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①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②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

              (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沿阻绝  溯:_______②王命急宣 或:_____________   

              ③ 虽乘御风  奔:_________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

              ②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 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描写春秋冬三季的景色,结尾引用渔歌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    ①    ;语段(二)用     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       ③    

            • 3.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择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⑴翳(   )      ⑵念(    )

              (2) 翻译下面语句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___和____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4) 【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 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______,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______________”之一。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 中庭(      ) 

              (3)庭下 如积水空明(         )

              (4)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耳(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 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理解这句话?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 6.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乎众矣。


              (1) 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① 蕃:______   ②濯:________  ③染:________

              ④妖:________  ⑤益:__________⑥植:               

              ⑦鲜:____________     ⑧宜:___________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______;“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__________。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3) 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 8.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揣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 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处境如何?(可用原文回答)
                
                
              (2) 题为"西山宴游",第一段以大篇幅文字生动概括地说明作者平时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和在这些地方游宴时的乐而忘形的具体情景,这对写西山有何作用?
                
              (3) 文章开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文字是什么?
                
              (4) 第二段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的所见所感,其中写登高眺望的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5) 如何理解"山之特立,不与培塿"既是对西山"怪特"的概括,也是作者的自我象征?
              (6) 体现作者感受的最后升华的句子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仿句:瀑布唱道:"我找到自由时,也就找到了歌。"
            • 9.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

              (3)俄而雪骤              (4)与儿女讲论文义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4) 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 10.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 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