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灰暗的时光着色

              程刚

              ①那一年,我上初一,走进了青春悸动的年代。青春本应该充满活力,但那时的我却沉默寡言。因为,我的家境贫寒,当同学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去上学时,我只能每天走着十里地上下学;当同学们穿起漂亮的新衣服时,我却穿着哥哥曾经穿过的衣服。那份莫名的失落总在心头打转。

              ②让我安慰的是,我的学习始终在全校是第一名。每次考试听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看着百名榜上第一个名字,我的心底总会激发出一种自豪。那时,我就悄悄地告诉自己,你没有一个五彩的世界,但你始终站在高峰。为此,我拼命地学习,希望保住我的优势,也保住我心中那点自豪。

              ③下学期,班级新来了一位同学叫林浩,与我同桌,他的家庭条件也一般,学习也很好。他性格很开朗,很快我们便成为朋友。林浩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完全不同,因为家境贫寒,我每天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少了很多应酬。可林浩总和同学们一起凑钱聚餐,和他们出去玩。其实许多时候我想告诉他,家里挣来的钱不易,不能乱花,要把功夫用在学习上。可我又不能和他说,因为他的成绩并不差,第一次参加期中考试便是班里第三,全校第十名。

              ④那天晚自习下课,林浩突然拉着我,对我说校门外有新来的烤串,请我吃。我当即摇头,说那东西贵得狠,一串要八毛钱,我们俩没有几十串是不够的。林浩突然笑了,对我说:“嗨,放心,不用你掏钱,但今天晚上吃完,明天你必须跟我办一件事。”我耐不住林浩的软磨硬泡,便跟他去了。我知道,我的内心对那里十分向往。

              ⑤那一晚上,我们吃了70个串,花了近60元,说实在的,我很心疼,就算是林浩大方地付了钱,我心里依然不好受,要知道,那时我的生活费每月才150元。

              ⑥第二天,我主动找到林浩,问他办啥事。他带着我骑着自行车跑了三十里,来到了一个蔬菜种植区,上了一筐的菜,然后再带着我来到一个市场里摆起了地摊。林浩的叫卖声很自然,只是我感觉十分难堪,没有喊一声,生怕同学们认出我。可那一天,我们挣了20元,我突然有一种惊喜,星期天我们又去了,那一天,我们挣了30元,而且我真正地喊出了叫卖声,再也不怕同学们认出我,也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⑦一晃儿,期末考试结束了,我又是第一,这次林浩也前进了,考了全校第五名。那天,他非要拉着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那里,我几乎是被林浩架着去了。虽然那一天,我们每人只要了一瓶饮料,但听着就像在耳边的音乐效果,坐在软软的座位上,我陶醉了,也哭了。因为在我心里不能涉及的地方,我走了进来,也改变了我的想法,身心从未有过的放松。

              ⑧再后来,我突然发现我离不开林浩了,他走到哪里,我都想跟着。和同学聚餐,我参加,掏多少钱我都愿意,尽管有时为了把钱补回来,每天吃一顿饭,或是馒头咸菜。和林浩逛商场,买裤子,花光生活费,我们就去发小广告,甚至再去贩点东西卖。我发现自己变了,但这种变化是一种欣喜,我甚至感受到我的天空总是蓝的。

              ⑨初三下学期,林浩又转学了。那一天,我们坐在一个小饭馆里使劲哭,林浩告诉我:“程刚,我们的家庭是穷,但不能让自卑占据我们的心灵,我们的青春要有色彩,否则会后悔……”

              ⑩是的,每个人都有青春的时光。在那个时光里,我们要学会努力为自己着色。只有这样,当我们再去回首时,才会看到那段五彩,才会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激情如火的时光。

              (选自作者博客,有删改)

              (1) 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林浩请“我”吃烤串→                                  →林浩劝“我”要自强

              (2) 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林浩的叫卖声很自然,只是我感觉十分难堪,没有喊一声,生怕同学们认出我。

                                                                                              

                                                                                             

              (3) 第⑦段和第⑨段画线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听着就像在耳边的音乐效果,坐在软软的座位上,我陶醉了,也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坐在一个小饭馆里使劲哭。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5)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为灰暗的时光着色”的理解。

                                                                                                  

                                                                                              

            • 2.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1)公亦以此自  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_______________ 

              (3)见舟而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 [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节选自李渔《山茶》)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 语段(一)中“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 语段(一)(二)描写莲和山茶时,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4.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 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以其境过,不可久居 

              (3)奇而坚

              (4)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4) 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

            • 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二)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陆游《筑书巢》)

              【注释】 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     名:出名,有名

              B. 斯是室     陋:简陋

              C. 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D. 可以调琴    素:白色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语段(一)中作者为何要写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室主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内容分析。

            • 6.

              《民工父亲的“幸福”》     

                ①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地打着字。光线很好,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敲门声,像宁静的湖面扔进了一个石子,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心里好生纳闷,嘀咕道:门上不是有门铃吗?为什么还要这样乱敲门? 

              ③我轻手轻脚地走到门边,屏住呼吸,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他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斑斑点点,眼睛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的神色。他是谁?想干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海里闪现。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并做好随时关上门的准备,问道:“你找谁?” 

                ④只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从里面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意,嗫嚅道:“同志,我是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

                ⑤“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那根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 

                ⑥见我态度平和,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激动,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如果他看到城里人住上他爸爸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描述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一脸焦灼和企盼。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位细心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者在报刊上发表一篇小文章,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那是一个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⑧这位民工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他忍不住说道:“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简直莫名其妙;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⑨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一双眸子很亮。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但看到我热情和蔼地抚摸他的头,才放松下来。他父亲在一旁堆着一脸的歉意,不停地说道:“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 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他们好像生怕将木地板踩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我看到,此时,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在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在砌这面墙的时候,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口,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黄沙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⑩看得出,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一些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挺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⑪看完了我的新居,两人亦步亦趋地退向门边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两只手,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⑫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⑬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⑭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感到高大了许多: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坚强。 

              (1) 结合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文中民工父亲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⑩段和第⑭都写到父亲挺腰的动作,结合课文说说两次挺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说出“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中“幸福”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说说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三个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发(不少于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 (        )

              ②心之(                    )

              佁然不动(                    )

              (2) 翻译下列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


              (4) 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 8.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 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 本文题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前后是否矛盾?


              (3) 文段(二)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 9.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蒙以军中多务(    )        ②肃拜蒙母(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选自《 》,__________(朝代)--________(作者)主持编撰的一部_________(体例)通史。


              (4) 文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10.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画线的词语。

              (1)媵人持沃灌  汤:  _____       

              (2)同舍生皆绮绣   被: 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