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无姓名立法,怪名还会飞一会儿

              ①莎士比亚曾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下这样一句:“我们叫做玫瑰的这种花,要是换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芬芳。”对此,很多父母可能并不认同。最近,一位陕西的父亲给孩子取名“王者荣耀”,一名重庆的大学生在开学时被发现叫“黄浦军校”,前几年一江苏考生因名叫“是朕”,让其他考生大呼“给跪”了。

              ②姓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被识别的符号,也是寄托父母或自身美好愿望的载体。传统取名,女的多叫菊、梅、荷、莲,男的多为财、福、宝、金,或示意美丽或寓意富贵。2013年之前,“喆”是个不被接纳的异体字,但因为太过吉祥,抵不住大家嵌进名字的热情,最终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得到转正。仔细想想,“王者荣耀”又何尝不是如此?虽颇具互联网搞笑味道,但与“长富”“昌龄”“耀宗”的距离并不远呢。

              ③姓名的流变史,就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后,“某”字辈几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孟仲叔季式的关联姓名也没了;到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不断出现,可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

              ④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大概已很少垂爱“莲”“娟”,但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叫Lily或Rose。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1977年7月的女孩叫“囊萤”。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就在凝练一种时代气质。50后“抗美”“超英”“爱华”扎堆;60后、70后“红卫”“伟红”常见;80后诞生了无数“ABB”;而90后的父母在港台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豪”“嘉昕”等。

              ⑤孩子就那么一个,命名的机会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早已检索完毕,《史记》也已参看过了,能征求的意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住大批雷同。据报道,2010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五十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紫璇大妈,你也在呢”“子旋大哥,您老也来凑热闹啦”“紫萱大妈,你咋才来啊”。

              ⑥从这个角度看,取名“王者荣耀”,既是担心姓名撞车的提前抢注,也是互联网风气下开放、创意乃至搞怪的产物。或许,“路由”“比特”早已在你身边学步,此前的赵C也差点就写上身份证了。而因为我国暂时没有对姓名立法,对于姓名管理虽有不少建议但无法执行。层出不穷的怪名,怕是还会飞一会儿。

              ⑦谁都知道,不是取个好名字就能带来好运。评论君有个同学叫“黄帝”,名字霸气而扎眼。新学期一到,不管哪位老师来授课,翻开名册必然先点她答问,以致于她从小到大上课绝不敢造次,更不敢旷课。由此学业一路绿灯,遂成学霸。不得不说,她的父母真是“计深远”。当然,这只是博君一笑,但也不妨碍想想,姓名是不是也可能像星座一样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钱钟书,比如陶行知。

              ⑧这正是:取名实在套路深,寓意或也能成真。

              (摘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

              (1) 下列关于取名"王者荣耀"的原因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下列表述 不符合文章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名"王者荣耀"是因为命名的机会很珍贵,父母不想随便命名了事。
              B.取名"王者荣耀"是担心姓名撞车,所以父母提前抢注。
              C.取名"王者荣耀"是互联网风气下开放、创意乃至搞怪的产物。
              D.取名"王者荣耀"是由于父母受了港台文化的冲刷。
            • 2.

              扇子的学问

              邓云乡

                 ①扇子,是北京人度炎夏爱不释手的宝物。伏天里,虽说人人手中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别。

                 ②用蒲葵叶稍事加工即成的芭蕉扇以及用竹篾、麦秆编制的普通扇子,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但就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论,则不如羽扇、团扇和折叠扇。
                 ③羽扇的历史最为悠久。据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所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鸟头羽毛制成的扇子。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交战时,武侯就是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北京的老人或僧、道、尼等各教弟子,深知古人“避风如避箭”这一养生之道的奥秘,故而于盛夏皆喜用羽扇取凉。
                 ④团扇为圆形短柄的扇子,古代宫中常用,又叫宫扇,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其作用主要是用以遮盖,手执一扇不但可以增添主人无限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还能体现少女活泼天真的个性。
                 ⑤正因为团扇带有装饰性,所以扇面大都选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以便在上面点染绘画,增加装饰美。故而梁朝的大文学家江淹有“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之句。
                 ⑥昔日北京豪门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园界的坤伶多喜用团扇。北京崇文门外花市的绢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物力大批制作团扇,以供市场需求。其所制团扇,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字扇与画扇,是将成批的普通素扇“过行”给画匠或写字匠,雇佣他们在扇面上书写唐诗、宋词,彩绘花鸟虫鱼。至于素扇,上面虽无字画,却都是工精料细的上等品,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为之,柄端系有小巧玲珑的翡翠或玛瑙雕成的“扇坠儿”,价格昂贵,专门卖予有钱人。
                 ⑦北京人喜用的折叠扇,又称聚骨扇或紧头扇,本是外国的贡品。苏东坡记载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由此可知折扇至少在北宋时已由朝鲜传入我国。明代张东海亦以为折扇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据说传入宫中时为太监所见,觉得此物展开即用,收拢易藏,非常方便,于是纷纷仿制,后逐渐传入民间。
                 ⑧折叠扇的扇骨、扇面有非常考究的。韵古斋所售之扇骨,有紫檀、象牙、乌木、棕竹、湘妃竹、毛竹、梅鹿竹、广漆、菠萝漆、嵌金银丝、嵌螺钿等精雅的上品,并时而出售从宫中溢出民间的雕有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等极为罕见的老扇骨子,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皆为清宫造办处所制,所刻鱼龙鸟兽及蝇头细楷,刀法清晰,不失规矩笔意。荣宝斋出售的扇面,有重金、红金、洒全、块金、发笺、白面、黑面、珊瑚面等。这些质地精良的扇面,价值并不昂贵,但一经配上张大千、溥心畲、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的水墨丹青,便成了稀世之珍。(摘自《语文素养读本·初中卷》第6册,有删改)
              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羽扇是由羽毛制成的,它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
              B.团扇扇面大都选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便于点染装饰,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
              C.素扇上面无字无画,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
              D.韵古斋出售的扇骨,荣宝斋出售的扇面,大都是非常考究的。
            • 3.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 ,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⑥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

              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投影仪放映的。
            • 4.

              蓝色能源

              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点。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太阳辐射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表层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据计算,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波浪能有20-3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波浪能的利用将有助于缓解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⑥古往今来,海洋一直以其阔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吸引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

              (原文有修改)

              (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常见的蓝色能源有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B.蓝色能源已经广泛运用于国防生产中。

              C.这篇文章还介绍了蓝色能源的概念、特点、常见的蓝色能源类型。

              D.这篇文章还介绍了常见蓝色能源的发电原理、蓝色能源的应用前景。

            • 5.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 6.

              D打印的革命性

              D 打印源自 100 多年前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比如树脂、塑料、陶瓷、金属等,因而能“打印”出实实在在的三维立体模型,就像童话中的“复制机”一般神奇。这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从而转变为一种以3D打印为基础的、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发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称3D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判断,3D打印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业的迅猛崛起。

              据报道,国外目前已经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地“打印”出了自行车、汽车、电控飞行器等物。现今,3D打印也应用于珠宝制造和模型制作,在时装业、电影业、建筑业等10多个不同的行业显示出了十足的魅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制造业的格局。其实,众多的3D打印创业者此前早已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

              约市,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还是拉动了当地的萧条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D打印的应用并不止于工业制造,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那么,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去年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上,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学院博士安东尼就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肾脏模型打印的过程。据他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个更大胆的试验,直接用打印机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

              结合文章,选出信息提取不正确的一项( )
              A.3D打印技术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B.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C.选文展示了3D打印在工业制造、医学界应用的广阔前景。
              D.3D打印机能将实物精准地复印出来。
            • 7.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使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1) 下列关于“中国神药”青蒿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第④段划线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青蒿素提取非常困难,屠呦呦医学团队,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反复试验了190次,第191次时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B.青蒿素存在于天然草本植物青蒿中,无色、味苦,是一种针状晶体。
              C.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自噬泡吃掉疟原虫,从而治疗疟疾。
              D.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因为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
            • 8.

                                       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

                 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研究这些千奇百怪的语言对人类有特殊的意义。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蜜蜂的运动语言可算是登峰造极的了,它能用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自己的伙伴,报告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的距离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舞蹈次数也不一样。有人因此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设想:派人造的电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挥蜜蜂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获不同的蜂蜜,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真是一举两得。

                 孔雀是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的。雄孔雀之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来向它的“对象”炫耀雄姿美态。

                 现在已经知道,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蜓、蝴蝶和墨鱼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观察一下背上长有三根长刺的刺背鱼的体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这种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交配前夕,雄鱼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同时腹部出现了红色,以警告旁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随即披上了绚丽的婚装──腹部泛红,背呈蓝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红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鱼体,日夜看守着幼鱼。

                 一位昆虫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头新羽化的天蚕雌蛾,装进一只用纱布缝制的口袋里,然后在桌上放一夜。翌日清晨发现竟有四十多万头同种雄蛾闯进这间房子,将那头雌蛾团团围住。天蚕雌蛾既无声音语言,又无色彩和运动语言,它是靠什么和雄蛾取得联系的呢?

                 原来,许多昆虫都是靠释放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进行通信联系的。这种微量物质称之为传信素。目前,人们已查明一百多种昆虫传信素的化学结构,并根据这些气味语言物质的作用进行了分类:有借以吸引同种异性个体的性引诱剂,通知同种个体对劲敌采取防御和进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如蚂蚁或在迁居时指明道路的示踪激素,以及维持群居昆虫间的正常秩序的行为调节剂等。

                 人们发现,运用气味语言的绝非昆虫一家,鱼和某些兽类也有这种本领。有些雄兽(如许多鹿和羚羊)在生殖季节,能用特殊的气味物质进行“圈地”,借以警告它的同伙:有我在此,你须回避。

                 各种传信素的发现、分离和人工合成,不仅为我们揭示动物行为的秘密,也为进而控制、改造生物开辟了诱人的前景。据报道,最近已研制成功一种香味浓郁的“假激素”,蚊子、蛾子和小甲虫等害虫闻到之后,便会大倒胃口,停止吃食和排泄,中断发育周期,并不再繁殖后代了。一旦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使用农药的后顾之忧,也就可以彻底解除了。             

              (1) 文章围绕动物语言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不属于这三方面的一项是
              (2) 下面有关动物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根据文本讲解的动物语言知识,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芬芳的气味语言 
              B.美妙的运动语言  
              C.绚丽的色彩语言  
              D.神秘的无声语言
            • 9.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 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 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 10.

              脂肪并非可有可无之物

              杨秉辉

              ①人体营养素归纳起来可分两大类:供能营养素与非供能营养素。能,即能量,或称热量。犹如社会生活所需电力、煤碳、石油被称为“能源”一样,“能量”为人体活动所必需,此处“活动”不只是指身体各部份位置之变动,心跳、呼吸、消化、思考,乃至新陈代谢等亦属“活动”,也都需能量的支持。可以说生命存在一日,即需供能营养素一日。供能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非供能营养素则包括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与水,虽不提供能量,但同样亦为人体所必需。

              ②在供能营养素中,以供能的效率论,当推脂肪为第一。等量的脂肪经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为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2.25倍,因而脂肪可称为“产能大户”,对人体之生命活动贡献良多。

              ③脂肪其对人体的贡献,绝非只限于供能,它也是构造人体必需的物质。心、肾等内脏,周围皆有脂肪,是为衬垫之用,一如包装贵重物品所用之泡沫塑料。其实人体各处皮肤之下,或厚或薄也皆有脂肪层存在,称为“皮下脂肪”。这皮下脂肪除减少外界压力如撞击、震动等对人体的危害外,还有保温(使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致白白发散)作用。皮下脂肪还使人丰腴、美观,若皮下脂肪尽失,骨瘦如柴,美从何来?

              ④此外,脂肪还参与人体许多生理活动的过程。以人们最熟知的胆固醇为例,便足以说明。胆固醇是脂肪中的一类,犹如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家庭。在脂肪家族中胆固醇已恶名在外,因为它能使动脉血管阻塞,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诸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之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实,天地间有这胆固醇也并非是专为阻人血管而生,它也是人体不可或缺之物。

              ⑤人体由细胞构成,这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老的细胞衰亡,新的细胞生成,而这细胞的外膜,即需固醇类物质参与构造。人类能感知外界的声光变化、寒热冷暖,靠的是神经将感知传向大脑,这信息的传递需要“介质”,犹如打电话需要用电一般,这种“介质”也需固醇类物质参与合成。钙为构建人体必需之物,但其吸收则需维生素D的协助,所以人们都知道“补钙”还需服用维生素D。古人不会制造含维生素D的鱼肝油丸,如何不致缺钙?原来人体皮肤下的固醇类物质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也会形成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人体的性激素,甚至某些抗病的“抗体”也需固醇类物质参与合成。胆固醇更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胆汁酸是人体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必需之物。

              ⑥所以说,脂肪确非人体可有可无之物,更何况脂肪还造就了无数美食,使人大饱口福,也为人类生活平添许多乐趣。“过犹不及”,脂肪固不能或缺,但亦不能过量。

              (1) 从文章内容来看,下列说法不属于“脂肪并非可有可无之物”的原因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项不属于“脂肪参与人体生理活动的过程”的一项是( )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脂肪为人体活动提供能量。 
              B.脂肪是构造人体必需的物质。
              C.脂肪参与人体许多生理活动的过程。 
              D.脂肪造就了无数美食,使人大饱口福。
            0/40

            进入组卷