低

            • 9.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 对“我”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原因分析最深入的一项是:

              (2) 对“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一句中“散步”一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 “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的是:

              (4)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下列不能体现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的一项是
              (6) 作者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心情不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B.“我”对练习拼写没有耐心了。

              C.“我”觉得发脾气是一件很痛苦、很好玩的事情。
              D.因为“我”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事物缺乏而兴趣和情感。

            • 10.

              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散文根据写作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如《散步》为叙事散文,《济南的冬天》为写景散文。
              B.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观沧海》写于公元207年,他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C.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为“言”),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如《次北固山下》为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七言绝句。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元曲,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