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
              (1)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
              (2)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请简要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说说其表达效果.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时部分
              会突然上升或下降.
              ②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
              比较深.
              (4)读完此文,你觉得海啸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 3. 文段(二)
                                                     山水贵州
                 ①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部.贵州地貌属于高原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是贵州刚毅的轮廓;水,是贵州温柔的肌肤.
                 ②贵州的山,不仅多,而且奇.境内山脉众多,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东部武陵山巍峨屹立,西部乌蒙山高耸入云.
                 ③在层峦叠嶂间,遍布着喀斯特溶洞,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据统计,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因此,贵州又有“喀斯特王国”之称.
                 ④贵州的水依附于山,资源丰富.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潕阳河、锦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⑤贵州多数河流的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据统计,贵州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⑥贵州山水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使整个贵州组成了一个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奇丽多姿.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和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本文略有删改)
              (1)认真阅读本文后,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下面表格内A、B、C、D、E、F、G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标题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的结构文章段落说明对象及特征画线句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A(按说明对象划分)B段①G
              C段②D
              段③
              段④E
              段⑤
              总写段⑥山水交相辉映、浑然一体F
              (2)贵州山水美不胜收,人文风情绚丽多彩.请你主要运用说明或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一段介绍贵州人文风情的文字.(可从历史、习俗、建筑、服饰等一个或多个角度写.字数:120字左右)
            • 4. 阅读暖希的《字为何变陌生了》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在这篇文章中随便找一个字,盯着这个字看30秒…有什么发现吗?是不是像我一样觉得你盯看看的那个字变得很奇怪,好像有点不认识了?熟悉的字怎么感觉那么陌生呢?
                ②是的,字没有什么变化,也不是写错了.事实是,不管什么字,通常你盯着看上二三十秒钟,就会觉得“这个字变陌生了”.研究还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变陌生,譬如“日”“月”平均要过51秒钟变陌生,而如“明”“认”等字,则只要平均26秒左右就变陌生了.
                ③不仅仅是中国的方块字会让人产生这种奇怪的感觉,使用字母的外国人也发现他们有相同的问题.美国心理学杂志上曾有篇文章描述这一现象: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得太久,它就变得奇怪而陌生,
              看起来像是一堆毫无价值的符号.后来人们又发现,也不仅仅是文字会让人产生奇怪的陌生感,一幅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竟然觉得陌生起来.
                ④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一个特点:如果短时间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形象点说,神经活动也是会“疲倦”的.
                ⑤当我们盯着一个字看时,我们的大脑就得不断拿着这个字的模样去寻找它所表示的内客,找的次数越多,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越疲倦.于是我们大脑里辨认这个字所涉及的神经活动也会暂时被抑制,这时我们就会认不出这个宇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的“饱和反应”.
                ⑥我们不但在图象识别上可以产生饱和反应,我们的听觉、味觉、嗅觉等都会有饱和反应.不管什幺样的感觉刺激,只要时间一长,重复多了,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了.
                ⑦这种饱和反应对我们其实是有好处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如果总是一直关注某个信息,就无法接受新的信息,因此,我们对旧信息的反应必须消减下去,或者产生变化,才能保证新的信息能够引起正确的反应.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以与读者一起“做游戏”的方式开篇,有哪些好处?
              (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第②段中划线句子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变陌生”.
              ②第②段中加点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对变化后的符号意思研究得不够深入.
              (3)请分别概括出文中的“饱和反应”对神经恬动的负面作用和好处.
            • 5.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请你指出第②语段的说明中心?
              (2)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
              (3)综合选文信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滇西莲瓣
                  ①兰,野生在高远、清寒、背阴的深山密林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素以葱绿的叶色,柔韧的叶质,淡雅的花姿,飘远的幽香博得人们喜爱.在历代典籍中,兰被称为“花中君子”,“空谷佳人”,不少名人为之倾倒.
                  ②滇西是兰花的簇生之地.其中,莲瓣兰是独有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今这种兰花进入流通领域,成为人们手中的“绿色珠宝”,家庭致富的“绿色银行”.1993年11月,日本兰花专家给云南兰花界人士传来消息,1992年春从云南滇西买走的莲瓣兰在东京兰花展中获金牌奖,奖金50万日元,引起轰动效应.可以说,这是莲瓣兰在世界花石文化里显示出来的不凡特色和耀眼辉煊.
                  ③云南的兰花统称滇兰.莲瓣兰是滇兰中独树一帜的家族.这种兰花,时逢每年的元旦春节盛开,民间称之为“年拜兰”,其意为“拜年花”,给人们带来吉祥喜庆的气氛.同时,这种兰花的花瓣呈椭条形,酷似盛开的莲藕花瓣,民间以花定花,故呼之为“莲瓣兰”,并延传下来.
                  ④莲瓣兰是什么时候从野生变为家养的,目前有史可查的仅有两处.一是明代崇祯年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滇西考察山形地貌时写下的《滇游日记》.书中写道:“兰品最多:有所谓雪兰,白花,玉兰,绿花,最上;…其野生者,一穗一花,与吾地无异,而叶更细,香亦清远.”二是民国后期整理的《新纂云南通志•花卉类•兰>.《志》中写道:“中国产兰之区福建之外当推云南.旧志载,兰有70余种,其开于春者有春建、春绿兰、白莲瓣、绿莲瓣…”《志》中还写道:“山谷阴地滇西一带,”“最著名者有以下八种:素心兰、白莲瓣、春建、朱砂兰、雪兰、绿莲瓣、凤尾兰、风兰.”其中,在介绍莲瓣兰的状貌和香味时,这样描述:“白莲瓣,花大,春时著花,香色双绝,大理名产;绿莲瓣、麻莲瓣,韵秀,香色浓馥,但不甚烈,是此兰名贵处,大理、邓川一带喜盆植之”.
                  ⑤从这些记载看,莲瓣兰一词出现在史料中的时间还不足60年,可以说,莲瓣兰在兰苑中是一簇后起之秀,在花石文化开发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⑥云南是世界公认的植物王国,自然是兰花的王国.据植物学家考察论证的结果,中国有1200多种兰花,云南占去600多种.而这600多种兰花中有200多种为云南独产的品种.在云南独产的这200多种兰花中,异彩纷呈、万紫千红的兰花当推莲瓣兰.当今,在云南,莲瓣兰已经成了观赏价值高、经济价值俏、开发前景好的滇兰主体.
              (1)阅读全文,说说人们喜爱兰的原因.
              (2)文章题为“莲瓣兰”,那么,“莲瓣兰”因何而得名?(用文中语句回答)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仅有”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
                ①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世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争夺资源,其中能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每次中东地区一打仗,石油的价格就猛涨.目前,在世界上的一次性能源中有40%是由石油提供的.所谓一次性能源,就是消耗了不再有的能源.而科学家预测,到了21世纪中期,人类就将面临石油危机.
                ②烧完了石油和煤,接下来我们应该烧什么?这不仅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在19 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人们使用的燃料都是固体的燃料,一部分是天然的木材,一部分是从不深的地壳里挖掘出来的煤炭,这样的时代叫固体燃料时代.人类进入20 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挖掘技术发达起来,煤和石油更容易开采了,尤其是大型油井开采技术十分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工厂的出现,使得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增多起来.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使得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厉害,石油的产量越来越高,人类进入了液体燃料时代.煤和石油虽然在地下经历了亿万年的积累,然而终将有消耗殆尽的时候,而且已经为时不远了.所以科学家提出,21世纪将是燃气时代.
                ③21世纪前半期,人类将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一方面,天然气的资源暂时还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天然气也比石油和煤更环保一些.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占主流的能源还是煤和石油,然而它们的燃烧带给世界的是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恶果.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稳定能源供给,世界各国已开始积极开发天然气,希望以此代替煤和石油.天然气是最干净的化石燃料,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天然气的储藏量也相当大.
                ④然而比起氢气来,天然气的环保效果就差远了.纯净的氢气不仅发热量高,而且燃烧后一点也不污染环境,不仅不会产生有毒废气,而且不会产生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它的惟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氢气是可再生的燃气资源,它可以通过分解水来获得,它的产物又是水,所以氢气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既然这样,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使用它呢?说到底这是个成本问题,由于现在分解水获得氢气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故燃烧氢气的成本比石化燃料要高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氢气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德国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液体和气体氢供给基本建设项目的准备,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约3000个氢气气站.
                ⑤研制环保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主攻方向.一些规模较大的国际汽车集团为了在产品的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在环保汽车产品的开发方面下了大力.利用氢气制造的氢动力燃料电池可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氢燃料电池是利用氢和氧(或空气)直接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在底特律举办的2002年国际车展上,通用汽车公司“自主魔力”氢动力概念车首次亮相.由于汽车须解决环保问题的迫切性,将很可能使得氢燃料时代提前到来.科学家预测,从2020年开始,将在天然气中加入15%的氢,到21世纪后期,人类将慢慢过渡到使用纯净氢气的时代.
              (1)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什么是“燃气时代”.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仅为石油的70%”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第④段,说说氢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哪些优点?
            • 8. 【阅读科技小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1)本文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9. 阅读《美食身上穿》,回答下列各题
                                              美食身上穿
                  ①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衣料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棉麻,到后来的人造纤维尼龙、的确良.其实,各种纤维制成的衣料都有局限,比如棉质服装虽然舒服,但总觉得不上档次,不容易吸引眼球;丝绸虽然轻薄柔软,但容易起皱;麻类虽然凉爽,但穿在身上总有刺痒感;化纤虽然平整,却难与皮肤亲和.而眼下又兴起了“绿色服装”、“生态服装”,人们又重新选择了天然纤维,一些服装生产商也开始利用天然作物开发新型的生物布料.
                  ②大豆一直是博得大众喜爱的食品.现如今,大豆也不再仅仅用来磨豆腐、榨豆浆,一种用大豆蛋白纤维制成的新型服装面料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生产这种大豆蛋白纤维所用原料是榨油后的豆渣,因此称之为“绿色纤维”是再贴切不过了.经生化技术的一番“点化”,大豆就从“吃的”摇身变成“穿的”了,大大提高了大豆产品的附加值.
                  ③大豆蛋白纤维制成的服装像棉花般柔软,看起来具有丝织品的天然光泽和悬垂感,还能抗茵、防静电.它除了具备以上各种纤维的优点外,还有很多独特之处.由于大豆蛋白纤维外层基本上是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保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现在穿着时尚的人们来说,大豆蛋白纤维的出现给了他们更多选择的余地,再加上大豆蛋白纤维制成的服装还符合免烫、易洗的潮流,更是会得到很多人的青睐.另外,穿上大豆蛋白纤维衣服,最值得自豪的是可以这样宣称:“我的衣服可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哦!”
                  ④大豆蛋白纤维备受宠爱,玉米纤维也不甘示弱.在意大利的一些球队,俱乐部为球员们特别配备了含有玉米纤维的球服,这种运动衣具有比一般的棉制服装高好几倍的吸汗性,可以让球员在大汗淋漓时觉得更舒适,为球衣增添了人性化的色彩.
                  ⑤传统的化纤或人造纤维是用石油提炼而成的,而玉米纤维则完全是从玉米这样可循环再生的农作物资源中提取,因而不会污染环境,更能被生物分解,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正可谓取自大地,再回归大地.
                  ⑥此外,玉米纤维还可以制成更柔软、更像真皮的人造皮革,而且玉米纤维通过加工改造,还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复合纤维.目前.已有科学家考虑用玉米纤维制作宇航服.
                  ⑦由此可见,利用天然作物开发新型生物布料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选文有改动)
              (1)细读全文,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加点的“点化”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在意大利的一些球队,俱乐部为球员们特别配备了含有玉米纤维的球服.这种运动衣具有比一般的棉制服装高好几倍的吸汗性.
              (4)请简要说明大豆蛋白纤维制成的服装有哪些独特的优点?
            • 10. 我们的家园怎么了
                                                  佚  名
                ①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②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③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④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
              (1)请找出文中运用了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语句,并抄写下来.这一段中还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2)用“∥”标出此文的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⑤
              (3)第②段“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中的“极其”能否删去?为什么?
              (4)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你将给周围的人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