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  染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杨直有时听到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愣,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选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1)文章开头的三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2)文章前半部分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介绍杨直的家庭情况?
              (3)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两个“一眼不眨”,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
              老了,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

              (3)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段.
              一把寂寞的锄头
              (1)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2)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3)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4)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5)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6)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7)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8)“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9)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10)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11)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12)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13)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14)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15)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有删改)
              (1)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3)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1)段.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 4. (三)阅读《一杯温开水》一文,回答19-22题.
                                               一杯温开水
                 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
                 ②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身上总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的地方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儿,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
                 ③一日,天下着雨,是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家,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掏出了怀里的冷馒头吃.
                 ④冷.他抱臂,转过脸,隔着酒楼玻璃的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
                 ⑤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
                 ⑥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个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
                 ⑦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
                 ⑧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以“一杯温开水”为题好在哪里?
              (3)第④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4)谈谈你对“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选自2011年5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2)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4)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
              (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 6. 阅读《无言之美》回答(1)--(4)题.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点的“另一种美丽”?
              (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
            • 7.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表格.
                ①他身材矮胖,脖子粗短,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前额宽广且隆起,深黑色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地竖着,似乎从未梳理过,颇像“美杜莎的蛇发”.他的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②“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③“是的,我爱海!海是包罗万象的!海的气息纯洁而卫生.在这汪洋浩瀚的大海中,人们是不孤独的,因为他们感到在自己周围处处都有生命在颤动;海是爱,是长存的生命.”
                ④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能这样做,而且预言我应当这么做.我斟酌着这个决定,希望自己软弱些,以躲避已经为我铺下的可怕的痛苦道路.而良心已变成暴君,抓住激情的喉咙,嘲弄地告诉她,她那美丽的脚已经陷入了泥沼,还发誓要用铁臂把她推入深不可测的深渊.
              人物
              描写手法
            • 8. 阅读《老王》(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一自然段画线的部分属于什么描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你发挥想象,补写出“我”接过老王送来的香油和鸡蛋时的心理活动.
              (4)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甶: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读下面的句子,用“也许…也许…反正…”仿写一句话.)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 9.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3)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4)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5)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 10. 照夜白
                15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
                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看后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我耽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很快地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到他们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立刻心里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和爸爸一样,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到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就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1)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全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母亲,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3)“儿子”为什么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4)读了这篇小说,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