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我是在居士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完成后面的题目。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内容。



              (2) 请根据选文,概括出莫泊桑在左拉心目中的形象。



              (3) 左拉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反复强调莫泊桑的“健康”“喜爱剧烈运动”和“强悍”?


            • 2.

              在乔布斯追思会上的讲话(节选)

              库克

              今天在这里,见到现场以及全球各国远程参加我们活动的这么多人,我确实非常高兴。全世界的人都对史蒂夫的逝世深表哀痛,许多人都谈到了史蒂夫对他们的重要性。

              史蒂夫做出了一些神奇的事情。他有一次曾经说道:“一生献身于一件革命性的产品是非凡的。”依据我的计算,他制造出了六件这样的产品:1984年推出Macintosh,掀起了个人电脑和桌面出版系统的革命。在“超级碗”期间推出广告并发布产品,这一模式在今天仍被广告产业广泛使用,被认为是史上最好的广告。推出iPod音乐播放器和iTunes音乐商店,它们改变了世界聆听音乐的方式,并随后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iPhone革新了手机产业,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应该是什么样子。iPhone将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智能手机,世界上的许多人如今都无法想象没有iPhone该如何生活。就在去年(2010年),随着推出iPad平板电脑,“苹果”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曾经无人认为需要iPad,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缺少不了它。创办了最好的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告诉我们卡通片并不只适合于儿童。这些还不够,他为“苹果”发起了零售战略,为努力生存的全球零售商树立起了标杆

              他意味深长的讲话,成了我和许多人的指明灯,他说:“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努力工作,理清思路,才能够让它变得简单,但是这绝对值得,因为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够撼天动地。”“单是技术并不足够,应当将技术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与人文科学的结合,能够带给我们震撼心灵的结果。”“如果开发了非常好的产品,就应当做出更好的产品,判断出下一个会是什么产品,而不是考虑这款产品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我的事业模式就是‘披头士乐队’。他们四人配合得完美无缺,弥补了个人的不足。我就是这么看待事业的。一项事业绝对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而应当由一个团队来完成。”

              我个人崇拜史蒂夫,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是说了什么,更是因为他代表了什么。我从史蒂夫身上学到最多的,是生活的乐趣在旅程之中,而且我看到他每天都是这么度过的。史蒂夫绝不会追随潮流。他几乎对每件事情都仔细斟酌。他是我遇到的最不循规蹈矩的思想家。他总是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事情。他绝不仅仅因为好就接受,而是只会接受完美——出奇的完美。

              史蒂夫对每件事都从美学角度进行评估,并坚持“苹果”所做的一切必须完美。他认为未来并不会属于对今天感到满足的人。

              史蒂夫还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样东西,即必须相互合作的理念。如果没有史蒂夫,“苹果”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可能破产,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不会相识。除了他的家庭之外,“苹果”将是他最好的创造品。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在为“苹果”考虑。在留给我和你们的遗言当中,他从未提到该做什么。他说:“只做对的事情。”

              让我们共同为史蒂夫的逝世默哀,思考史蒂夫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1) 作者认为乔布斯发明的“革命性的产品”有哪些?



              (2) 乔布斯给世界留下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 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些还不够,他为“苹果”发起了零售战略,为努力生存的全球零售商树立起了标杆

              (2)他绝不仅仅因为好就接受,而是只会接受完美——出奇的完美。


              (4) 在“追思”的字里行间,演讲者表达了对乔布斯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1) ①②两段的中心句,分别是:

              ①第1段的中心句为(不超过30字):

              ②第2段的中心句为(限12字):

              (2) 从语序的角度分析,第1段有一个倒装式句子,请注意筛选:

              ①这个句子的倒装部分为:

              ②若将全句梳理和调整一下,其正常语序为:

              (3) 语段告诉我们胡同里的居民有何种心态?其封闭性表现在何处?

              ①居民的心态,可概括成两个方面,即:

              a.

              b.

              ②胡同文化从居民身上体现出来,其封闭性也表现为两点,它们是:

              a.

              b.

            • 4.
              年 意
              冯骥才

                 ①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著名的传统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生动地描绘着大年夜合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构图所吸引,并不曾被打动。但在腊月里,你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明给了你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倘若还在画中,为何夏日里你却丝毫感受不到?
                  ②年年只要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是怎样不声不响却日日加深的?谁知?是从交谈中愈来愈多说到“年”这个字,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的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感染? 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部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钱、宝马、肥猪、喜鹊、刘海、八仙、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祖祖辈辈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着。唯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魅力。
                  ③当玻璃窗外凛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香味蹿入你的鼻孔时,大年将至,让人甚至有种幸福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有几样年货未备齐,少四头水仙或两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盼望着回家,看到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过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
                  ④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夜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地填满你的心怀。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意其实不在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火热地点亮。
              (1)联系全文,说说“年意”有哪些内涵。
              (2)开篇为什么写伏天和腊月里看《大过新年》木版年画的事?
              (3)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末“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火热地点亮”的理解。
            • 5.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 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谈你对“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样面对中秋圆月,妹妹说“月亮是个好”,而苏轼感悟到的却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们的感悟为何如此不同呢?请你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初升之月的魅力

                      [美]  彼得·斯坦哈特

              ①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山,我常常在夜间爬上去。城市的噪音变成了远远的低语。在黑暗的寂静中,我分享着蟋蟀的欢乐和鸱鸺(chīxiū,猫头鹰)的自信。但我来观看的是月出的活剧。因为,这使我心中重新获得被城市过于慷慨地消耗掉的宁静与明澈。

              ②从这座小山上,我已观看过多次的月出。每一次月出,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激动我的心弦,然后又抚慰我的心灵。

              ③凝望月亮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于史前时代的猎人们来说,头顶上的月亮就像心跳一样准确无误。他们知道,每隔29天,月亮就会变得丰满圆润,光华四射,然后生病消瘦而死去,接着又再次诞生。能凭经验懂得月亮的变化模式一定是一件很深奥的事。

              ④但我们住在户内的人,却与月亮失去了联系。路灯的闪烁和污染的灰尘像面纱一样遮住了夜空。虽然,人类已经在月球上漫步,但月亮却变得不是那么熟悉了。我们之中很少有人能说出当晚的月亮将在什么时间升起。然而,它仍然在吸引着我们的思绪。如果我们毫无预料地突然看到一轮满月,巨大金黄,挂在地平线上,我们会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凝眸回望它那端庄的仪容。而对那些凝望者,月亮是会有所赐予的。

              ⑤我懂得月亮的赐予是在一个七月的晚上,在山上。太阳已经落山了,我注视着东面,在一道山脊的那一边有一团明亮的桔黄色的光亮,看上去像林中的篝火。突然间,那道山脊本身似乎猛地燃烧了起来。接着,那初升的月亮又大又红,由于夏日大气中的灰尘和水汽而变得形状怪诞,从树林中赫然升起。

              ⑥就这样,由于被大地灼热的气息所歪曲,月亮看起来性格乖戾,残缺不全。但是,当月亮脱离了山脊而升起时,它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坚定性和权威感。它的面色变化着,从红色变成桔色,变成金色,再变成冷黄色。它似乎是从暗淡下来的大地中吸取着光明,因为,随着月亮的上升,下面的山峦和山谷变得越来越暗淡无光。当月亮脱离了地平线,胸脯丰满浑圆,带着象牙色的清辉独自挂在那里时,山谷已成了这幅景色中的一些深深的阴影。突然间,我感到一种自信和一种几乎想放声大笑的欢乐。

              ⑦这一幕延续了一个小时。月出是缓慢的,充满了种种微妙之处。要观赏它,我们必须渐渐置身于更古老、更耐心的时间观念之中。观赏月亮执著地逐渐升高就是在我们自己心中找到一种不寻常的宁静。我们的想像力渐渐意识到宇宙的广漠,大地的辽阔,感到我们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不可思议。我们感到渺小,但享有特殊的荣幸。

              ⑧我常常回到初升之月的身边,特别是当各种事务把悠闲和梦幻的清晰挤到我生活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中去时,我更受到强烈的吸引。于是我就到我的小山上去,等待那猎人的月亮,巨大、金黄的月亮升起在地平线上,使夜充满梦幻。

              ⑨一只鸱鸺从山岭之巅猝然扑下,无声无息,但明亮如焰。一只蟋蟀在草丛中尖声吟唱。我想起诗人和音乐家,想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想起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创作的罗兰佐说道:“月光睡眠在这岸上何等美妙!让我们在这里坐下,让音乐之声轻轻注入我们耳中。”我思索着,他们的诗句与音乐是否像蟋蟀的乐曲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月亮的嗓音。带着这样的思绪,我那城市生活引起的茫然迷乱融化在夜的安谧之中。

              ⑩恋人们和诗人们在夜里找到更深刻的含义。我们也都会情不自禁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关于我们的起源、我们的命运。在月亮升起时,当我们按照天空的速度减缓我们大脑的节奏时,魔力就悄悄地笼罩了我们。我们打开感情的阀门,使我们大脑中那些在白昼里被理智锁住的部分驱动起来。越过遥远的时空,我们倾听古代猎人们的喃喃低语,看见久远以前诗人们和恋人们的幻梦重现。                  (选自《读者》,有改动)

              (1) 文章写到了哪些月亮“凝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⑤节中“月亮的赐予”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⑨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无声无息,但明亮如焰”的鸱鸺和“在草丛中尖声吟唱”的蟋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所流露的情感,引发了你什么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_______和诗的特点,它通过对_________的描绘和对海燕________________的刻画,深刻反映了本文的主题,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1) 第七段“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2) 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的,为什么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鹤、朱雀、苍鹭的描述?



              (3) 文章第五段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为什么?



              (4) 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多于10个字)


            • 9.
              根据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内容,回答问题。
              (1)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有大量的关于丽江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请写出一例加以赏析。
            • 10.
              散文阅读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⑪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⑫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⑬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⑭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⑮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 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⑯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⑰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2015年《读者》,有改动)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⑮段画线句的妙处。
                   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⑰段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