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___想做大规模,___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浑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是 还是
              B:既 又
              C:不仅 还
              D:不是 而是
              (2)第⑦段中的“左右”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 。
              (3)概括第③段的具体事例  ______ ,这一事例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 ,论证结构是  ______ 。
              (5)下面这段文字能与文中哪一段形成对比论证?请具体阐明理由。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 3. 提出要求。
              (1)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挖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
              (2)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 4.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5. 下列对《短文两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 6.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运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  )
              A.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
              B.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C.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D.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 7.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
              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对比论证)
              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道理论证)
            • 8. 《山水画的意境》中有几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思路引领: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事实胜于雄辩”,用典型而恰当的事实来证明论点,更具有说服力。筛选出文中运用举例论证的语段加以概述,并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论证方法所证明的观点。
            • 9.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病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躲避也没处躲避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撞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古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②“解除”责任指                                                                                                      

              (3) 说一说文中画线处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它的好处。

                                                                                                                                                  

              (4)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 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