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等待槐花开
              锦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丫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地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起的水花一个个狂野的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得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蹚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他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的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 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地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的墓地就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丫。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选自《情感读本•十年精美散文选》,有改动)
              (1)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
              (2)内容探究: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3)语言品味:任选角度,品味下面句子。
              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
              (4)写法探究: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 2.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 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2)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3)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回答最后一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 3.
              阅读《母亲的心》,回答下列各题。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请依据提示,在括号中补全 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______ -- ______ --母亲捞起螃蟹-- ______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⑧段画线属于 ______ 描写,它的作用是 ______
              (4)阅读第 ⑨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②“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 4.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地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

              (2)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 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 这些感受与体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 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1)第④段中画线句“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
              (2)请你说说段②中“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加点词使用的妙处。
              (3)谈谈第⑦段中“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
              (4)文章以“舌尖上的乡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6.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袅袅炊烟虽有弥足珍贵的亲情,萦绕着志在四方的儿女情思,但一定会消融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 7. 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8.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 9. 本文以“我对父亲,在多年后,终于怨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 10. 文章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写乡村夏夜的几段文字,试选择两处赏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