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林奶奶

              杨绛

              ①林奶奶小我三岁,今年七十。十七年前,“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她忽到我家打门,问我用不用人。我说:“不请人了,家务事自己都能干。”她叹气说:“您自己都能,可我们吃什么饭呀?”她介绍自己是“给家家儿洗衣服的”。我就请她每星期来洗一次衣服。据我后来知道,她的“家家儿”包括很多人家。她干活儿认真,衣服洗得干净;如果经手买什么东西,分文也不肯沾人家的便宜。

              ②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身上虽瘦,肚皮却大。其实那是虚有其表。只要掀开她的大襟,就知道衣下鼓鼓囊囊一大嘟噜是倒垂的裤腰。她系一条红裤带,六七寸高的裤腰有几层,有的往左歪,有的往右歪,有的往下倒。一重重的衣服都有小襟,小襟上都钉着口袋,一个、两个或三个:上一个,下一个,反面再一个,大小不等,颜色各别。衣袋深处装着她的家当:布票,粮票,油票,一角二角或一元二元或五元十元的钱。她分别放开,当然都有计较。我若给她些什么,得在她的袋口别上一二只大别针,或三只小的,才保住东西不外掉。

              ③她是青年守寡的,伺候婆婆好多年。她有一子一女,都已成家。她把儿子栽培到高中毕业。女儿呢,据说是“他嫂子的,四岁没了妈,吃我的奶。”死了的嫂子大概是她的妯娌。她另外还有嫂子,她曾托那嫂子给我做过一双棉鞋。

              ④林奶奶得意扬扬抱了那双棉鞋来送我,一再强调鞋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我恍惚记起她曾哄我让她量过脚寸。我一试,恰恰一脚,真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呢!那位嫂子准也按着林奶奶的嘱咐,把棉花絮得厚厚的,比平常的棉鞋厚三五倍不止。簇新的白布包底,用麻线纳得密密麻麻,比牛皮底还硬。我双脚穿上新鞋,就像猩猩穿上木屐,行动不得;稳重地站着,两脚和大象的脚一样肥硕。

              ⑤林奶奶老家在郊区,她在城里做零工,活儿重些,工钱却多,而且她白天黑夜的干,身上穿的是破烂,吃的像猪食。她多年省吃俭用,攒下钱在城里置了一所房子;花一二千块钱呢。

              ⑥她曾邀一个亲戚同住,彼此照顾。她和我讲:“我死倒不怕,”——吃苦受累当然也不怕,她一辈子不就是吃苦受累吗?她说,“我就怕老来病了,半死不活,给撩在炕上,叫人没人理,叫天天不应。我眼看着两代亲人受这个罪了……人说‘长病没孝子’,……孝子都不行呢……”她不说自己没有孝子,只叹气说“还是女儿好”。那个亲戚住了些时候有事走了。

              ⑦那年冬天,林奶奶穿着个破皮背心到我家来,要把皮背心寄放我家。我说:“这天气,皮背心正是穿的时候,藏起来干吗?”她说:“怕人偷了。”我知道她指谁,忍不住说,“别神经了,谁要你这件破皮背心呀!”她气呼呼的含忍了一会儿,咕哝说:“别人我还不放心呢。”我听了忽然聪明起来。我说:“哦,林奶奶,里面藏着宝吧?”她有气,可也笑了,还带几分被人识破的不好意思。我说:“难怪你这件背心鼓鼓囊囊的。把你的宝贝掏出来给我,背心你穿上,不好吗?”她大为高兴,立即要了一把剪子,拆开背心,从皮板子上揭下一张张存款单。我把存单的帐号、款项、存期等一一登记,封成一包,藏在她认为最妥善的地方。林奶奶切切叮嘱我别告诉人,她穿上背心,放心满意而去。

              ⑧我的旧保姆回北京后,林奶奶已不在我家洗衣,不过常来我家作客。她也许觉得孤身住在城里不是个了局。她换了调子,说自己的“儿子好了”。连着几年,她为儿子买砖、买瓦、买木材,为他盖新屋。她有心眼儿,早和儿子讲明:新房子的套间——预定她住的一间,得另开一门,这样呢,她单独有个出入的门,将来病倒在炕上,村里的亲戚朋友经常能去看看她,她的钱反正存在妥当的地方呢,她不至于落在儿子、媳妇手里。

              ⑨林奶奶的背越来越驼,干活儿也没多少力气了。幸亏街道上照顾她的不止一家。她又旧调重弹“还是女儿好”。从此以后,林奶奶多年没有动用的存款,不久就陆续花得只剩了一点点。原来她又在为女儿盖新屋。我末了一次见她,她的背已经弯成九十度。翻开她的大襟,小襟上一只只口袋差不多都是空的,上面却别着大大小小不少别针。不久林奶奶就病倒了,不知什么病,吐黑水——血水变黑的水。街道上把她送进医院,儿子得信立即赶来,女儿却不肯来。医院的大夫说,病人已没有指望,还是拉到乡下去吧。儿子回乡找车,林奶奶没等车来,当晚就死了。我相信这是林奶奶生平最幸运的事。显然她一辈子的防备都是多余了。(有删节)

               (1)后文中与第②段画线句对比照应的是哪一句话?前后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从第⑥段林奶奶的话看,她一辈子防备的是什么?请概括体现了她的这种防备的几件事。(至少三件)


               (3)根据文章语境揣摩句子。

              ①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身上虽瘦,肚皮却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②我相信这是林奶奶生平最幸运的事。(为什么说林奶奶的死是“最幸运的事”?)


              (4)杨绛说:“老王、顺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贫贱朋友呀。……我对他们不是悲悯,只是友好,很平等的友好,一点点不高高在上。”文中是如何体现“我”和林奶奶之间“平等的友好”?在人际交往方面,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动物的节能术

              ①蛇的耐饿本领源于它们那一套节约能量的技术。人们一摸到猫或狗身上,总是感到热呼呼的,可是一摸到蛇的身上,却是冷冰冰的。这是因为前者是恒温动物,后者是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的身体,好像是只具有恒定温度的炉子,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就要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可是,作为变温动物的蛇就省去了这笔能量开支。它们一年四季的体温不同,就是同一天中的体温也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动。所以,它们体内动用的能源物质,远比恒温动物少。拿重量相等的猪和大蟒蛇相比较,如果猪每天消耗150份单位重量的能源物质的话,那么蛇只要1份就够了。

              ②与此同时,蛇类吸收营养成分的效率特别高。一口气连吞四五只小白鼠,对蛇来说是并不稀奇的。有时,它们还能吞食比自己大而且长的食物。 一般地,只要5天左右的时间,蛇就把吞进肚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连骨头也消化得精光,只剩下一些兽毛和鸟羽从粪便中排出来。消化以后,这些营养成分便在体内贮存起来。正因为在能量的积聚和消耗上能“开源节流”,所以蛇的耐饿本领特别高强。

              ③龟是寿命很长的动物。1766年法国探险家把一只大龟带到了毛里求斯岛上,到1918年,由于爬上炮床而被士兵“就地正法”了。这只龟是在成年时被捉住的,看来它的寿命至少也有180年。新陈代谢缓慢,能量消耗较少,是龟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骆驼是一种能长时间忍耐干渴的动物,人们把它叫做“沙漠之舟”。骆驼之所以能耐干渴,是因为在它的驼峰里装满脂肪。脂肪在氧化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水分。骆驼不仅能贮水,而且善于保水。它很少出汗,排尿量也少得可怜。别的动物如果小便不多,不能排出尿素等废物,就会中毒。骆驼却可以通过肝脏,利用尿素制成新的蛋白质。

              ⑤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发现,骆驼耐渴的奥秘就在它特殊的机体功能。骆驼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液中的水分;每当体内的水分明显损耗时,这种蛋白质仍能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科学家把骆驼血浆内的这种蛋白质注射到兔子体内,结果这些兔子在沙漠中断水7天,体内水分丧失30%之后,仍未死去;而没有注射过这种蛋白质的兔子,失水10%就夭折了。

              ⑥动物的能量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在这方面鸟类可算是佼佼者了。 哺乳动物每奔跑1千米,100克体重大约消耗2400焦耳的能量;鸟类每飞行1千米,100克体重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后者所消耗的能量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有一种金鸻(一种群居海滨的鸟),每年春秋季节往返于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在海洋上空不吃也不睡,一口气飞4000多千米,体重只减轻0.06千克。


              (5)本文标题为“动物的节能术”,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动物的节能术的?




              (6)第⑥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7)第②段划线词“一般地”能否删掉?为什么?

              一般地,只要5天左右的时间,蛇就把吞进肚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连骨头也消化得精光,只剩下一些兽毛和鸟羽从粪便中排出来。




              (8)结合文中提到的一种动物,思考:动物的节能术对人类未来的生活有何意义?

            • 2.

              用耳朵看书

              朱晓培

              ①今年5月,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末日之战》上映前一个月,出版社抢先发布了其有声版同名小说。这是一个精雕细琢的版本。出版社邀请了40多位演员为其配音,其中演艺人士多达40位,包括大导马丁·西科塞斯。他们用对白形式展开故事,并用背景音乐和音效渲染气氛,很受“读者”们的青睐。这个版本卖出了6万份CD和数字音频。“技术的进步,非但没有毁灭、反倒是复兴了一些艺术形式,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有声书便是其中一。”《末日之战》作者马克斯·布鲁克斯说。

               ②一直以来,出版界悲观地认为,数字技术的出现给整个出版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但事实上,它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推动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其典型例证是,有声读物正呈爆炸式增长。

              ③过去一年,美国丹丹有声读物出版社共出品了1000个类别的书目,相比2011年增长了65%。美国有声出版机构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美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为7237种,比2010年的6200种增长了17%,而与2009年的4602种相比,增幅更是超过了57%。英国最大的网络听书供应商Audible已将大约2.6万种电子书搭配了专业朗诵,该公司每月新推有声书1000多种,最终目标是推出近10万种。

              ④出版商将有声读物的爆炸式增长,归功于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相较于传统阅读,有声阅读更能满足生活节奏加快的大众随时随地阅读的需要。在排队等待的闲暇中、上下班的路上,甚至做家务时,都可以随时借助“有声阅读”汲取知识营养。“以前,如果没有被搬进合适的商店,有声读物永远没有机会展现在读者面前。但现在,有声读物再也无需为挤进书架而奋斗了。”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执行副总裁克里斯·林奇表示,该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超过250种有声读物,下载服务市场的发展让有声读物有足够的机会进入用户的视野。有声读物终于获得融入主流图书市场的机会了。

              ⑤有声读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30年代,一度被认为是小众产品,因为这些朗读书必须借助笨重的磁带或CD,一般超过50美元的造价显得相对昂贵。但现在,数字技术的变化扩大了潜在听众群体,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阅读”的世界,而且价格便宜,一般只要几美元。随着云存储使用成本的降低以及硬盘容量的扩充,用户发现,扩充他们有声读物的存储量正变得越来越容易。

              ⑥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出版商也开始投入更多资金,制作像《末日之战》那样由数十位明星诵读的豪华作品。一些有声书制作商甚至开始尝试涉猎原创作品,既有演员齐全、附带音乐、按老式广播剧风格制作的改编剧,也有青少年小说、惊险小说、科幻史诗系列等。“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声书开始脱离音频产品市场,融入主流图书市场的时机已经来临。”英国广播公司有声书出版总监简·佩特森称。

              ⑦中国市场也不例外。酷听网副总裁冯岩表示,不同于欧美市场有声读物初期完全靠汽车经济(开车族每天在路上产生大量碎片时间,有声读物恰好契合他们的阅读需求),中国的有声读物市场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声读物用户的数量由2010年的不到1000万人,猛增到2012年的8500万人,今年可能达到1.5亿人。目前国内有声读物年销售额近2亿元,已有不少商家通过网站、频道、客户端等向大众开放听书平台。除了有声书,有声杂志、有声报纸也随之而来。

              ⑧不过,有声读物的快速发展,也让很多人对这种文学消费方式感到担忧。追求纯正印刷的人认为,在做其他事情时听一本书带来的体验,根本不能与坐下来静静阅读相提并论。虽然科学研究证明,对于有阅读能力的人来说,听故事和读故事之间基本没有区别,听一段文字或许还能增进理解,特别是莎士比亚著作那样的huìsè作品,但人们在开车、提东西或切菜的时候听书吸收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⑨更有作家担心,有声读物的兴起会让静默阅读的习惯受到威胁。《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说:“如果我们慢慢地认为读书是伴随我们做其他事情的次要活动,那么我们就会丢掉最深度、最重要的阅读。更大的危险在于,技术会让我们误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做,包括阅读。

            • 3.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4.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5.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6.

              燕子翩翩入云端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取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做吉祥的象征。


            • 7.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 8. 十面“霾”伏
                     ①最近,多个城市再度被雾霾笼罩。这似乎已成常态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很焦心。恶劣的空气质量不再只是一个警告,而是已成切实的危害。建设“美丽中国”目标遭遇严峻挑战。
                      ②我市也遭到雾霾袭击,且来势很猛,好比一个锅盖罩在扬城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再加上大气层结构依然稳定,因此“霾情”升级。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雾霾,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降低,能见度小于500米,会造成视程障碍。扬州大气污染属于复合型污染,且二次污染较为严重。所谓“二次污染”,指汽车尾气、燃煤等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空气中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颗粒更小,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更大。
                        ③据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统计,在全国74个检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空气达到了“重度污染”,33个城市呼吸困难。(A) 在受影响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北京、石家庄、保定、邯郸、天津沧州、廊坊、唐山等地都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其余在山东、四川、安徽等地市也发布了黄色或橙色预警。
                       ④环保部污染防治司指出,(B) 把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200万吨以内,才能满足适合户外活动的“三级天”要求。每年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然达到2200多万吨,和二氧化硫一样,其他污染物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排放水平,短期内仍不能满足群众的舒适度和健康需求。近十年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都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大气污染涉及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短期内针对“重度污染”天气而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无济于事。
                       ⑤亚洲开发银行等发布的报告在表示,上述所有污染来自工业点源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一方面, 大部分二氧化硫排放均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钢铁、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这些行业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以上,大大高于它们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另一方面,由于包括PM2.5等多种污染,机动车尾气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而过去几年,民用机动车的数量每年以15%速度增长,私家车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0%。
                         ⑥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需要环保部门的努力,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更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 9.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传统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间建成。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选自山西旅游网)

            • 10.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