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A.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2月7日电,《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终于落幕,上海复旦附中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冠军武亦姝连创三关,不负众望,夺得冠军。武亦姝凭借在节目中的吸晴表现,获得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荣誉。随着该节目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一波品读诗词的热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以多种诗词竞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热爱诗词者的目光。雅俗共赏的题目设置使受众更为广泛,而王立群等专家的精彩点评,透过诗句挖掘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引发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

              材料二:最近,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这是一档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嘉宾运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可以说,该节目触动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泛娱乐化”“浅层化”“碎片化”的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

              (1)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25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两档节目走红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

              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喜爱做的事,而仍

              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

              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________和本业毫不相干的,________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1) 文章题为“读书杂谈”,鲁迅谈了些什么?通读全文,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职业的读书,第③段阐述________,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提出了________的建议。

              (2)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③段加下划线的“这样”一词的理解。 (3) 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填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4) 细读第④段划直线句子,为其补充一个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5) 读鲁迅经典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请选择一篇作品,依照示例,仿写一句话表达你最难忘的内容,并将篇名写在后面括号里。

              示例:一幅照片,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孔乙己》 《故乡》

              (6) 鲁迅杂谈读书,言论精辟。英国著名作家培根也有一句遐迩传扬的读书名言:________。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再补充一条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独到见解,诗句格言均可,并注明出处。
            • 3.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 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送之  (         )           (2)其欣悦(    ) 

              (3)濂以实对(       )            (4)景廉 (     )  

              翻译下面句子。

              (1)家贫,无致书以观。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填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一处)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                                          

                                                                              


              (三)阅读《留住美丽的乡愁》

              留住美丽的乡愁

              ①留住美丽的乡愁,首先要保护传统村落。村落是人们的发源地,即便是城里人,往上数好几辈,也是村里人。这样乡村就寄托着人们的乡愁,对于城里人来说,看着万亩良田,能够让他们暂时远离水泥,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对于根在农村的人来说,回到乡村,跟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团聚,既能享受亲情,又能舒缓一下自身的压力。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描绘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有价值的传统村落消失的快速,着实令人心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都没了,我们还到哪里去找“乡愁”?如此说来,传统村落的消失,从小的方面看,是让人们失去“乡愁”的寄托;从大的方面看,就是截断我们民族“思乡”这一文化根脉。

              ③留住美丽的乡愁,就要建设好乡村。古村落的纷纷消失,与农村贫穷,人们受不了而纷纷逃离不无关系。这就促使我们要提高乡村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才能激发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乡村建设中注入现代物质文明元素,与美丽的自然生态相融合,从而实现新的理想的美丽乡愁——屋外,青青的山脚下,篱笆上缠绕着美丽的花儿;屋旁,清澈的溪水流过,渴了可以直接掬一捧来喝;屋内,卫生间、厨房现代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生活并无区别。

              ④农村人有钱了,盖新房是不可少的,但盖的跟城里无区别,钢筋水泥小洋楼,千户一型,连贴个楹联的梁柱都没有,有的只是物质上的华丽光鲜,这样似曾相识,毫无个性,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也就缺乏让人记在脑中,留在心头的独特价值了。冰心在《我家的对联》中说到:“‘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挂在梁柱上的好对联,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他们人格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其效果决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因此,留住美丽的乡愁,还要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文化内涵。

              ⑤白沙鸥,黑耕牛。秋雨春风,花树满山丘,少小欢声追蝶路。乡关万里载乡愁,从此乡愁绕心头。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本来延续的命脉;留住美丽的乡愁,就是要留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文根据冯骥才有关访谈等资料整理)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怎样才能留住美丽的乡愁?请简要概括。

                                                                                   

                                                                                   

                                                                                   

              本文引用精当,请找出一处并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作用。

                                                                                  

                                                                                   

              (四)阅读《父亲买了贺年卡》

              父亲买了贺年卡

                        葛取兵

              天空飘起第一场雪花时,新年的气息又渐渐地浓郁了,我想,父亲该归家了,过年的日子正翘首企盼哩。

              好不容易盼到周五,傍晚一回家,父亲果然蹲在院子里吧嗒着旱烟,青色的烟雾不时让父亲急剧地咳嗽,我在村口就早已听到了父亲熟悉的声音。父亲看见我,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放学了,又长高了,瘦了。”父亲眯着眼,望着我说,只是没有用手来抚摸我的头。我想,在父亲的心中,我该是一个大男孩了吧。大半年没看到父亲,心里竟涌起一丝喜悦与伤感,喜的是父子相逢,悲的是父亲又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密了,头上的白发日益显山露水了。

              我告诉父亲,学校要收校服费和资料费。父亲点了点头,嘴里也喃喃地说:“好!好!”只是脸上的神情又沉重了些。我鼻子有些酸酸的,转头看着窗外。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晚上,我隐约听到父亲与母亲唠叨了大半个晚上,父亲长长的叹息声,使寂静的山村格外潮湿而阴冷。

              早晨起来,父亲不见了,我想又外出忙碌了。晚上父亲回家,脸上却阴阴的,只有与我对视时,脸上才迅疾地掠过一丝涩涩的笑。“娃,帮我写封信吧!”父亲说。写信?识字不多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未给谁写过信。我连忙找出纸和笔,父亲却从棉袄里掏出一张贺年卡,大红的灯笼,大大的福字,还有一群笑容可掬的猪娃娃,好漂亮的贺年卡。

              其实,我好几次想找父亲开口买几张贺年卡。在学校,我已收到十几张贺年卡了,有些还很精致,一打开,就响起祝你新年快乐的音乐铃声,悦耳动听。可我却没有送出一张,这次找父亲要钱,特地多要了50元钱,甚至买哪种贺年卡我都盘算好了。想不到父亲竟然也买了张贺年卡。“帮我填填吧。”父亲说,“我念,你写。”

              “王总:新年好!眼看又要过春节了,娃要交学费,家里要买点种子化肥,可否发工钱?”贺年卡的地址是“巴州市第八建筑公司”,这是父亲做苦力整整忙了一年的公司。父亲小心翼翼地把写好的贺年卡放进棉袄的口袋里。嗨,父亲还没讨到工钱,我心里直叫苦,同时对父亲想出这个主意感到悲哀。

              星期天下午,父亲说:“我送送你。”一到县城,父亲并没有直接去学校,却来到县人民医院,要我到门口等他片刻,说是有人还他钱。约莫个把小时,父亲才从医院出来,脸色竟有些苍白。“钱讨到了吗?”我问。我惦记着父亲没给我学习资料费哩。父亲没有回答,又问,县邮电局在哪儿?在邮电局,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 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到了校门口,父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400元钱,塞到我手中:“娃,一看到老师就把钱交了,千万莫丢了。”我接过钱时,有一张白白的纸条飘落在地上。我拾起一看,竟是一张卖血的条子。我鼻子一酸,抽出50元钱,递给父亲:“我不需要这么多钱,真的。”“拿着吧,马上要考试了,伙食好点儿。”说完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父亲那双厚实的大手,暖暖的。

              远远的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街的尽头,我的眼中有些湿润了。(选文有删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

                                                                                        

                                                                                         

              (2)从人物描写或是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本文多处运用“伏笔”手法,请举一例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文章最后 “我”眼睛“湿润”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原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 4.

              [一]别迷失在“成功故事”中

                 ①不论是谁,都想成功;不论是谁,都想寻找实现成功的最佳路径。于是,有些所谓的经典“故事”,便粉墨登场。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人在频频撞了南墙以后,才觉得有受骗上当之感。“‘故事’变‘事故’”,乃此之谓也。

                 ②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与学校沟通,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③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④也难怪,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都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们为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由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⑤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彻悟、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⑥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⑦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须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选自《幸福悦读))2011年第10期)

              (1)作者在本文中反对_____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所提到的“故事”和“事故”分别指什么?

              (3)文章列举了三位成功人士的真实情况,作用是什么?列举两项调查研究的作用又是什么?

              (4)请举一个因为“勤奋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事实论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艺人

                 ①腊月,无雪,天气冷得石头都呲牙。早上拱腰缩肩地开了小店的门,点起小炭炉,红红的火在炉肚子里欢快地弄腾。风硬硬的,敲在窗上的手指如一截枯柴。冷,穿皮刺骨的冷中,却透给人一种安宁。围着火炉静静地看书,心如止水。

                 ②开着一家小话吧,生意冷清。初开时,在网上告诉朋友,自己找了事。朋友说,开话吧是一件善事。我喊,是要挣钱的。其实骨子里就不是一个生意人,哪能挣得那份辛苦钱。已经开着两家店的小姑子对我评价是,没有让钱追着跑的动力。笑。

                 ③风是个爱打听事的老女人,隔一会儿就把门推开。闪进来看一眼,又忙忙地拐走了。我赌气,把门从里锁上。我在读海子的诗。海子说:平原上有三个瞎子/要出远门/红色的手鼓在半夜/突然敲响……我听到鼓声在我的耳边,咚咚响起,清晰悦耳。抬头,一个卖艺的老人站在我上了锁的门外。老人的右肩上斜挎着一根分不清色的鼓带,胸前一面朱红的鼓,烈烈的一团火。老人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拔弄着,那些声音在寒风中跳着,舞着,红红火火。老人一定站在风中敲了很久,可老人没有喊我开门,连玻璃窗都没有敲一下。

                 ④虽然听不懂老人侉里侉气的唱词,可我知道这个小曲是送给我的。心暖暖的,给点小钱,并把老人请进来,让他烤烤火。老人不肯坐,站在炉边。卑歉地说烤烤就好。老人伸手烤火,我看到那双手黑黑的,皴裂的口子还在渗着血水。我忙把眼睛移开,我怕我的目光让老人难为情。可是老人已经把手缩到后面。腰鼓被时间被风雨磨擦得又光又亮,我小店里的东西都趴在他的鼓上摇晃。他冻成紫茄子的脸,也印在鼓身上,有点丑。

                 ⑤为了不让老人拘束,我主动和老人拉话。我盯着他的腰鼓,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想着信阳腰鼓湖南花鼓。便问,河南人?不答,又问,湖南人?他哈哈地笑着说,山东人。我记得山东大鼓。可那是又扁又圆的物件。

                 ⑥毕竟是久跑江湖的人,笑过后,话儿就多起来。老人说,他一年四季都在外面跑,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唱到哪儿就在那儿挣点钱,生活在那个地方。大城市小乡村都跑,新疆西藏跑过,江西浙江跑过,山西陕西跑过,最南边的广东深圳也跑过。我注意到老人用“跑”来形容他的路程,而不是用“去”这么一个轻飘飘的字。跑是个有活力的,精神劲很足的字,就像老人的笑容。老人说这些话的时候有着骄傲的口气,一个人走南闯北丰富的阅历是他向听众夸耀的资本。最后老人特别强调说,他是有手艺的人,凭手艺走南闯北。凭手艺吃饭挣钱。我知道他想告诉我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过活,他有手艺。

                 ⑦鼓声渐远,我看着眼前一段白墙,似乎刚才没有一个笑声朗朗的老人来过。羡慕起来,羡慕老人自由地来来去去。只用一面鼓,便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都带在路上。羡慕老人不受生活的束缚,在行走中寻找快乐,再把快乐带给每一个人。而我是一个忘记行走的人,我徘徊在过去的记忆里,走走停停。

                 ⑧年三十的早上,我踩着凳子在风中贴对联。纸脆,一不小心就扯一条小口子。我慌着用胶带纸贴好。一段悠扬的三弦被风送过来,抬头我看到上次那个卖艺的老人,换了一把三弦站在邻居的店前,娴熟地运用揉、按、滑、颤的指法,边弹边唱。真是个有心人,在今天唱曲儿,肯定能得到比平时多几倍的钱。到了我的店门口,老人说,闺女,过年了,送你段三弦听吧。完了,我打个免费电话。我说,好呀。老人很慷慨,他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大段大段地弹唱,他大概要把所有的吉祥祝福都送给我这个萍水相逢的人。

                 ⑨电话是打给他的老妻的,他说,年三十晚上回不去了,没买上票,也贵。他坐初一早上的车回。车上人少不挤,还能睡觉。大概是老妻哭了,老人安慰说,车站晚上给吃热呼呼的饺子。

                 ⑩我说,明天回?老人说,嗯!我说,一路顺风。

                 ⑪老人乐哈哈地说,顺,顺,顺,六六大顺。

                 ⑫一位让人敬重的老人,年近六旬,没有利用老弱乞求别人的同情心,而是用爱心带给陌生人温暖,快乐,祝福。

              (6)文章叙述了哪两件事情表现老艺人?请用简洁语言概括。

              (7)第①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8)文章主要是刻画老艺人的,而②、③段却叙述“我”的情况,有何用意?

              (9)说说你对第⑦段画线语句的理解。

              鼓声渐远,我看着眼前一段白墙,似乎刚才没有一个笑声朗朗的老人来过。

              (10)艺人,要遵循艺德。说说本文老艺人具有怎样的艺德?

              [三]《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耕(   )

              卑鄙(   )

              庶竭驽钝(   )

              斟酌益(   )

              其咎(   )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3)填空

                 选文中写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_,陈述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诸葛亮认为蜀国北伐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用课文原句回答)

              (14)选文中诸葛亮提及“职分”“不效”等,体现了什么意识?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种意识的认识?

            • 5.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1)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
                        (2)不超过100字。
              ①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其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②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③瓷器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
              ④瓷器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状,音响清彻。
              ⑤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
              ⑥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有越窑、邢窑、汝窑、景德镇窑等十一处。
              ⑦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有取土、做坯、画坯、上釉、炉烧等十四道工序。
            • 6.
              《走进纽约》重点描述了纽约的几处有代表性的建筑,请简要说明这几处建筑的特点。
              华尔街: ______
              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______ 。
            • 7.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海南是海域辽阔、岛屿众多的省份。海南省管 着约 200 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其中南海作为中国四海的浓缩精华,她富饶丰 yíng,能够为你打开中国的蓝色宝库,她深邃宏远,可以带你感受海洋文化的深厚底 。同时海南省所辖海域上还     ①(A.星罗棋布 B.鳞次栉比)地分布着 600 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其中海南岛最大,总面积达 3.39 万平方千米,全省海岸线长达 1811 千米,大小 gǎng 湾有 84 处,是中国    ②(A.首屈一指 B.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岛。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管 ______  ②底 ______  ③丰 yíng ______ ④gǎng 湾 ______
              (2)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3)上述语段主要运用了 ______ 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南省具有 ______ 的特征。
            • 8.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8分)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yí( ),自出心cái( ),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 )的_  ,讲究假山池沼( )的_ ,讲究花草树木的_ ,讲究近景远景的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叶圣陶.《苏州园林》)

              (1)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轩榭(  )②池沼(  )③因地制yí(  ) ④自出心cái(  )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布局 配合 层次 映衬     B.配合 映衬 层次 布局

              C.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D.配合 层次 布局 映衬

              (3) 上述语段主要运用了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__(2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①艾草生长周期长,蒿草生长周期短。
                  ②艾草和蒿草最大的区别,就是生长期、高度、茎的颜色、叶面形态和气味等。
                  ③从高度上来说,艾草的主干比较粗壮,高度在80-250厘米之间;而蒿草就不同了,主干比较细小,长势最好的蒿草高度也只有10厘米左右。
                  ④再往细处看,便是叶子的形态:艾草叶背面有白色绒毛,叶面宽而肥大;而蒿草叶的表面有白色绒毛,叶面小而狭长。
                  ⑤通过气味就更容易辨别了:艾草散发出来的是特有的清香味,而大部分蒿草散发出来的是普通青草味。
                  ⑥看细一些,艾草的茎部呈淡绿色,大部分蒿草的茎部呈暗红色。
              (1)请把上面材料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下面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③②④⑤①⑥ B.②⑤①③④⑥
              C.③①②④⑤⑥ D.②①③⑥④⑤
              (2)根据材料制作“艾草和蒿草特征对照表”,分别写清草名、对照项目,并精练填写相关内容。
              项目
              内容
              名称
              生长期 高度 茎的颜色 叶面形态 气味
              艾草          
              蒿草          
              (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经过数十年研究,反复试验,发现从某一种特殊的蒿草中提取的青蒿索能够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一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有人根据屠呦呦的科研经历和科学成就拟了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补写出对联中的空白部分。
              上联: ______  苦心研究坚守,身许青蒿盼虐疾尽无;
              下联:千百次试验提炼萃取, ______ 展中医奇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