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滴剂说明书

              【通用名称】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滴剂

              【成份】本品每毫升含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100毫克,辅料为高果糖浆、丙二醇、甘油、山梨醇溶液,纯水、黄原胶、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枸椽酸、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丁酯、食用红色素和食用香精。

              【性状】本品为红色混悬液,味甜,水果香味。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

              【用法用量】口服,12岁以下儿童用滴管量取,用后请洗净滴管。用量见下表:

              年龄(岁)

              体重(公斤)

              一次用量(毫升)

              一日次数

              1~3

              10~15

              1~1.5

              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4~6

              16~21

              1.5~2

              7~9

              22~27

              2~3

              10~12 

              28~32

              3~3.5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注意事项】

              (1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 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5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6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年人监护下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 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本品可致肝损害。

              (2 本品与氯霉素同服,可增强后者的毒性。

              (3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毒理】本品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包装】液体药用塑料瓶装,备有带刻度的塑料软胶滴管,每瓶15毫升,每盒1瓶。

              (以上说明书有删减,精准说明书请参看药品包装)

            • 2.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③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④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⑥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⑧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时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

                 ⑨辐射也并不是总干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⑩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 3.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科学告诉你,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接近-273.15℃)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辐射。

                 ③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④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⑥虽然非电离辐射对细胞组织影响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不管怎么说,它比电离辐射的伤害要小得多。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由于电离辐射会破坏细胞组织,可以引发癌症,所以,一般人常说的辐射都是指电离辐射。

                 ⑧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⑨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

                 ⑩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⑪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当然,不要指望用这个取暖哦,它的热量太微不足道了。

                 ⑫最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随着人类对辐射的认识逐渐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防辐射的办法越来越多。所以,辐射想干点坏事,还真不容易找到机会呢。

                 ⑬辐射也并不是总于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⑭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 4.

              【科普知识】:

              雾由水汽组成,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见度降至1公里以下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PM2.5等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大于1公里但小于10公里的普遍空气混浊现象。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碳黑、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飞灰、矿物颗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各种有机气体化合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反复循环,会诱发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肥胖、免疫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源头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市区扬尘的大量排放、农村露天焚烧秸秆、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等等。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又加重了污染程度。

              【资料链接】

              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诞生于英国,但它的出台却是以极为昂贵的生命代价换取的。1952年12月,潮湿有雾的空气停滞在伦敦城上空,工厂和住户烟囱排放出的大量烟尘废物不断在大气中积聚,浓厚的烟雾在全城弥漫多日不散,最终导致两个月内,12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全民参与,最重要的是立法。我会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将投票结果提交人大和政府,呼吁立法《空气清洁法案》。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短短32个小时,在参与调查的3.17万网友中,有3.13万人支持立法,占98.8%。

              【治理措施】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某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措施,其中包括:在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尤其是重点企业因乱排滥放造成的污染;开展环保部门综合督查试点工作,建立环保监管长效机制。自2015年5月1日起,全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2015年6月,又启动了省级生态城市的创建工作。

            • 5.

              互联网时代解说词(节选)

              【片段一】

                 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华裔科学家吴恩达,与谷歌合作构建了一个由一千台电脑组成、含有一万六千颗处理器、多达十亿个连接的全球最大的电子模拟神经网络,在向这个人工神经网络展示了来自视频网站上随机选取的一千万段视频后,在没有外界指令的环境下,这个人工神经网络自主学会了识别猫的面孔。甚至还能认出人的脸和身体。

                 机器的这种自我学习能力,被视为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

              【片段二】

                 “人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网络,这是大量神经元非常简单的部分,每个神经实际上都很愚蠢,但是我们可以将他们连接在一起,智能就这样涌现出来了,因为智能是网络连接涌现出来的属性。同样的,一个单独的微处理器是愚蠢的,但当你将其连入网络,就像互联网一样,你就会拥有潜力,会涌现某种新兴智能,有点像“全球脑”。

                 “互联网就像一个神经系统,可以立即感知周围细胞的情况,全球脑确实存在,并非是一个大脑,而是一个庞大的人类与机器的连接体。”

                 “全球脑”面前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那个网罗人类、网罗地球的唯一大脑,近在眼前。

              ——埃隆马斯克·特斯拉首席执行官

              【片段三】

                 互联网时代会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然后再把我们与机器进行连接,成为一个更大的结合体,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意义所在。

                 那个全球脑面前的人类是怎样的人类呢?人们必须在飞速成长的网络和机器的能量面前。重新面对地球的文明、面对社会的样貌、面对人生的意义。

              【片段四】

                 12月20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雷丁镇上,近万名临近城镇的居民相约而来,为兰妮·布朗一个八岁女孩祈福。人们在互联网得知,这个不幸的孩子已是白血病晚期,这天可能是她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冬日的傍晚,互不相识的人们持久地汇聚在兰妮·布朗居住的栗树街,注视着偶尔会打开的那扇窗帘,期望为兰妮·布朗短暂的人生提供一份安慰。在傍晚的昏暗中,在那些颜色质朴的冬装的纹理上,都流淌着灼热的人的精神的温暖。

                 我们相信有关互联网未来的种种大胆的预测皆有可能,但汇聚在兰妮·布朗窗前,这份积累了万年的人类的情感,如同天边的一抹晚霞,在人类社会的天际,永远不会消散。

            • 6.

              阅读下面三段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A】《苏州园林》节选(作者:叶圣陶)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B】                          建筑与汉字

              ①作为同源的文化现象,中国建筑与汉字紧密相联,体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

              ②首先,它们都注重对称法则。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对称的,如“中”“申”等, 其中的竖笔便是对称轴。中国传统建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常以对称为格局, 故宫是对称的, 中华世纪坛也是对称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 因而具有庄严肃穆之感。很多建筑组合的对称形态还与汉字有直接关联,借助汉字表达人生愿望。

              ③其次,它们都讲究宾主法则。汉字书法讲究一字之内,笔画分主次。以横画为主笔,扁横铺展,质朴古雅;以竖画为主笔,纵势挺拔,俊秀伟岸;以撇、捺作主笔,则体势开张,有险峻之象。其余笔画与之相配,在变化中追求一种动态的均衡,呈现生动活泼之态。建筑上的宾主法则要求主、副建筑相互呼应,既能突显主建筑物,又可展现设计者追求的精神意蕴。

              ④第三,它们都注意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各个建筑应高低错落,并可借助廊、桥、亭等元素,让建筑物之间有对话、有分合,从而构造出“通、透、空”的意境。这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居住的实用之外,又承载了提升生活品位的文化内涵。

              ⑤中国建筑与汉字的这些相通不是偶然的, 它与中华民族强调的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念相呼应,正如《论语》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 礼者天地之序。”汉字与建筑中所追求的境界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向往。

              ⑥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世界趋于一体化,各国的传统文化将很容易受到其它文化的覆盖。那么,要使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得以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到现代设计思维之中,建筑设计作品才能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

              【C】《汉字歌》(节选)(作者:陈建武)

              横横竖竖,清清楚楚

              汉字教我认识万物

              礼义廉耻,道德品质

              汉字教我人之初

              撇撇捺捺,笔墨无数

              唐诗宋词,经典名著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

              汉字教我万卷书,万卷书

            • 7.

              所谓的抗霾食品

              ①网上一直流传有些食品能够抗霾,比如猪血、鸭血、五花肉、青菜等。这些“抗霾食品”真的有效吗?

              ②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吗?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研究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的,对健康有益无害。

              ③不过,也有人认为菌类食品污染大,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如木耳、银耳就属于菌类。按目前各地测定的结果,的确存在菌类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但比例还是很小的,大部分产品是合格的。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轻重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另外,菌类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各种菌类的安全性是无需担心的。

              ④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这个说法虽然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内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坏可能有一定益处。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是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⑤维生素A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肾脏、奶油、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但人们同时又顾虑这些食物中的胆固醇。深绿色、橙黄色蔬菜、水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而这些食物同时又有利于预防各种慢性病。按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一个人每天应当吃250克左右深绿色的叶菜。

              ⑥如果你平日很少吃青菜,因为听说吃青菜能抗雾霾的说法而增加了绿叶菜的食用量,那真值得庆祝了。因为吃深绿色叶菜的好处实在太多,对于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

              ⑦很想提示一下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不要听到什么食物能“抗霾”就拼命吃,用它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以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把百合当主食吃。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以抗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⑧其实,雾霾只是我们身体所面临的多重健康危害因素之一。除了雾霾,人的身体还面临精神压力、坏情绪、晚睡熬夜、缺乏运动、食物营养不合理、烟酒过度、滥用处方药等很多危害。虽然雾霾问题我们真的没法在短期内解决,但是其他问题,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自己控制的。遗憾的是,很多人会这样强词夺理:“雾霾还没有解决,我健康生活有什么用?”“食品都污染了,我注意营养有什么用?”……这种逻辑实在有害。

              ⑨在环境污染短期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污染的环境中,比别人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活得更有质量一些。

            • 8.

              独具特色的桃花文化

              ①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②中国的“桃花文化”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③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子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桃花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                 ”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④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物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           ”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⑤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⑥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                           。 

              ⑦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人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          ,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            ,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 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亿-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 10.

              沸腾的湖泊

                 ①据说,几个探险者来多米尼加山区探险,他们走进这片山区时,突然看到远处的山谷中热气蒸腾,仿佛有人正在露天里生火造饭。几人当时又累又饿,看到荒山中升起炊烟,大家紧赶慢赶,到达山谷里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冒出热气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沸腾的湖泊!

                 ②从远处看,这个沸腾的湖泊长  (1)  米,宽约  (2)  米,整个湖面热气腾腾,就像一锅煮开的水,特别是在湖的中心,湖水不停翻滚,水下涌起的水蒸气使湖面翻滚着灰蓝色的水泡,仿佛是开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花。由于两边的山体十分陡峭,因此沸水湖的湖底又陡又深,距离湖岸不远处,湖水便深达90米,使人不敢离湖岸太近。可以说,沸水湖不但是一个可怕的滚水池,还是一道令人恐怖的深渊。再加上沸水湖周围地区由于长期受含硫气体及其他一些有害气体的影响,动植物都不敢靠近湖岸“安家”。

                 ③那么,沸水湖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有探险者曾经冒着危险,用温度计测量过近岸的湖水:好家伙!靠近岸边的湖水竟然达到了90℃。看着“噌噌噌”上涨的温度计读数,强忍着水汽带来的炽热感,探险者望了一眼翻滚的湖水,心有余悸地离开了岸边。由于湖水常年沸腾,人们根本无法测量沸水湖中心的水温。

                 ④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呢?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沸水湖,当时山谷里植被茂密,鸟儿在这里歌唱,野羊、兔子等动物经常出没。可以说,在沸水湖出现之前,这个山谷是动植物的天堂。可是有一天,山谷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有人看见天上掉下来一把巨大的水壶,落地之后,水花四溅,热气蒸腾,转瞬之间,水壶化成了一个沸腾翻滚的湖泊。据说,这个水壶是上帝用来烧开水的;但这一天,他可能心情不好,不小心碰翻了水壶,于是装满开水的壶从天而降,落下来便形成了沸水湖。

                 ⑤________一些科学家来到多米尼加山区的沸水湖这里考察,试图弄清沸水湖形成的真正原因。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沸水湖是由一眼间歇泉形成的。间歇泉“休息”的时间一般很短暂,当它恢复“体力”时,新一轮喷发又开始了,一时间地动山摇,山谷里轰响如雷,只见一股灼热的水柱从湖底喷涌而出,湖面上很快烟雾缭绕,热气腾腾。那么,间歇泉的水是如何被“煮沸”的呢?原来,间歇泉坐落在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上,地下火红的岩浆就像一只大火炉,把带有大量矿物质和含硫气体的水烧开后,再由火山口通道(即喷孔)猛烈喷出来,于是便形成了这个大自然的奇观。

              (节选自《百科知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