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①  亭亭净,          (             )

              ②  徐以酌油沥之 。   (             )

              ③  谈笑有鸿儒         (             )

              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⑤  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2.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     (2)便还家 要:________

              (3)不知有汉 乃:________     (4)处处之 志: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选文前两段来看,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回答不少于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根据课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便 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2)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3)心 之          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
              (4)日光下 ,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

              (5)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

            • 4.

              (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焉             间:                            

              ②小惠未           徧:                

              ③小大之             狱: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⑤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甲】中曹刿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是什么?【乙】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什么建议?请分别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选择“曹刿”或者“诸葛亮”,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 5.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 山北之塞     (        )

              (2)二小儿沙上(         )

              (3)甚矣,汝之不   (        ) 

               (4)虎亦去   (         )

              (2) 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3)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 6.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的意义。

              (1) 困于心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4)非梧桐不   (《惠子相梁》)

              (5)遂用猖蹶,至于今日(《隆中对》)

            • 7.

              根据课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以顺为者,妾妇之道也。     (《富贵不能淫》)

              (2)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入则无法家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惩山北之,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

            • 8.

              解释加横线文言词语

              (1)食之不能尽其(韩愈《马说》)

              (2)曾不吝情去留(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左佩刀,右备容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

              (5)短褐穿结,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9.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加横线字。

              (1)太丘去 舍:    (2)尊君在 不:

              (3)下车之 引:        (4)陈太丘与友行 期:

              (5)去后至 乃:        (6)相委而 去:

              (2) 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4)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 10.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

              ( )    所与(   )    反取(   )    辞(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 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