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君子的向往之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 2.

              阅读《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竹取道(砍倒)            
              B.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不可久 (居住)            
              D.石底以出(弯曲)         
            •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排比论证,以六位历史名人的经历告诉人们:人只要受磨难,就能成大器。
              B.孟子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受三方面的磨难,即:思想上,生活上和行为上。
              C.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D.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变,既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也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 4.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 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加下划线的“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3) 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阡陌 交通( 交错相通 )   

              B.之哭也( 你 )

              C.政猛于虎也( 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                   

              D.便 还家(     要求     )
            • 5.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 ② 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 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④ 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 jū:毒疮。③瞀 mào 眩:眼花头 晕,迷糊。④挈:带领。

              (1)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亟以身 母  蔽:遮蔽,遮挡        
              B.不知所      之:去,往

              C.或 之曰      语:话语              
              D.得父以归   卒:最终

            • 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年幼时虽然家贫却勤奋好学,冬天砚墨冰冷坚硬,手指冻僵,但也没有放松抄书。
              B.成年后,因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自己交往,作者不惜到百里外向道德声望高的前辈请教。
              C.作者外出拜师求学,不仅路途艰辛,环境恶劣,而且生活艰苦,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
              D.作者生活贫寒,虽略有羡慕同学的衣着比自己华美,但是他总能从书中收获内心的快乐。
            • 7.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⑥方至,造门⑦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经宿:一整夜。 ⑦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下列句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B.夜乘小船 之 就:拜访、访问  
              C.夜 大雪  大雪:下起大雪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下面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 清冽    尤:格外          
              B.为坻,为 屿           屿:小岛
              C.为 ,为岩  堪:不平的岩石    
              D.潭中鱼 百许头       可:可以
            • 9.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 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
              A.已失期/宁信 ,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 有功/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 ,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
              D.固 怪之矣/家贫,无从致书
            • 10.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第8-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带下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之”与“乃记之而去”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取道(砍倒)         
              B.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不可久 (居住)          
              D.石底以出(弯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