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用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着,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到泥土上,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横线的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3)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全文主要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

              (5)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 2.

              心里的天鹅

              林清玄

                   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味。

              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自由的飞翔吗?

               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的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方飞来(有鸿鸽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1) 结合相关内容,请简要概括现在天鹅不会飞的真正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说,看到天鹅向游人乞食,“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试分析一下作者“感慨”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引用道元禅师的诗,是为了证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你对文章标题“心里的天鹅”的理解,谈谈本文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清明·怀念过往

              ①清明节。四月的微雨,吹落零零星星娇弱的花瓣,雨雾中那柔柔的柳色,也沾染上潮湿的思念。每一年的清明,总是有雨。在这雨中漫步,总是能想起那古诗中欲断肠的意境。千百年来,每到清明,人们总念起同一首诗,即使心中思念的人是如此不同。文学的魅力,便是如此。

              ②离家的少年,望着渐行渐远的车窗,总会想起那笔下父亲的背影;在异乡踟蹰的青年,常常将巴金的那句“做一个战士”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以不断激励自我;而当回乡之时,与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相遇,又会忍不住地念起艾青的那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③那是大师们以他们的赤子之心写就的作品。惟其如此,才能如此地广为传颂,并被人们记在心间。不分季节,不分地域,在无数的心灵间传播。他们的创作虽然停止,而灵魂却永远不朽;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作品却畅销不衰。

              ④在这样一个清明,让我们,再一次怀念起这些已经走远的大师,与他们一同分享那些震撼和慰藉过我们心灵的文字。

               A 的文字,一直是如此细腻,捕捉着人们心头那小小的、甚至转瞬而逝的感动。读他的散文,永远也读不厌。那美丽得独一无二的句子,那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让你每次品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共鸣。

              ⑥他的《背影》、《给亡妇》等,更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⑦1999年,中国最具慈爱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冰心老人走过了近百年的人生历程,含着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一位思想不老的人,用她的一生爱祖国、爱世界,爱大海、爱孩子,她是中国母亲与和平的化身,她的一生,如同一部真善美的巨著。她的文字伴随着我们,如同沐浴着爱的慈光,使我们对一草一木心存感恩。“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人世间的慈爱就在这字里行间淡淡弥散开来。

              ⑧长亭外,古道边……”当年的小英子牵着骆驼从城南走来,  B  和她的故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识。真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清晰,又朦胧。冬阳下的骆驼队,脖子上悠悠清脆的驼铃声,奏出童年中的美妙音符。一幅幅画面,一声声轻响,是她一生也抹不掉的记忆。

              ⑨清明节在对春天的期盼和对过去的怀念中走近。苏醒的大地上,印刻着我们熟悉的身影,记忆,连同往事一起,在清明时节,镌刻成永恒。就让我们,从这些曾经无数次打动过我们的笔墨间,再次去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人格魅力,并借以寄托我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1) 联系上下文在AB处分别填写一个作家的名字,并分别写出他的一篇或一部作品。(试卷中已经提到的作品不能重复)


              (2) 第①段中写到“每一年的清明,总是有雨。在这雨中漫步,总是能想起那古诗中欲断肠的意境”,请默写这首杜牧的《清明》。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 本文怀念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怀念?

            • 4.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 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 _ _     、炸香椿、 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 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7.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8. 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

            • 5.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下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揣摩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妙处。

              ① 我 强笑说:“老王,这么新的鲜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镶嵌在门框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现实生活中,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你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  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②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⑥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⑦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是
              A.在文中作者认为读树与读书都是大有益处的事情。读书能把握现在和明天;读树能掌握人类的智慧,了解自己和人生。
              B.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见证历史;而在历史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形形色色的人,都逃不了最终的句号。在树与人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C.作者通过读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人要像树一样,安分守己,知白守黑,无为而为,可以达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D.本文开篇点题,中间从对树的外形到神态的细致描写中引出作者的感悟,最后仍以“读树”收束全文,首尾圆合,前后照应,文章浑然一体。
            • 7.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里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陈的门前,才发现她也出去了。

              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体味着幸福,这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蛰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趁兴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么静,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们各自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们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去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怅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1) 细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可用文中词句)。

              时 间

              景致特征

              作者的心情

              上午

              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

              渐近日午

              陶醉

              日影西斜


              (2) 请品析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文中两处画线句看出,“我”起先是“非去拜访”朋友不可,最后却决定“又不必再看她了”,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草的脾气

              臧建立

                  我一直认为在村庄的物事中,草类有个好脾气:践踏不急,薅拔不怒,戕害不仇。草对土地从不挑肥拣瘦,对自己的出身也不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处境也不怨天尤人,对自己的前生后世也不瞻前顾后。

                  经年的村庄,一场风又一场风不倦地吹刮。田野的草籽被带到村庄,屋檐瓦顶上的草籽逢水发芽,迎风生长。草的韬光养晦、随遇而安,让人惊羡叹服。

                  从不说话的草,立足脚下的一抔泥土,见风就长,逢雨就旺。没有烦恼,没有欲望,天旱了,叶子蔫巴了,不喊不叫,固守天道。

                  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一切顺其自然,一切皆然而然,从不招摇,从不炫耀。

                  草从不与人争天夺地,但是对共有的家园,也不轻言放弃。

                  不论是村庄的领地还是田野,草都悄无声息地绿着,长着,开花,枯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寂寞了多少时日,宁静了多少流年。

                  田野的草,原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是自从有些草被人类招安为庄稼,草与庄稼就有了天壤之别。前身是草的庄稼,知道了得阳得风得水得养分,学会了对土地挑肥拣瘦。庄稼的阴晴圆缺,对应着农人的喜怒哀乐。

                  对于与庄稼争风吃肥的草,农人是除之而后快的。用手薅,用锄耪,用铲用锨,用灭草剂。将清出来的草放在骄阳下暴晒,收工后再将之背回家,让牛羊尽情地享用。

                  草走过的路,足迹明朗。草走的是岁月之路,行的是时光之道。人的足迹繁响沉重,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地忙于追求,鞋磨损了,可脚印呢?

                  不像青草,在哪儿一站,哪儿就是一个绿色的图腾。我们人类的脚步,虽然造就了许多路,可是没有血性的路越多,我们的精神就越接近荒芜。

                  我们骄傲地行走于大地之上,任意地践踏、随意地戕害青草,可最终我们要睡在青草的怀抱中,我们的人生终将被青草掩埋。

                  没有哪个人比草活得更久更长,没有哪个人比草长生不老。草永远行走在路上,这个村庄的草与那个村庄的草都是一家亲,只有草才真正把地球当作同一个村。

                  我们无法计算,草的一生能走多远的路,我们只知道草四海为家。村民可以随意让一片地闲置,可是青草不会让这片地失去生机。

                  村民可以让一片又一片的土地失去生机,厂房拔地而起,路面硬化使草无法呼吸。可草的生命力谁也无法阻止,草籽蛰伏在水泥地下,一年,两年,几年……草会在一个夜晚挣开枷锁,钻出地面。

                  我惬意地躺在草丛休憩,随意地伸展四肢。一丛丛青草被我压在身下,软绵绵的,有的青草身残腰断,汁液四溅,青草的气息馨香可人。青草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温顺得如同绵羊。第二天,我赶着牛羊到这儿一看,被我压倒的青草又直直地站立起来,恢复了元气,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青草不计前嫌,也不计后仇。我为青草的大度感到由衷的钦佩,同时也为自己对它的伤害感到惭愧。

                  草把一切都埋在大地的深处,把心思和信念都托付给大地收藏。去留得失,草不放在心上;是非成败,草不放在心上;荣辱兴衰,草不放在心上;高低贵贱,草不放在心上。

                  草的心思只有一个,就是决不辜负大地和岁月赐予的生长。草只有感恩的心,感谢大地赐予生命和温床,感谢天空赐予雨露和力量,感谢时光赐予美丽和芳香。

                  草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奉献衷肠。

                  草生长着,不动声色地,最后把一个人的记忆埋掉。草的话语,我们不懂。我们人类的语言,草会倾听,特别是人被草掩埋之后。

                  对于草来讲,活着的人类言语再丰富,和鸟类的呜叫没有什么两样,和昆虫的叫声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欲望的符号,都是爱情的条码,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人看着草活一个春秋,草看着人活一代人世。

                  人活着的时候,总不会好好地静下来,聆听草的话语。当一个人静下来聆听草的话语时,又什么都听不懂了。对草发了一辈子脾气的人,最终没有了脾气。

                  草依旧笑春风……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 作者说草具有“对土地从不挑肥拣瘦,对自己的出身也不斤斤计较,对自己的处境也不怨天尤人,对自己的前生后世也不瞻前顾后”的特点,通读全文,你还能说出草的其他特点吗?(至少写出四点)

                 


              (2) 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 文中说草“把心思和信念都托付给大地收藏”,草的“心思”和“信念”分别是什么?



              (4) 请在文中任选一个句子或段落,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避开文中画线句,不少于80字)

            • 9.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 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 _ _     、炸香椿、 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 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香椿的味道”有哪些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读 韩 愈

                梁衡

              ①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②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③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④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⑤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 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⑥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在潮州有一幅关于韩愈的对联:“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江山喜姓韩”的缘由,并简要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