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蓝莓不是“莓”
                  ①虽说名字里面有个“莓”字,但是蓝莓跟草莓可没有半点瓜葛。实际上,蓝莓跟美丽的杜鹃花是同出一门的表兄弟。如果把草莓、蓝莓和杜鹃花的花朵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分清它们的亲疏关系了。并且,从蓝莓植株的个头(小灌木)来看,也显然跟长着草质茎蔓的草莓不是一家子。
                  ②蓝莓的学名叫越橘,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整个家族有400多位兄弟,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都有它们的身影。而得到蓝莓这个通用名,就是因为它们果实的蓝色“外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蓝莓果实都是蓝色,比如广泛栽培的兔眼蓝莓就泛着红色,而野生的红豆越橘完全是鲜红色的。
                  ③蓝莓的花朵与果子一样颇显精致,就像一串小小的灯笼。在这些花朵的内部有含糖量很高的花蜜,这正是众多蜜蜂、熊蜂所爱好的食物。虽然蓝莓花没有特殊的强烈气味,但是仅凭花蜜就可以吸引大批的传粉者。这些“食客”在聚餐的同时为蓝莓完成了授粉工作。蓝莓蜂蜜的甜度极高,即使稀释数倍仍能甜入人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何蜜蜂愿意辛勤工作了。
                  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食蓝莓。据考证,在1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食用野生蓝莓的记录,一些种类(如乌饭树)的枝叶还被用做强身健体的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苍山越橘具有“顺气、消饱胀、益肾固精、强筋名目”的功效。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蓝莓的记载。在农作物欠收的年份里,蓝莓是重要的救荒食品。到了1600年,大批来到美洲的欧洲拓荒者,开始大量采摘包括蓝莓在内的各种小浆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蓝莓对于新大陆的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拓荒者在有野生矮丛蓝莓集中分布的地方,将它们从森林中疏离开来,划分成便于修剪和采摘的地块。不过即使在人为呵护的条件下,这些野生蓝莓(矮丛蓝莓)一般每两年才提供一次丰硕的果实。直到19世纪,人们还都是依靠野生种来收获蓝莓果实,而没有人工种植。
                  ⑤成熟的蓝莓果会由最初的绿色变成了蓝色(当然,也有变成红色或白色的种类,如红豆越橘),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霜状物。采摘蓝莓还要讲究手法,如果是生拉硬扯,果柄处出现破损,就会使蓝莓果快速变质。轻轻地捏住蓝莓果向顺时针方向一旋,一颗完美的蓝莓果就被摘下来了。
                  ⑥采摘如此简单,您是不是也想种点蓝莓了呢?不过,种蓝莓可没有那么简单。
                  ⑦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温度的问题。如果在一年的生长期内,没有足够的低温处理过程,蓝莓就无法开花。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高丛蓝莓,通常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1000小时以上,而来自南方的兔眼蓝莓,也需要在低于7. 2℃的环境中待上300到800小时。
                  ⑧不仅如此,跟其他杜鹃花科的植物一样,蓝莓的根系和真菌联手才能在土壤中收获水分和营养。如此一来,这些根系就成了既怕旱又怕涝的娇气物。
                  ⑨不光是水分和有机质,蓝莓对于土壤中的酸碱度也有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在pH值低于5.5,且高于3.8的酸性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pH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这种习性可能是因为野生蓝莓多生长在森林边缘,已经习惯了由枯枝落叶形成的酸性土。
              (1)选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细读全文,请你说说本文的说明思路。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⑦段中加点的词“通常”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 2.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⑪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⑫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总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⑩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死神的精度:捕蝇草会“数拍子”干掉猎物
              LH/编译
                  捕蝇草已经吸引了科学家几个世纪之久,因为它们非常不像植物:它们捕捉动物,还会把猎物吃掉;它们的叶子使人不安地联想到一张张排满尖牙的嘴;它们行动敏捷,每个陷阱可以在十分之一秒内关闭;有时,它们还能发出美妙的歌声。正如查尔斯•达尔文所说,捕蝇草是“世上最不可思议的(植物)之一”。想要充分理解达尔文对捕蝇草的盛赞,且让我们放慢脚步,仔细看看捕蝇草在捕虫时究竟都做了什么。
                  先从苍蝇开始。它被捕蝇草的红色和水果香气吸引,落在了捕蝇草打开的那半边陷阱上。陷阱的内表面就像一个地雷区,布满了点点硬绒毛。当冒失的苍蝇碰到了其中一根,钙离子便会迅速增加,产生电信号穿过叶片;这很像在人类神经元间穿梭的电信号。
                  一次信号不会怎样;触发信号的可能是被风吹来的杂物碰到了绒毛,或是一滴雨水。为了避免因为这样的错误警报而关闭陷阱,捕蝇草的程序会等待第二次信号。
                  第一次信号还设定了一个秘密计时器,在接下来20秒里,如果昆虫没有碰到绒毛,它就能活下来。如果它再次碰到绒毛,一个新的电信号就会发出,让陷阱的钙离子浓度上升到一个关键阈值。作为反应,捕蝇草向叶片输送水,水让叶片快速从外凸(向外弯曲)变形至内凹(向内弯曲)。
                  换句话说,就是陷阱关上了。
                  现在,苍蝇被关起来了,但还没有死。它会挣扎,愈加撞击绒毛,从而激发更多电信号,接近每分钟一个。第三个电信号将陷阱的钙浓度进一步提升,刺激捕蝇草产生一种叫作茉莉酮酸的激素。茉莉酮酸帮助陷阱中的腺体细胞做好准备,使之在收到第五次电信号时开始分泌消化酶。捕蝇草精心配置消化酶的供应量以满足需要。体型大的飞虫挣扎更猛烈,撞到更多绒毛,激发更多电信号。于是,捕蝇草按比例产生更多的茉莉酮酸,并相应分泌出更多的消化酶。当然,若陷阱误捉到杂物,由于没有持续的刺激,便不会产生这一系列的“动作”,而是会在数小时之后重新打开,等待下一个猎物。
                  经过六七个小时,陷阱将会牢牢密闭,内部充满了液体。与外界隔绝的飞虫会缺氧窒息而亡:但与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相比,这已经很仁慈了。陷阱中液体的酸性会变得很大,pH值下降到2.陷阱里充满了分解虫肉的酶。
              这个胃会用几天时间消化掉死去的飞虫,捕蝇草通过品尝猎物,持续供应酸和酶。死去的飞虫不会再激发电信号了,但陷阱中还有化学感受器,可以感知到飞虫壳中的甲壳素和血液中的一些物质。所以,只要捕蝇草还能“尝”到尚有食物在消化,它就会继续消化下去。
                  与此同时,陷阱也开始吸收营养,既当胃又要当肠。以上五次激发消化酶生产的电信号还会激发一系列运输酶的产生,这些运输酶会吸收被分解飞虫所释放的盐。植物大多不喜欢盐,但是捕蝇草却能利用盐。通过把盐聚集在陷阱中,盐可以将飞虫体内的水分吸入捕蝇草自己的组织中。
              现在来看,捕蝇草是当之无愧的效率典范。它保证了自己不在捕食中浪费能量。它只在可能有食物时才闭合陷阱。它只在非常确定自己抓到了食物后才开始制造各种液体。它也只在依然有食物可消化时才继续消化。通过这些精打细算,捕蝇草可以在其他植物都难以立足、缺乏营养的湿地和沼泽中蓬勃生长。
              (选自《科学探索》 ,有删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捕蝇草具体是怎样“数着拍子”干掉昆虫的?为什么整个过程充分表明捕蝇草是效率典范?
              (3)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这个建议正确吗?为什么?
              如果你意外变成了一只苍蝇,而且不幸被捕蝇草抓住了,这里有个有用的建议:不要恐慌。只要你一动不动地等着,第二天早上,陷阱就会打开你就又可以自由飞翔了。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废旧手机的潜在危害
                  ①全球每年销售约17亿部手机,但全球的手机回收比例却比较低,约为9%~10%.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废旧手机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②要理解废弃手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就需要知道手机的部件和组成。手机的组成有:手机外壳、手机按键、主板、手机机芯(CPU)、电池、摄像头、显示屏、触摸屏、喇叭、充电器、耳机、天线等其中主要是 外壳、主板、电池、芯片、屏幕等污染环境并对人的健康有害。
                  ③手机主板中既有铜、金、银、钯等回收价值高的贵重金属,也含有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研究显示,一块手机废旧电池的污染量相当于100块普通干电池,其中含有的镉就能污染6万升水。镉对人体危害很大,它的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肺气肿、骨质改变、贫血,严重时可致人瘫痪。再如铅,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④手机主板中既有多种塑料化学物,又有一些阻燃剂,还有很多重金属,这些物质即便掩埋和焚烧,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排入水体,进入土壤,经空气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些有毒有害物就是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化学物质,简称PBT物质。PBT物质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留,并且,沿着食物链能传递并富集,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致癌性、致畸性、内分泌干扰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等多种危害,而且这些危害一旦出现很难逆转。
                  ⑤此外,对手机外壳的种种塑料和主板中的金属细小电线、印刷线路板等采用露天焚烧、简单的强酸浸泡等落后工艺和装置加工利用,除了造成PBT物质的大量产生、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外,还会产生另一类严重影响健康的物质--二恶英。二恶英是一类剧毒物质,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较低浓度的二恶英对动物表现出致死效应。人通过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二恶英而受影响。
                  ⑥减少手机污染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生产手机的环节加进环保元素,二是以环保的方式回收手机并进行废物利用。同时,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废旧手机回收制度,施行手机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再生产的循环机制。
              (1)从说明对象上看,选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说明文?说明顺序是什么?
              (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主要”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选文内容,合理想象一个减少废旧手机危害的方法。
            • 5. 阅读《晒太阳有益健康》,完成下列各题
                                              晒太阳有益健康
                                                  张健
                  ①大量事实证明皮肤癌与阳光有关,然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太阳光会减短寿命.关于皮肤癌和阳光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仍没有确切的结论.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避光可能会引起超出想象的更多的害处.
                  ②即便是最怕晒太阳的人都承认阳光对人体有益.目前,阳光的好处大多归结到维生素D的积累上,晒太阳越多,体内维生素D水平越高就越健康,越不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心肌梗死.维生素D似乎可以降低各种死亡诱因的发生概率,这不禁让大家期待单靠补充一种维生素就能够大幅提高身体健康度.然而,关于维生素D的研究结果令人沮丧,尽管对骨骼和预防肠癌有好处,但它并不能降低得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维生素D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光照对人体的益处部分和维生素D有关,但并不是全部.
                  ③最新研究发现,光照还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一氧化氮结构的简单使得它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被忽略了.事实上,一氧化氮好处很多,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发现就是一氧化氮可以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1996年,有研究发现,皮肤中含有硝酸盐,经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就会形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进入循环系统后,即使量很低,也具有强大的降血压功效.高血压可以导致脑中风和心脏病,这两种疾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晒晒太阳,就可以让皮肤产生一氧化氮从而降低血压,大幅降低死亡率.
                  ④光照和一氧化氮之间的关系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在自行车计时赛中,紫外线照射可以帮助赛前服用硝酸补充剂的选手取得更好的成绩.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一氧化氮扩张了血管,可以给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气.现在有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如何利用紫外线照射来降低血压的研究.
                  ⑤那么关于阳光带来的皮肤癌风险呢?怎样来权衡阳光的益处和危害呢?25年前的一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现在看来很有价值,统计结果非常令人震惊:作为研究对象的3万个瑞典女人,越是喜欢日光浴的人,死亡率越低,晒太阳最多的人死亡率仅是喜欢避光的人的一半.瑞典人死亡原因的3%是因为晒太阳太少,其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对4万名斯堪的纳维亚女性进行的研究也发现,越是喜欢日光浴的人,在15年内的死亡率也越低.
                  ⑥皮肤病学领域对阳光的功能仍有疑虑,然而,光照带来的好处却不可小看,光照不仅能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含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一氧化氮的合成,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其他的好处等待我们去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阳光的重要性,是时候让公众认识到:晒太阳有风险,但是更有好处.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10期,文字有删节)
              (注:斯堪的纳维亚,又译斯堪地那维亚,在地理上是指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
              (1)为什么说“维生素D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2)结合文章,说说作者认为晒太阳的“风险”和“好处”分别是什么?
              (3)请用文中原理,具体解释下列现象.
              血压和季节有一定关系,有统计结果表明,英国人的血压在夏天比较低;血压和纬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们的血压相对较低.
            • 6. 现代文阅读Ⅰ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光明,希望以灯光扫去夜晚的寂寞,延长白天的喧闹.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②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
              ,镜面建筑物玻璃的反射光比阳光照射更强烈,其反射率高达82%~90%.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可使室温平均升高4℃~6℃,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此外,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因此很容易诱发车祸. 
                  ③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会严重危害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夜间过亮的室外照明,会使不少的益虫和益鸟直接扑向灯光而丧命.比如德国法兰克福游乐场的霓虹灯每晚要烤死数万只有益昆虫.如果一个城市,特别是不夜城,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只或组室外照明灯,长此下去,该地区生态平衡必将受到严重破坏. 
                  ④另外,娱乐场所的多种光源造成的彩光污染,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⑤其实,玻璃幕墙本身也很容易被污染,尤其在大气含尘量较多、空气污染严重、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玻璃幕墙更易蒙尘纳垢,这对城市景观而言,非但不能增“光”,反而丢“脸”. 
                  ⑥光污染虽然危害很大,但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还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从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材料等方面综合解决这个问题.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删改)
              (1)从文中看,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有哪些种类?
              (2)第②节“据光学专家研究,镜面建筑物玻璃的反射光比阳光照射更强烈”一句中“据光学专家研究”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中画线句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光污染是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 7. 低碳旅游
                  旅游业,从来都是绿色行业
              ,而“低碳”概念的大行其道也毋庸置疑地为未来的旅行增添了更多低碳的色彩.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消耗的旅游方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我们在旅行中所释放的“碳”.例如,周迅在参加一个网站举行的倡导低碳旅游活动时对媒体宣称,捐出238棵树苗来抵消自己2008年的碳排放量.
              进入21世纪,虽然多数人不知“低碳”是何物,但游客也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其中包含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出行等方式.
              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去欧美旅游的朋友都知道,出行前旅行社常常会提醒游客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物品,因为境外很多酒店并不提供这些物品.可游客常常会质疑,是不是旅行社给他们在境外安排的酒店档次太低,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配备.而现在,游客都能理解境外酒店那些做法是出于环保的考虑.据了解,目前国内等地,也出现了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这表明“低碳”意识正慢慢走进大众旅游.
                  不过,对于正在摸索低碳旅游可行性措施的旅游业界来说,要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作为旅游主体的广大旅游者,要为低碳旅游做出努力,则相对容易得多.例如,假日去郊外,旅游者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习惯,在汽车后备箱中放上一辆折叠自行车,开车至郊外,改骑自行车去体验野外的自然风光,便能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切实为低碳作点贡献.骑单车或是徒步,这两种以人工为动力的旅游,是每个人都应采取的简约低碳旅游方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尽可能多地采取拼车的方式.旅游时,也尽可能多地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
                  2011年的出游方式将向时尚、新潮、科技、环保方向发展.新旅游方式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可以到达更远的目的地,体验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旅途生活.倡导旅游新时尚,让我们做到低碳旅游,绿色出行.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
              (2)依据选文信息,给“低碳旅游”下定义.
              (3)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加着重号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5)除了“低碳旅游”,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到“低碳”?请试举两例.
            • 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①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③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直到接触到光亮,它才不再长长,而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
                  ④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但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⑤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和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做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⑦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象,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
              (1)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2)从文中你知道了植物哪些独特的感知方式?
              (3)按括号里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而大一些的种子
              能够在黑暗中发芽.(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它们并
              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
              ,而是
              ,在长度的方向上
              .(注意加点词,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第⑥段中,作者具体说明了“人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理解.
            • 9.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曾有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
            • 10. 阅读文章.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曾有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