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 文中第一次外貌描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乙、丙三文段,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 3.

              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 4.

              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 5.

              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 6.

              阅读本文第五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2)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它们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得到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她用自己充盈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有改动)


              (1)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其“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其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写出了其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2)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3) 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却“并不落寞”?

              (4)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 8.
              阅读分析。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 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 

              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这样开头有什么特点?

              (2) 

              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3) 

              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4) 

              综合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 10.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 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 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横线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到她们面前,深深下腰去,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4)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有什么作用?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