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 ___  __ 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 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加下划线词。


              (1) 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3) 任选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4)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3.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石底以出(            )
              ②心 之( )
              ③其岸势 犬牙 差互( )
              ④乃记之而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

            • 5.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佁然不动      (     )        

              (2)往来翕忽   (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 6.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 不 人也( )

              (2) 吾之南海( )

              (3) 蒙 始就学(           )       

              (4) 鲁肃过寻阳(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学习读书的态度,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这样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卷石底出(     ) ②潭中鱼百许头(        )

              悄怆幽邃 ( )④以其境过( )

              (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 作者先“闻水声”,“心乐之”,看到潭中游鱼感到轻松、快慰,后来又觉得“悄怆幽邃”,如何理解?

            • 8.
              《诫子书》《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博士:

              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______

              ③静以修身,俭养德。

              以:

              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精。

              励:

              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3) 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而《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4) 读了两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 9.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线词。

              ⑴公亦以此自    矜:______     

              ⑵康肃笑而之    遣:___________

              ⑶夫没者岂然哉  苟:_______  

              ⑷见舟而之    畏: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 [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_(1)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__(2)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_(3)___。

              (4) [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 1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有仙则(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素琴,阅金经(    ) (4)无案牍之劳形(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