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2)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实际上
              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
              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 2. 12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言的魅力
                  ①汉语古音有4声,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标准音也有4声,阴阳上去.这难坏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后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难免“洋腔洋调”,这是因为汉语的四声极难掌握.一般来说,难掌握的技巧都充满了魅力.
                  ②方言由于声调比普通话多,因而具有音律美.吴语有6个声调,古音多,说起来委婉动听,吴侬软语,苏州人吵架外地人听着都像唱歌;粤语有9个声调,后天学说粤语的人一张嘴广东人就听出来了;北方人戏称粤语为“鸟语”,说得是粤语说话使不上劲,唧唧喳喳的,但粤语歌《男儿当自强》每次都让我听得热血沸腾;说语音表现,京剧作为国剧不可少,但所谓京腔京韵,实际上却以湖北方言为基础,在徽班进京两百年后,才慢慢演化成今天如此大气的模样.
                  ③方言除声调外,择词也是关键.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搞了一个上海怀旧展,请柬上写了一行上海话:阿拉请侬来白相.这句话当时难倒不少北方人,进门就问这是啥意思.“阿拉”是我,“侬”是你,“白相”就是玩,一句我请你来玩用上海话说立刻妙趣横生…
                  ④汉语的方言宝库中有着无限量的“宝贝”,是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以来,甚至没有文字以来逐渐积累、筛选、提纯、归纳才形成的,由于它是无形资产,不可以深埋地下等待后人发掘.我们今天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享受使用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方言,千万别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干瘪下去,成为没有感情,没有特点,没有色彩的干巴巴语言.
                  ⑤相声是一门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语言艺术,深受百姓喜爱.相声大师常常在相声里融进地方话,模仿各种方言构成笑料比如侯宝林大师学上海话、山东话等惟妙惟肖;刘宝瑞大师基本不在相声中说方言,可也用山东话说过几段;马季先生的唐山话;马三立先生的天津话都是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段子,想起来就发笑
                  ⑥方言的娱乐性今天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让子弹飞》看普通话版不如看川话版过瘾;上海的滑稽剧不用上海话一点儿都不滑稽;还有那些我一个北方土人听不懂的粤剧、评弹,湖南湖北话说的“脱口秀”;至于八百里秦川发出的“秦腔”,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后浑身通泰…
                  ⑦这些语言、语音的艺术有赖于祖国之辽阔,历史之悠久,语言之丰厚,如果方言在下一代消亡,只剩下干巴巴的普通话,我们不是历史罪人谁是?
              (1)作者认为方言有哪些魅力?
              (2)推敲词语,回答问题.
                  ①“
              ,难掌握的技巧都充满了魅力.”句中的“一般说来”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②那就是享受使用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方言,千万别在我们这代人身上
              下去.结合语境,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干瘪”的意思.
              (3)指出第⑤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4)“如果方言在下一代消亡,只剩下干巴巴的普通话,我们不是历史罪人谁是?”这句话的言外用意是什么?
              (5)宝应本地无猴,但宝应人熟悉猴、喜欢猴,宝应方言里处处有猴,宝应人把“猴”字运用得活灵活现,比有猴地方的人运用得还丰富生动.
                  例如:那个人是个“骨头猴子”,劲大呢!提到打架特别来劲,不要碰他.在宝应话里“骨头猴子”比喻长得虽然非常瘦但很有精神的人.
                  问题:“小李是我们村里的“翻物猴子”,哪行挣钱干哪行,一年能挣十好几万呢.”在宝应话里“翻物猴子”是什么意思?.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宋以来,瓷业昌盛,各窑口相互竞争,汝窑印花青瓷工艺,传遍四方.汝瓷的装饰,丰富多彩,在民间倍受欢迎,所以各地竞相仿制.从目前考古调查获知,河南地区宋元以来为民间烧造青瓷的窑口,有原汝州地区的临汝窑、鲁山窑、宝丰窑、郏城(即今郏县)窑,还有许昌五楼村窑,禹县钧台窑、新安城关窑、宜阳窑、内乡大窑店窑以及黄河以北的焦作窑、鹤壁窑、安阳窑等,这些窑口,各具有不同规模,其装饰技法和艺术风格亦各有特色.
                  ②然而由于汝窑为宋皇宫烧制御用瓷器,不仅造价高,且受到许多限制,所以产量不大,而民窑系统,则得以较大发展.特别是汝瓷的印花装饰,颇受民间喜爱,所以各地窑口也广为运用这一传统技法,烧造出各有特色的代表作品.从北宋河南各地窑口烧造的青瓷观察,有其显著的演变发展过程,如北宋早期的碗、盘装饰简单,多唇口.在碗盘的内壁往往用凸线纹分成六等份,外壁刻以简单的直线纹.北宋中期的碗、盘等纹饰简练、奔放,内壁多刻划牡丹花纹,外壁刻缠枝牡丹、折枝叶纹和莲瓣纹.有的瓶身刻满花纹,或刻花篦划兼施,纹饰生动有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而大量印花纹饰的出现,丰富多彩的纹饰图案,如折技、缠枝、交枝牡丹和菊花,以及折枝叶纹、波浪、水草、团菊等题材的大量出现,并采用了模印间刻、划的制作方法,以及碗、盘的内壁,用¥线纹隔起,将碗盘分成六等分或十等分,再印制成折枝牡丹花纹加以点缀,另由简单的水浪发展到海水游鱼、鸳鸯戏莲、海螺浮于水浪之中,以及婴戏、水鸭、荷花、把莲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等等,均属于北宋晚期特征.
                  ③各窑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各显其能,而且普遍注重装饰技法,一则保持了汝窑的工艺传统,同时也创造了各自的艺术风格.特别为了赢得信誉,各窑还创立牌号,互相竞争.常以姓氏为标记的碗铭作为标记,以招徕顾客,而一旦成为名牌产品,各窑又竞相仿制.如“吴”姓碗铭,在临汝、宜阳、新安窑皆有之,“同”字在宜阳、新安窑共存.另外,临汝窑的“童”字,宜阳窑的“吉”字和“思”“划”字,新安窑的“杨”“惠”“张”姓,以及内乡窑的“田”字等众多姓氏出现,就反映了各窑口之间在创立牌号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打开销路,出现了激烈的商品竞争,从而刺激了产品质量相继提高.所以汝窑的印花青瓷,从创烧以来,便成为河南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
                  ④但金兵南侵,宋室南迁之后,汝窑和其它各窑一样均遭到同样厄运,窑废人亡,有些窑工也随之南渡,使得这一精良瓷艺技术失传.金元时期,对恢复汝青釉生产虽有所举,然日趋衰落.到了明代已全部停止生产.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汝瓷,逐渐被其它产品所代替.
                  ⑤综上所述,汝窑系我国北宋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从兴起到昌盛,直到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阅读文段②,简要概括汝瓷印花装饰传统技法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下面句中加点部分,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河南地区宋元以来为民间烧造青瓷的窑口,有原汝州地区的临汝窑、鲁山窑、宝丰窑、郏城(即今郏县)窑…
              ②综上所述,汝窑系我国北宋时代的五大名窑

              (4)结合下列资料,说说你对汝瓷发展的看法.
                  ①2015年12月13日至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会上,国家外交礼宾司选择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李廷怀大师设计的龙头杯作为会议用杯,倍受人们关注.
                  ②日本NHK电视台赴河南汝州拍汝瓷,准推《宋徽宗与茶》(2016年1月21日  中国网)
            • 4.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说一说“好声音”
                  ①“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前期投入是人民币六千万,最后的收益达到了三亿.作为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听”.
                  ②“好声音”里的“声音”是狭义的,单指歌唱之人声.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声”和“音”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
                  ③构成声音的是声源,构成声源的是能量,而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振动,使空气分子和其他分子产生摩擦,声音就此出现.
                  ④请不妨运用想象视觉化一下这个只有一瞬间的“漫长过程”--能量的碰撞产生声音(振动),通过或远或近的空间--声源与你耳朵之间的媒介(通常就是大气),以每秒182.88米的速度抵达你的耳廓,通过你的耳道,于是这两者开始产生共振,然后你的耳膜开始振动,耳膜内侧的小听骨对声音进行限幅和衰减以免声能传送到内耳时对其造成损害.现在,声音的振动传送到了幽暗潮湿的内耳,分子的机械振动变成了液体振动,海螺状的耳蜗开始工作. 它开始分辨声音振动的信息,14000个长短不一的毛状声音感知细胞开始对不同频率进行处理,长的对应低频,短的对应高频.耳朵把声音这一犹如絮乱线团的混沌整体条分缕析地拆解成一根根声音组成的最细小的声音丝线,重新组合.刹那间,声音完成了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神经元的能量电流在我们的头脑中雷声四起、纤毫毕现--声音由振动变成了大脑能感受到的信息--声音的物理属性到此结束,而接下来的征程则变得愈加波云诡谲.
                  ⑤听觉是被动的,别无选择的.而听音是主动的,有所取舍的.听觉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吸收所能吸收的所有声音,而我们的大脑对声音的轻重缓急进行组织排序,有选择地过滤、注意、集中、记忆,然后再做出反应,亦即,我们对声音的反应其实是我们的“欲望”--大脑的偏好对声音所做出的,要不然江州司马如何会在听了一曲其实并无太多过人之处的琵琶曲后青衫尽湿,随后触景生情地写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揉搓麻将牌的“哗哗”声反之在牌友的耳朵里恐怕就有提神醒脑之效了.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1)仿照下面划线的语句,根据第④段中的相关内容填空,概括声音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过程.
              能量碰撞产生声音--    --    --耳蜗分辨振动信息
              (2)为什么说“听觉是被动的,别无选择的.而听音是主动的,有所取舍的”?
              (3)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2016•德州)    芙蓉原指荷花,即所谓“出水芙蓉”;有时也指木芙蓉.荷花是水生草本植物,盛夏开花;木芙蓉是木本植物,属落叶性灌木,秋天开花.由诗词字句前后的内容用词,可推断所称“芙蓉”所指为何.凡诗词内容所言,属夏季景观或水生植物,则所言之“芙蓉”当为荷花.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和杜荀鹤《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所指均为荷花.凡诗意可判断所描述为秋季景观、木本植物、生长在岸上,且和菊(黄花)或桂同时出现者,所言之“芙蓉”当为木芙蓉,如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檻,嘉木开芙蓉.”已言明此“芙蓉”为“嘉木”,指的是木芙蓉.
                                                                  (节选自潘富俊《草木缘情》,有删改)
              (1)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2)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指荷花还是木芙蓉?结合选文简析.
                  十月芙蓉花满枝,天庭驿骑赐寒衣.
              --宋代刘兼《宣赐锦袍设上赠诸郡客》
            • 6.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各题
                                                    北极燕鸥
                  ①在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自然是企鹅.而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而北极燕鸥虽然小巧玲珑,但却矫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
                  ②北极燕鸥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数万公里.人类虽然为万物之灵,已经造出了非常现代化的飞机,但要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也决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燕鸥那种不怕艰险而追踪光明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值得人类学习.因为,它们总是在两极的夏天中度日,而两极夏天的太阳是不落的,所以,它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提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多万公里.
                  ③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貂和狐狸之类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往往畏缩不前,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
                  ④不仅这些小动物,就连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有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在一个小岛上,一头饥饿的北极熊正在试图悄悄地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然而,它那高大的身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这时,争吵中的燕鸥突然安静了下来,然后高高飞起,轮番攻击,频频向北极熊俯冲,用其坚硬的喙雨点般地向熊头啄去.北极熊虽然凶猛,却回击乏术,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好摇晃着脑袋,踮着屁股,鼠窜而去.
                  ⑤燕鸥也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头顶是黑色的,像是戴着一项呢绒帽子.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若从上面看下去,和大海的颜色融为一体.而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再加上尖尖的翅膀,长长的尾翼,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妙雕琢和完美构思.可以说,北极燕鸥,真是北极的神物!
              (1)北极燕鸥有哪些特点?
              (2)第②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①    
                  ②    
                  ③    
              (3)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4)自然万物,往往带给人以生活的启迪.阅读了这篇文章,你从北极燕鸥身上感受到哪些值得人类崇敬的品质?
            • 7.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
                ①2011年7月4日,一个名叫“新华”的“红颜”同上百万个同胞姊妹一起,刚刚诞生,便占据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这个姑娘就是以红色封面亮相的第11版《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这个小小的字典家族就在当代史上影响着数亿中国人,从初版首印至今,《新华字典》的总发行量逾4.5亿册.
                ②2011年夏天,时尚的帽子被史无前例地戴在了“新华”姑娘的头上.人们发现,这个平常总是一脸严肃的女孩儿,居然能讲出不少潮语.她将“学历门”的“门”解释为“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喜欢在电视里看“服装秀”,偶尔会“晒工资”,也会关注“房奴”和“车奴”.
                ③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
                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字典,它并不只是要引领时尚语言的潮流,更要普及科学常识于大众.《新华字典》1965年版和1971年版中,“鹅”被解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一名读者写信向编辑抱怨,由于不知道如何分辨鹅的性别,他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将“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掉.没想到,这只倒霉的鹅居然腹中有卵.因此,编辑才发现不管雌鹅还是雄鹅,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较大.这一错误在1979年版中得以修正.
                ⑤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需要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考察期.早在10版出版前,修订第11版的主持人之一的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程荣就注意到了“秀”作为“表演、展示”的新含义,因为担心这些流行词不够稳定,当时她并没有贸然进行修改.直到8年后,“作秀”才算通过考察,正式进入《新华字典》.眼下,已经71岁的词典室前主任韩敬体像年轻人一样熟悉“神马”和“有木有”.但学者们认为,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年轻人为了图新鲜而使用的错别字,无助于指导语言的规范,所以眼下并不会被收入字典.
                ⑥但人们注意到,“晒”和“奴”等字的新义并没有出现太久,却已经登堂入室.就连常用的“beybey”也真正走进了汉语世界,“拜拜”有了二声读音.“不管这个音译词合理不合理,但是它太常见了.”韩敬体笑着说.
                ⑦有媒体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从发行量、普及量、影响程度还是读者的忠诚度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意义都类似于《圣经》之于基督徒.”
              (1)文章以“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③段中划线句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述其“影响”.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请简要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相当”的表达作用.
                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需要经过一段
              漫长的考察期.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
              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2)文段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
                ①2011年7月4日,一个名叫“新华”的“红颜”同上百万个同胞姊妹一起,刚刚诞生,便占据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这个姑娘就是以红色封面亮相的第11版《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这个小小的字典家族就在当代史上影响着数亿中国人.从初版首印至今,《新华字典》的总发行量愈4.5亿册
                ②2011年夏天,时尚的帽子被史无前例地戴在了“新华”姑娘的头上.人们发现,这个平常总是一脸严肃的女孩儿,居然能讲出不少潮语.她将“学历门”的“门”解释为“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喜欢在电视里看“服装秀”,偶尔会“晒工资”,也会关注“房奴”和“车奴”.
                ③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
                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字典,它并不只是要引领时尚语言的潮流,更要普及科学常识于大众.《新华字典》1965年版和1971年版中,“鹅”被解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一名读者写信向编辑抱怨,由于不知道如何分辨鹅的性别,他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将“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掉.没想到,这只倒霉的鹅居然腹中有卵.因此,编辑才发现不管雌鹅还是雄鹅,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较大.这一错误在1979年版中得以修正.
                ⑤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需要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考察期.早在第10版出版前,修订第11版的主持人之一的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程荣就注意到了“秀”作为“表演、展示”的新含义,因为担心这些流行词不够稳定,当时她并没有贸然进行修改.直到8年后,“作秀”才算通过考察,正式进入《新华字典》.眼下,已经71岁的词典室前主任韩敬体像年轻人一样熟悉“神马”和“有木有”.但学者们认为,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年轻人为了图新鲜而使用的错别字,无助于指导语言的规范,所以眼下并不会被收入字典.
                ⑥但人们注意到,“晒”和“奴”等字的新义并没有出现太久,却已经登堂入室.就连常用的“byebye”也真正走进了汉语世界,“拜拜”有了二声读音.“不管这个音译词合理不合理,但是它太常见了.”韩敬体笑着说.
                ⑦有媒体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从发行量、普及面、影响程度还是读者的忠诚度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意义都类似于《圣经》之于基督徒.”
              (1)第①段画线句中的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第②段加点字“晒”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③段中画线句“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述其“影响”:①    ;②    ;③    
              (4)第⑤段主要运用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文章标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其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地描绘出《新华字典》引人注目的红色封面.
              B.形象地说明了《新华字典》占据书店显眼的位置.
              C.形象地表现出了人们对《新华字典》的喜爱之情.
              D.形象地证明《新华字典》的义项随着时代而变化.
            • 10. 鸟飞雀跃
                                                     白双法
                  ①汉字是中国古老的文字.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所以有“仓颉造字”的典故.
              ②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字一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走来,直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字.汉字有其自身的造字规律和原则.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
                  ③我们来看“鸟”字的发展.“鸟”字就是一个喜鹊的形象,从甲骨文、金文来看大体是个鸟的形象.“鸟”字到小篆线条化时初具字形.化为隶书时上撇为头顶的毛,中间是头部和表示眼睛的一点,下面是长羽和爪子的四点“灬”.简化时写成“鸟”.
                  ④许慎在解说这个“鸟”字的时候,专门加了一句叫“长尾鸟”.我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鸟中,什么鸟尾巴最长呢?有人说孔雀的尾巴很长,野鸡的尾巴很长,但这些都不常见.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喜鹊,在民间老百姓又把喜鹊叫做“野麻雀”.因为这种鸟身上有点点,像小麻子一样.这个鸟不容易喂养,它性情很烈,你如果捉住它,它宁可饿死也不顺从人,野性很大,所以叫野麻雀.
                  ⑤雀也是一种鸟,这个“雀”字另外一个读音就叫“qiǎo”.在方言里还有这个音,例如“家雀qiǎo”一词.“雀”字的甲骨文由“小”“隹”两部分组成.隶书将篆文的“小”写成“少”.“隹”是描画麻雀在地面连飞带跳的样子,念“zhuī”,“隹隹隹、隹隹隹”,模拟小麻雀的叫声而来.“隹”的左边偏旁单立人(亻),表达出这鸟和人的关系很密切;右边顶部一个点,表示鸟的小脑袋,下面四横一竖,是鸟的翅膀.古人以大鸟为“鸿”,小鸟为“雀”;以“鸿鹄”与“燕雀”比喻形体大小与目标高下之异殊.
                  ⑥再看这个“飞”字.“飞”指鸟在天上飞行.我们现在观察,会发现“飞”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起飞,从底下往上飞,升上天去.从甲骨文看,正是像大雁分成了人字行,一层一层地在天上飞行.到了金文就有点变化,像鸟飞的时候还叼了一根草,或者是其他的一个东西.到了小篆的时候,就把鸟飞的这个形象变得比较复杂了,像鸟不断地往上升,字的下方,实际上仍是两个翅膀展开的意思.隶书和楷书(飛),就特别把它变成升起的“升”,就有了繁体的“飛”字.“飛”字右边还是鸟在飞行,而左边是往上升,这才叫飞.
                  ⑦鸟还有一种飞行情况,是在高空平飞.我们称之为“翔”--飞翔,飞和翔是不一样的.鸟的飞是翅膀向下扇动往上飞,要升起来.而飞翔的时候翅膀不动,两个翅膀展开在高空盘旋.翔为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可见,古人在造字中加入了很多细致的观察.
                  ⑧我讲这些,是建议大家学字的时候,要去体会字与生活的关联,字与文化内涵的联系,不是光看横、竖、撇、捺.把文字所赋予的生命放到生活中去体会,你会发现中国古人造字真的非常有道理.汉字里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真谛.
                                                                                          (有删改)
              (1)由“鸟、雀、飞”等字的发展演变来看,汉字的造字有什么特点?
              (2)第①段中加点的短语“据考证”,能否删掉?
              (3)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常见”?
              (4)从说明方法角度,说明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