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 ___  __ 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 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加下划线词。


              (1) 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3) 任选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4)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3.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石底以出(            )
              ②心 之( )
              ③其岸势 犬牙 差互( )
              ④乃记之而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

            • 5.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人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沿溯阻           (                     )

              (3)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                     )

              (4)亦可也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 【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

                                                                                           

                                                                                           

              (4) 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6.

              【甲】孟子曰: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①之上。庄子曰:“鯈鱼②出游从容③,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④。子曰‘汝安⑤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②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③从容:悠闲自得。

              ④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其,话题。本:最初。
              ⑤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文是在探讨_________的问题,乙文讲的是______。(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谈谈两文中孟子、庄子的生活态度,并分别说说你的感悟。


            • 7.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①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

              、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②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

              (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沿阻绝           溯:

              王命急宣         或:          

              ③ 虽乘御风         奔: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 

              [甲]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是①“               ,           ”第二段描写春秋冬三季的景色,结尾引用渔歌的用意是:②                


              (4) 

              [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8.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2)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

              (1)舜于畎亩之中             发: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3)恒,然后能改             过:            

              (4)益其所不能               曾: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 10.

              江南春

              [北宋]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晚年被贬岭南时所作。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诗歌首句与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一样,都运用了“烟波”这一意象,二者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诗歌后两句韵味悠长,请自选角度试作赏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