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2.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3.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 诗中的“幽篁”、“相照”是什么意思?请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B.词的上片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不仅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也点明了当时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词的下片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从侧面揭示了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D.这首词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 5.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 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找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riB?”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3) 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答:

              (4)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请描述诗歌首联所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爱”这一主旨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 10.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活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