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石底以出(            )
              ②心 之( )
              ③其岸势 犬牙 差互( )
              ④乃记之而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

            • 3.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佁然不动      (     )        

              (2)往来翕忽   (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 4.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 不 人也( )

              (2) 吾之南海( )

              (3) 蒙 始就学(           )       

              (4) 鲁肃过寻阳(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学习读书的态度,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这样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5.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卷石底出(     ) ②潭中鱼百许头(        )

              悄怆幽邃 ( )④以其境过( )

              (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 作者先“闻水声”,“心乐之”,看到潭中游鱼感到轻松、快慰,后来又觉得“悄怆幽邃”,如何理解?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

              (1)舜于畎亩之中             发: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3)恒,然后能改             过:            

              (4)益其所不能               曾: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 7.

              江南春

              [北宋]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晚年被贬岭南时所作。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诗歌首句与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一样,都运用了“烟波”这一意象,二者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诗歌后两句韵味悠长,请自选角度试作赏析。

            • 8.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轼武卫营②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本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 9.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风烟净      (2)流飘荡

              (3)天下独绝      (4)鸢飞

              (2) 翻译下列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作者对富春江沿途风光的评价是什么?

                                                              

              (4) 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                   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 10.

              啮镞①之法

              隋末有昝君谟②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云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欲射杀谟,独擅其美。谟一短刀,箭来辄截之。唯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其镝③,笑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法。”

              【注释】①镞(zú):箭头。②昝(zǎn)君谟(mó):人名。③镝(dí):箭头。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 善(  )      (2)执(   )    (3)啮(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欲射杀谟,独擅其美。

              (3) 昝君谟“善射”的表现?(用自己的话回答)
              (4) 昝君谟最后的“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