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不“泥其迹”,要“师其意”
                ①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时代先锋、道德楷模、航天英雄、奥运冠军乃至商界精英、大众明星等“人们心中的偶像”,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的奋斗人生,是青年人最好的励志教材.他们的经验教训,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有益指南.
                ②不过,也听不少青年说,榜样的人生令人感动却让人难以效仿,心生敬佩却难以企及,心生羡慕却苦于无门“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③对
              人来说,的确不可能拥有航天英雄们的机遇,也很难创造奥运冠军们的辉煌,不会也不期望遭遇“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那样献出生命和健康的“非常瞬间”,甚至于,许多人也可能缺一点“草根明星”的幸运.但并不是要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④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就像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一样,“模仿”得了他人的人生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
                ⑤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学习,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精神、意志、品行,从而借助榜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自我,成就人生.
                ⑥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总是怀着“捷径”心态,就会走弯路.榜样人物就是人生的加油站,激励我们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坚守、努力、勤奋.感叹“神女”刘洋的幸运时,可曾知道这“幸运”背后写满了她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惊喜孙杨的碧波奇迹,可清楚“奇迹”背后是他16年不懈的努力、每天15000至20000米的超强训练量?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人生,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在创业前就已有编程7年的经历?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
                ⑦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唯有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才能明白“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如何去做”.王潮歌有句人生感悟:“弄明白自己的长处,一生不愁.”对照榜样审视自己,用他们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意志,用他们的精神振奋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强大.
                ⑧成功是学习的馈赠,不少失败往往源自机械克隆与简单拷贝.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善于学习、坚持积淀,等到有知识、经验或智慧向外“吐”的时候,花就自然开了,柳也就有了浓荫.
                ⑨京剧大师郝寿臣曾告诫弟子,“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对于每个人来说,贵在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成为独特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造成一把不同凡响的好剑,在时代的风浪中所向披靡,收获精彩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桑林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多处用四字短语点出了“泥其迹”的现象,请你找出其中4个.
              (3)读第③段加点词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
              (4)在第⑥段横线上续写一个事例,要求与前边的一组句子句式一致.
              (5)说说你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理解,并品析其表达效果.
            • 2. 现代文阅读
                                                  尊严的重量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一座法国城市,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正在一家咖啡馆里悠闲地享受着.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你被俘了,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个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帝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作为一名纯种的日耳曼人,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贝尔蒂一家,可他并不像别的德国军人那样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不,那不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军人的做派.所以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④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听我的命令,走!”
                ⑤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贝尔蒂举着缴获来的手枪在后面押着.等走到大街上一看,只见人来人往的,全是喜气洋洋的法国人,不时有举着双手垂头丧气的德国军人被押送着走过,原来全城真的改天换地了.
                ⑥这时迎面走来贝尔蒂的邻居迈尔.只见迈尔双眼赤红,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痰,骂道:“德国佬,魔鬼,你也会有今天!”
                ⑦霍夫曼却不动声色,先是掏出雪白的手帕仔细擦去脸上的痰迹,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虽然我们暂时失败了,可我仍然鄙视你!”
                ⑧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⑨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大伙的心情我能理解,可现在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⑩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⑪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⑫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⑬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两个全副武装的德国军人粗暴地强拉出来,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随着尖利的枪响,那人就会脑袋开花倒在血泊中.
              ⑭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高昂着头颅,皮靴甩得老高地在大伙面前走过,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⑮霍夫曼慢慢走到贝尔蒂面前,现场气氛顿时像冰窖一样,他这是要置贝尔蒂于死地吗?
              ⑯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⑰贝尔蒂得救了,这时突然听到霍夫曼大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⑱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一把揪出一个人来.贝尔蒂惊讶极了,俘虏霍夫曼的明明是自己,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再一看.明白了,霍夫曼指认的人正是迈尔.他这是在报复迈尔对他的污辱.
              ⑲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浑身颤抖,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霍夫曼的脸上顿时现出鄙夷的神色来,说:“猪猡一样的胆小鬼…”
              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㉑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㉒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真让我失望,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㉓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㉔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㉕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
              ㉖贝尔蒂微笑着说:“因为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㉗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
              (1)作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通读全文,试概括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1944年8月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将文章第⑳段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要求语言简明连贯,情节自然顺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3)文章第㉓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请认真揣摩品味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霍夫曼为什么会大脑里一片糨糊?
              (4)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贝尔蒂和霍夫曼,对于维护“尊严”各有其不同的表现.请对这两个人物的“尊严”进行比较,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4)文章第⑩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结尾又写道:“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霍夫曼的两次“弯腰”各有不同的含义.试作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声喝彩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女主人很吃惊,    .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求: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④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震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能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纪录.
                ⑤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⑥她其实是在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以后我又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了…
                ⑦那位同桌后来仍然常常带着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⑧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他眼前豁亮了.其实,我早忘了曾为他喝过彩.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因为只有诚实而有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1)第④段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第②段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⑤段画线句“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在文中的作用是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比较点事件一事件二
              具体内容    “同桌”为“我”喝彩
              被喝彩者当时的反应吃惊    
              被喝彩者事后的反应    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
              喝彩的价值    (用原文语句回答)
              (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诠释“为别人喝彩,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B.祈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别人地久天长的喝彩.
              C.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
              D.揭示“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
              (6)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从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任选两种方法,补写第③段“女主人很吃惊”的情景.(80字左右)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    (不超过12字),其次    (不超过24字),然后    (不超过18字).
              (3)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 5.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有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只见儿子歪歪扭扭地填了一个“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去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2010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第⑤段中老人微笑着说的那句话为什么使“我”感到很温暖?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请找出句中的两个关键词分析一下表达效果.
              (4)为什么“我”看见了儿子的日记以后“深奥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5)在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后再补写一个句子,使这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意义相关,构成一个整体.
            • 6. 一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  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作者:王虎林,有删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