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             。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 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3) 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第④段,仿照画线句子,在“当你一帆风顺”之后 再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义连贯。

              仿照: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

              续写:当你一帆风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话说汉字),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 根据本文内容,请你说说汉字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仔细阅读第②段,简要说明该段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仿照下列示例,从“信、战、瘦”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并写出一个含有这一含义的词语。

              示例:“诽”左面是“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所说的话不符合实际”,如“诽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1) 将表格填写完整。

              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a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⑦⑧

              b                                                                                              

              (2) 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3)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

              (4)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台阶》中的父亲又是个什么形象?

              (5) 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____”句子中得到的启示。

              (6) 仿照下面教师节祝福短信,给父亲发一条短信。

              示例:您如春风拂过,催百花竞放;您如艳阳普照,使万木葱茏。教师节快乐!

            • 4.
              会“咬人”的植物    ①自然界有这样一种植物,会“咬人”,且“咬功”了得,它们专门给人“难堪”,跟人“过不去”。火麻树便是其中一种。
                  ② 火麻树生长在云南、广西等海拔800~2000米的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是荨麻科中稀有的常绿乔木 树种,生长较快,树冠覆盖面大,高8~15米,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③火麻树会“咬人”,人一旦触碰到它,它立马会“咬”上一口,使人火烧火燎得难以忍受。就连大象也很怕它。大象一旦被火麻树“咬”伤,也会疼得嗷嗷叫。
                  ④火麻树没有嘴,怎么会“咬人”呢?经科学家分析,原来火麻树和蝎子草属等植物一样,是一种产检的有毒植物。它的叶片上生有刺毛,刺毛中含有蚁酸、乙酰胆碱、组胺和5-羟色胶等可引起皮肤刺激的生物碱物质。刺毛一旦接触人的皮肤后,就会立即引起刺激性皮炎,瘙痒,严重烧痛感,红肿,就好像患了荨麻疹一样。它的刺毛末端是一种带刺的薄壁球状细胞,细胞壁含硅,质脆,当接触皮肤时,球状物破裂,粗糙的末端刺破皮肤,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的刺毛内含物就紧跟着冲进来了,因而让人感到像被“咬”了一样。
                  ⑤但火麻树也并非是十恶不赦的“恶树”,从它的汁液中提取的“树火麻”可以用来驱除蛔虫,它的树皮还可制造纤维!
                  ⑥会“咬人的树还有很多。在我国辽宁东部的桓仁山区,也有一种会“咬人”的树,它的枝干像楸树,叶子肥大对生。春天,枝叶萌发出一簇簇绿里透红的枝叶,煞是好看。但是,当地人不仅不敢去采摘它,就连望一眼也觉得害怕,因为它的确会“咬人”。不少人不相信这种树真能“咬人”,冒犯了它,结果真的被“咬”伤了。凡是被“咬”伤的人,先是起带白顶的鸡皮疙瘩,然后浑身肿胀,眼睛、嘴巴只剩一条缝,痛痒钻心,最后皮破流黄水,要经过多方面调治,轻则二十几天,重则要两三个月才能康复。科学家经研究,确认这种树是我国目前稀有的优质野生漆树。属于漆树科植物,是制作生漆的主要材料,树的汁液有毒,是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对生漆过敏者的皮肤接触到漆树会引起红肿、痒痛,严重的可引发中毒性肾病。漆树中所含有的混合物质漆酚,会导致人产生皮肤过敏反应,所以就成了“咬人树”。
                  ⑦火麻树、漆树会“咬人 ”,成为“咬人树”,而草中也会“咬人”的。这草便是“咬人草”,学名叫荨麻。当你顺着抓它(从下往上顺毛捋) 不痛, 而逆着抓或撞上即奇痛难忍。荨麻茎上的螫毛,用以杀伤来犯的敌人而保卫自己。荨麻为荨麻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春发冬谢,通常高为50~150厘米,茎直立,有四棱,全株密生螫毛,叶似大麻叶子。别看其貌不扬,农牧民却把它视为珍宝。如果有人遭到毒蛇咬伤,将新鲜的全株荨麻捣烂取汁敷伤处,即可迅速治愈;对于草原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以适量荨麻煎水洗患处,也相当有效。荨麻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在我国的云南中部、贵州、四川东南部、湖北和浙江都广泛分布,常常生长于山地林中或路边。
              (1)下列对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举例子  打比方       B.列数字  作比较
              C.作诠释   列数字        D.摹状貌   列数字
              (2)下列关于“火麻树”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从火麻树的汁液中提取的“树火麻”可以用来驱除蛔虫,它的树皮还可制造纤维!
              B.火麻树刺毛接触人的皮肤一定时间后,就会引起刺激性皮炎,瘙痒,严重烧痛感,红肿等。
              C. 火麻树的叶片上生有刺毛,刺毛中含有蚁酸、乙酰胆碱、组胺和5-羟色胶等可引起皮肤刺激的生物碱物质。
              D. 自然界有一种会“咬人”的植物,火麻树便是其中一种。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火麻树会“咬人”,不光人类怕它,动物们也怕被它”咬”。
              B. 被漆树“咬”后,不会康复,所以当地人不仅不敢去采摘它,就连望一眼也觉得害怕。
              C. 漆树中所含有的混合物质漆酚,会导致人产生皮肤过敏反应,并不是真正的被“咬”。
              D. “咬人草” 荨麻可治疗 被蛇咬伤,对草原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也相当有效。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______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3)第⑥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
              A.作比较  列数字          B.作诠释  列数字
              C.作诠释  作比较         D.分类别  列数字
              (4)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 ______
              A.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 6.
              树轮密码    ①在科技考古中,树轮年代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圈圈同心圆圈,有疏有密、颜色有深有浅,这就是树木的年轮。树轮可谓是一部承载了众多信息的科学“巨著”。
                  ②年轮可以说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记载自己年龄的一种独特方式。科研人员说,多数温带树种一年形成一个年轮,因此年轮的数目就表示树龄的多少;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因此,与其他定年方法相比,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某个季节。
                  ③由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会影响气候,气候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树木的生长,从而使树木形成宽窄不同的年轮。因此树木年轮被视为推测气候环境的高精度资料。我们通过不同地区的树木年轮能读解出不同的信息,比如对于柴达木盆地来说,较宽的年轮即意味着当年较多的降水;对于寒冷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的树木来说,较宽的年轮意味着当年气候的温暖。因此利用树轮这一特点可总结出过去气候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④科研人员研究重建了青海都兰县1176年上一年7月到当年6月的降水量,从古木年轮重建的降水资料可以看出,60%的降水量重建值低于1940年以来的年降水平均值,可以推测过去相对干旱年份发生频率要比现在干旱年份发生的频率高。因此,树轮也储存着大量古代文化的记忆。
              (1)阅读第①自然段,说说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如果通过树轮来研究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应该按怎样的思路进行?
            • 7.

              (一)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3)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                                                    

              (4)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1)“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4)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                                                    


              (5)“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三)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  “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利:​                                                    


              弊:​                                                    

            • 8.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妈妈笑了:“什么?”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1)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美丽的故事。

                                                                                          

              (2) 体会下面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3) 文中的小男孩儿虽然“智力受损”,其实也还乖巧,试找出一个这样的细节,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4) 下面这段话运用写作文这样一个细节,表现出小男孩“学习起来很吃力”,学用这种细节表现的方法将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他学习起来总是那么刻苦。别人                ,他却                     。     

                                                           

              (5) 仔细阅读小男孩的作文《愿望》,完成下面的点评。

              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点评:一个                      的愿望。(填上一个短语或短句)

              (6) 文中有一段满含着哲理的抒情,将它抄写在下边的横线上,并且永远记住它。
            • 9.

              淡竹    苏沧桑

              ①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一般踌躇满志。

              ④  银杏,不惜褪去了一身浓艳,企图和蓝天的高洁媲美。

              ⑤  兰花,像极薰衣草,所有的花都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

              ⑥  浮萍无根,却有心机,幻想挣脱随波逐流的命运。

              ⑦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⑧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⑨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尽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依附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献媚,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⑩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⑪  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⑫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⑬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⑭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⑮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干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⑯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岳飞、辛弃疾……

               ⑰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⑱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他可以很 入世

              ②他也可以很出世

              (2) 划线句“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既说淡竹是“空”的,又说淡竹是“满盈”的,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③-⑧段,请你分析作者写作这几段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请你揣摩文中“淡”字的丰富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古今中外,像作者这样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者不胜枚举,请仿照例句再列举一例,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不得引用选文中已出现的诗文。

              【示例】莲,周敦颐借赞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李忠文《摆渡老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 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 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3) 第⑤段中加横线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请具体分析。

                                                                                                      

                                                                                                     

              (4) “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5)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如果“我”最后见到老人,会向老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