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2. 对于创造,课文《创造宣言》逐一批驳了五种错误的认识。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请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①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幼年成才
              ②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
              ③雷塞布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
              ④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⑤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
              (1)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2)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3)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4)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6)小结:作者运用了  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批驳五种错误的认识。
            • 3.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 4.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是封建社会朝廷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交际。“讽谏”又可以叫作“设喻说理”,请说说课文设了什么喻,说了什么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
              (1)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 ______ ,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 ______ 的建议。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3)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 6. 让信念点亮生命
              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人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 ___ ;为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  __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__ 的论证方法。
              (2)仿照第①段话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生命是  ___一只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___ ,那么信念就是  __获取动力的船桨____ 。
              (3)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自身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拿到的是怎样的“牌”?你将如何打好你“人生之牌”?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3)课文开头两段并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是否多余?问什么?(提示:从结构、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4)“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6)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8.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②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3)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根据下列材料,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网民们都担心西湖周围的地价、房价又要迎来新一轮的“高潮”。法国雪铁龙公司在中国万里长城拍摄汽车广告,该广告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后,招致无数电话怒斥:“我们法兰西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该广告从此被束之高阁。

                                                                                     

                                                                                           

                                                                                           

            • 9.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病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躲避也没处躲避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撞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古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②“解除”责任指                                                                                                      

              (3) 说一说文中画线处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它的好处。

                                                                                                                                                  

              (4)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 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 10.

              给云播种 
              ​    ①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多地干旱肆虐。近日,阿拉伯国家被联合国划为“极端缺水”的地区,阿联酋就位列其中。阿联酋是石油大国,但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该国希望通过人工降雨这项有争议的技术来提高年降雨量。阿联酋正在试图从飞机上发射盐炮弹来进行人工降雨。该技术被称作云种散播技术,其目的是增加云层凝结从而提高降雨的可能性。
                  ②1946年,伯纳德•冯内古特率先提出这一技术--在云层中播撒碘化银能够人工降雨。他的弟弟库尔特•冯内古特后来将这一发明写进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将碘化银命名为“冰-9”--即一种能够立即冻结地球上所有水的物质。
                  ③碘化银与其他物质如盐或丙烷反应,可促进降雨,增加降雨量。相比海水淡化技术而言,云种散播技术被认为是成本更低的获取淡水的方式,且无须使用昂贵的灌溉系统。它的缺点在于,人工降雨不是想降就能降的。人工降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云层厚度和云顶温度要达标,而且在大旱期间具备人工降雨条件的天气往往比较少。
                  ④其实,云种散播技术是否对降雨量有提高仍然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一些科学家怀疑该项技术是否真的对降雨量有显著的作用。尽管如此,位于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指出,全球37个国家目前仍在进行150多项人工影响天气的项目研究。科学家们希望广泛的统计分析能够证明云种散播技术是否可行。
                  ⑤另外,这一技术或可防止战争爆发。 2004年至2006年期间,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因水井和牧区发生多起冲突,造成250多人死亡。
                  ⑥太平洋研究所记录表明,仅2016年,中东和北非部分地区因缺水问题就发生了百起冲突事件。
              (选自《大自然探索》2017年1期)
              (1)下列关于“云种散播技术”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云种散播技术,其目的是增加云层凝结从而提高降雨量。
              B.是从飞机上发射盐炮弹来进行人工降雨的一种技术。
              C.云种散播技术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获取淡水的方式,且无须使用昂贵的灌溉系统。
              D.云种散播技术可以防止战争爆发。
              (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题目直接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内容,全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⑤段画线句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文章语言平实准确,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大多数”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文章开头从全球多地干旱肆虐,阿联酋这个干旱之国希望通过人工降雨来提高年降
              雨量谈起,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______
              A.云种散播技术是否对降雨量有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B.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150多项人工影响天气的项目研究的目的是想证明云种散播技术并不可行。
              C.人工降雨只要具备云层厚度达标这个条件,就可以想降就降。
              D.1946年,库尔特•冯内古特率先提出这一技术--在云层中播撒碘化银能够人工降雨。他的弟弟伯纳德•冯内古特后来将这一发明写进了自己的科幻小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