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揽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宁”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7&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申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以红树林为中1$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申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红树林的树皮中含有地单宁,可作鞣(ròu)料和染料;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节选自苏宗棋《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1)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                           、_________生态学研究价值、         

              (2)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各题。
              咖啡“毁”眼    ①关于咖啡有益还是有害的争论,可能从咖啡这种饮品进入人们生活的第一天就开始了。科学家们曾站出来发言:咖啡对人有益也有害。
                  ②咖啡的益处主要是,它能滋养皮肤,有助于消除疲劳,可预防胆结石,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剂、开胃促食、活血化淤、息风止痉等作用,此外,可能还有解酒的作用。当然,其害处也不能忽视,就是它会造成人神经过敏,加剧高血压,诱发骨质疏松,饮用过量会有致癌危险,咖啡中所含的物质会让人上瘾。
                  ③不管咖啡是功大于过,还是相反,现在科学家又发现了咖啡一大“危害”,那就是:咖啡“毁”眼。
                  ④我们知道,青光眼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疾。青光眼的起因是眼内压不稳定,出现了间断或持续性升高,其压力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后,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了损害,造成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甚至引发失明,在急性发作期一两天即可完全失明。而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带有毁灭性的眼病竟然与喝咖啡有一定因果关联。
                  ⑤为了搞清楚喝咖啡是否影响眼睛,美国一个科研小组曾专门进行了试验,探讨饮用一杯容量为237毫升的咖啡--这个非常有限的咖啡饮用量对眼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饮用咖啡对正常人眼睛的不良刺激不明显,但对患有眼部疾病的人,特别是青光眼患者,有轻微的不良影响,但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⑥但长期饮用过量的咖啡,会对眼睛有什么危害呢?
                  ⑦另外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则依据1980年到2008年的医学资料分析,对40岁以上、没有青光眼或癌症病史且有眼科检查报告的人群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研究人员每4年对他们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此来评估这些人日常的咖啡因摄取量,并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原本没有眼病的人当中,有一少部分因饮用咖啡,逐渐患上了青光眼。
                  ⑧最近,美国一个研究学会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分析了75000多名女性的健康数据,结果显示,重度咖啡饮用与青光眼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日常饮用量越大,患有青光眼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且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比没有家族史者,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更高。这表明,基因和咖啡对诱发青光眼都有作用,而过量饮用咖啡会“毁”眼,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⑨看来喜好喝咖啡的朋友真的是要谨慎,健康的人想喝要适量,有眼部疾病的人,那最好对咖啡说再见。
              (1)从全文看,饮用咖啡对人有什么影响?
              (2)说明“喝咖啡是否影响眼睛”之前,作者为何先详细介绍青光眼?
              (3)选文第⑦段中加点的“过量”一词不能删去,为什么?
              (4)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选文第⑤-⑧段说明顺序是什么?并概括说明理由。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消失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①英国一档叫《人类消亡后的生活》的科学纪录片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
                  ②一旦人类消失,无论你是否关闭化工厂安全阀,世界都会充满火焰和爆炸。英国科学家预测,由于发电厂停运,全世界的灯光几乎立即熄灭,最后的电力可能是由风力发电机产生。而数周之后,整个地球就将陷入漆黑之中。同时,人类消失一周之内,全世界的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将会被释放到空气、河流和海洋中。
                  ③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大多数野生动植物都会幸存下来。人类消失6个月之后,城市将被各种动物占据。科学家指出20年内,狼和熊将成为主宰城市的“新主人”,它们在大街上四处游荡。而那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宠物将会遭受苦难。因为冬天不再有暖气,蟑螂将因严寒而绝种,老鼠也将全部饿死,或者成为老鹰的食物。而牛、羊之类的牲畜,则将被更加凶猛的捕食者消灭。最终,大型动物将统治世界--在非洲草原上,狮子和金钱豹的数量将会爆炸式地狂增,它们会进行掠食盛宴,疯狂捕食非洲草原上数百万只牛羊,而不用再担心猎人们的长矛和猎枪。
                  ④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虽然大型哺乳动物应对各种自然灾难的能力优于其他小型动物,但是因为它们处于金字塔结构的食物链中比较高的位置,那么它对生存的要求就更高,需要的资源就更多。而处于较低位置的植物,反倒比较容易生存繁衍下来。几乎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应该都会更好。
                  ⑤科学家预测,人类消失40-50年之后,由于钢铁受到腐蚀、植物根须侵袭、天气影响等原因,许多代表现代文明的钢结构建筑开始坍塌。
                  ⑥科学家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景象:大自然依托水的威力对我们自鸣得意的机械制造品展开了复仇。它从木结构的建筑下手,报复始于屋顶。雨篷受不了雨水无情地冲刷,于是雨水悄悄渗进房屋。房屋中的木制胶合板首先遭殃,然后没多久铁钉开始生锈,并逐渐松动,房屋结构受到巨大威胁。因为地球引力,托架上承受的张力不断增加,铁栓从潮湿的木头中滑出,木头上已经长出一层毛茸茸的绿色霉菌。霉菌层下面,名叫菌丝的线状生物正分泌出能将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为真菌养分的酶。如果你居住在气候严寒的地区,气温一下降,水管就会爆裂,雨水从窗户缝隙中灌入。木头还在腐烂,托架开始崩塌。到了最后,墙体倾斜到一边,屋顶便倒塌下来。
                  ⑦,譬如伦敦哈罗兹百货商店将会在洪水中渐渐腐蚀,白金汉宫将会逐渐坍塌;而巴黎成了森林,由钢铁建造的法国埃菲尔铁塔,将因为生锈而拦腰折断,摇摇欲坠;纽约的摩天大楼将被植物包围;由于被闪电击中,罗马的圆形大剧场将会陷入熊熊火海。而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著名的圣巴西尔大教堂,将会杂草丛生,被疯狂蔓延的植物所覆盖。
                  ⑧与此同时,那些存储在档案馆中的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由于必须在适当温度和人类监管下保存,100年后也将可能因人类的消失而全部消失。 比如,死海北端约旦河谷的克兰地区出土的羊皮古卷《死海文书》尽管曾在沙漠山洞内保存了2000年,目前被精心收藏在博物馆的现代环境中。但一旦失去现有保护,它们最多只能保存100年
                  ⑨100年后,绝大部分人类文明的载体--书籍、相片、电子数据都将消失,几乎不留任何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⑩但是在这一切之外,还有一个奇迹被保留了下来,那就是埃及金字塔。当现代建筑全都分崩离析时,埃及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仍将屹立在那儿,默默诉说人类的过去。那时外星人访问地球,他们或许会以为古埃及就是地球上最后的文明。
              (1)文章大体上按照 ______ 顺序说明“人类消失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分别从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绝大部分人类文明的载体都将消失。
              (2)阅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概括下文内容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3)第⑧段中画线句,主要采用了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 ______
              (4)文章第⑨段,“100年后,……不留任何痕迹”一句中,“几乎”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说说你的理解。
            • 4.

              说明文阅读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出发吧,小行星探测器

                 ①小行星是天文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人类对这种天体的探索已经持续了200多年。发射小行星探测器是探测小行星最为重要的方法。

                 ②小行星探测器“尼尔·苏梅克”号访问的是433号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爱神”。“爱神”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它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成员,后来在木星和其他行星引力的扰动下,才进入了现在这个较靠近地球的轨道,成了一颗近地小行星。“爱神”是一块大石头,长约32千米,形状像长形的马铃薯,又像一粒未去壳的花生,人们还称它为“胖香蕉”。

                 ③“尼尔·苏梅克”号的目的是近距离靠近一颗小行星,对这种小行星的形状、重力、质量、密度、磁场强度和化学组成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丰富人们对小行星的认识,并解答有关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一些问题。2000年,尼尔·苏梅克号与爱神的约会终于成功了,它被爱神所俘获。成了一个环绕“爱神”运行的人造天体,那一天恰恰是西方的情人节。

                 ④“尼尔·苏梅克”号围绕“爱神”飞行了一年时间,从不同的高度、角度为“爱神”拍摄了16万张照片。在燃料即将告罄的时候,科学家们将没有着陆装置的“尼尔·苏梅克”号降落到“爱神”上,使其成为不仅是人类第一颗围绕小行星旋转的探测器,也是第一颗降落在一颗小行星上的探测器。

                 ⑤“尼尔·苏梅克”号证实“爱神”的表面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金属铁。它上面有许多碎石,也布满了陨石坑。科学家们对陨石坑进行了命名,如一个5.5千米宽的陨石坑被命名为“普赛克”。在希腊神话中,普赛克是伊洛斯至死不渝的恋人。他们还将“爱神”上的两个陨石坑分别命名为“林黛玉”和“贾宝玉”。

                 ⑥爱神的重量高达7万亿吨,假若砸中了地球将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知道,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不守纪律者”,由于轨道的奇异特性,它们常常窜到地球附近,令天文学家们大感紧张。

                 ⑦现在,人们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这种近地小行星,其中大约有1500颗被认为是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它们都有可能撞上地球,因此受到科学家们的严密监视。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在地球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未来同样的事情肯定也会发生。人们必须尽可能赶在这种事情发生以前找到应对的方法。这是一场和时间进行的比赛,也许人类还有充足的时间,也许时间已经不多了。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爱神”小行星?

              (2)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尼尔·苏梅克”号与“爱神”的约会终于成功了,它被“爱神”所俘获。(请紧扣“约会”“俘获”两词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②“爱神”的重量高达7万亿吨,假若砸中了地球将是非常可怕的。(分析本句说明方法的作用)

              (3)谈谈你对“这是一场和时间进行的比赛,也许人类还有充足的时间,也许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联系上文分析“清理太空垃圾”是否可行。

                 航天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隐忧。目前,各国发射的航天器已经形成了3000多吨围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垃圾,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太空垃圾不仅破坏星际空间环境,也对地球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清理太空垃圾已迫在眉睫。

              (5)②~④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6.

              (一)一根善的拐杖

              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我说:“爸,我不想念书了,让我替你吧。”

              父亲却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

              父亲是纸老虎,虽说偶尔也发发威,但我一点也不怕他,他太瘦小了,体重只有90多斤。刚刚14岁的我,不论个头和体重,都已经超过他了。我不怕他,可是心疼他。

              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地跟着。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暗自替父亲难受。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谢谢,那你怎么办?”

              “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瘦小的父亲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儿的,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人群出奇的安静,不知这些围观的人此刻在想些什么,大概是被父亲的举动惊到了吧。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1)文章以“一根善的拐杖”为标题有哪些含义?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瘦小的父亲渐高大起来,早上刚和他比过个儿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4)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全内容做简要分析。

              (5)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

              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一天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长则灵。

              (1)本文说明对象是:           ,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2)第③段中方框中的“这”字指代什么?

              (3)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4)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分析第2、3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 7.

              阅读方舟子的《反复烧开的水能不能喝》一文

              ①高中化学认为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人也常这样提醒,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理由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

              ②一种是说水多次烧开后,水中溶解的氧气都跑光了,喝缺氧的水对健康不利。一个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大约呼吸16—20次,吸入氧气量大约是250毫升,等于360毫克氧。常温常压下一升水的溶氧量大约是6—10毫克,也就是说,你呼吸一次吸入的氧气量已经超过了一升水中的氧气量了,水中那点氧气对人体来说微不足道,毫无价值。

              ③另一种说法是,因煮沸过久,水垢会溶解到水中,水中钙、镁等重金属成分浓度会增加,形咸硬水。而实际烧水过程中,不仅不会溶解水垢,反而会增加水垢。而且,钙、镁并不属于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实际上它们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如果能从水中吸收钙、镁,反而对人体有益。

              ④第三条理由就是,水反复烧开后,水蒸发掉了,不挥发的有害物质留下了,这样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了,对人体就有害了。但是我们烧水时一般是盖着盖子的,而且烧开了就会熄火,所以蒸发掉的水很少,有害物质浓度并不会增加多少。而且,如果你把烧过的水全都喝下去的话,那么不管水烧了多少次、有害物质浓度如何,喝下去的有害物质的总量都是一样的。

              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把水煮沸这么多次,只在一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饮水机的加热一直开着,每隔20分钟左右自动加热一次。不过,饮水机用的桶装水是已经经过纯化的,多次加热后产生的亚硝酸盐的量很有限。经过实验,加热181次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到3.53微克/升,超过了桶装水的卫生标准(2微克/升),但也超得不多,要引起中毒更差得远了。按亚硝酸盐计算,人要吃下大约0.2克才会出现中毒症状,这相当于喝下了几万升这种水。而且,饮水机的水是流动的,会不断地被取走饮用,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际上不会像实验结果那么高的。

              ⑥即使是中学教材中言之凿凿的生活常识我们也不应该轻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把水多煮沸几次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危害。如果担心饮水机的几十次、上百次反复加热会产生过量的亚硝酸盐的话,那么也有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不要让饮水机的加热持续开着,只在需要饮用时再打开,或者干脆直接饮用凉水(桶装水本来就可直接饮用),这样能节省能源,更环保。


              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顺序,文章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说明了一般认识中的水反复烧开不能喝的三种原因,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⑤段划线句中“大约”能否删去,请说说理由。


              生活中有很多节能环保的措施和方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中国水墨动画意境之美

              贾 彬

                 ①今年7月,电影《大鱼海棠》上映24小时票房即达到7460万元,一举打破国产动画片首日票房纪录。这部电影动画巨作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清新的水墨韵味始终烘托着美轮美奂的画面,带给观众一股强烈的“中国风”。

                 ②水墨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在文化精神上融汇诗词、书法艺术,追求朴素自然美;在艺术形式上巧妙运用写意,将笔墨意趣发挥到极致,进行程式化的夸张提炼。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③中国水墨画是水墨动画的源泉,多是表达和体现从情景交融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水墨画讲究虚实相生,此亦是水墨动画片意境的结构特征。

                 ④童话题材动画片《牧笛》中有一个场景:牧童骑在水牛背上于河塘中嬉戏。这个画面是根据著名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而成,水牛的头和身只画一半,另一半在空白处。画面中水纹和波光的倒影,使观众更能深刻感觉到牧童与水牛的惬意悠然,整个画面灵而不空,赋予了观众发挥无限想象的空间。此外,空白的运用更能展现出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梅花点瓣”式的笔触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与墨的“黑韵”交融于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有虚,同时配之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⑤国产动画片《山水情》所创造的美学空间即是对绝佳的诠释。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随之画面中老鹰、孤雁、江流显现,由直接意象引发间接意象构成的画面意境,将离别之痛苦、友谊之深厚,刻画的既细腻又抽象,个中韵味更是妙不可言。同时,该动画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将人与自然和谐结合,使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

                 ⑥早在1961年7月,我国就成功制作出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画面大量取材于著名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其超高的艺术水准,鲜明的中国特色,使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为我国此后的水墨动画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⑦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我国现代水墨动画制作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结合立体影像技术创作的立体水墨动画精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其引入电影语言,注入大量现代元素,叙事更流畅,画面视觉冲击力更强,音画效果更完美。

                 ⑧所以说,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水墨动画都是中国动画电影里的一朵璀璨奇葩。

                                                            (选自《科技日报》)                 

              第①段从电影《大鱼海棠》说起有何作用?


              下列句中加点的“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中国水墨画是水墨动画的源泉,多是表达和体现从情景交融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第④段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⑤段中画线字“此”指什么?


              国产动画片《山水情》所创造的美学空间即是对此绝佳的诠释。中国水墨动画美在哪里?请通读全文后加以概括。

            • 9.

              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就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   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1)选文中“蓝色衣裳”指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地球上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

              (4)文章第④段中“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句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10.

              陈寅恪:读书读到无书可读

                         ◆佚名

              ①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

              ②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③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1912年,陈寅恪拜访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夏对陈讲:“我自己只能读中国书,外国书看不懂。不过,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书都读完了”、“无书可读”,夏曾佑的话令陈寅恪当时很是不解。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

              ④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书。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在《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中说: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往往成为他日后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⑤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本草》所载甚明。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果于先祖之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精神。正因如此,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1)陈寅恪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联系上下文,也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为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写一段批注。

              (2)纵观全文,说说陈寅恪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治学精神?

              (3)积累链接:关于读书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出的独到见解是:        ,        。(7个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